高职教师教育智慧的成长
时间:2022-10-12 03:45:33
导语:高职教师教育智慧的成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积淀教师教育知识,培养智慧教学能力
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投入,而且也要心智的展开,更需有较高的教育智慧。而智慧不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有了知识、能力才能更好的打开智慧之门。许多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在学校学习了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只能纸上谈兵,更何谈智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有效教学的开展。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教学”、“耳听教学”、“一言堂教学”仍在延续,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能力荡然无存,课上听书、课下背书的学习模式让许多学生成为考试的雇佣,对知识缺少钻研、思考和探究,对问题避而不谈或简单处理,处理事情能力不足。在笔者看来,教育中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如同社会上获得的学识一样是复杂而有深刻内涵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生活实践中去慢慢体味和积累,进而转化为智慧。鲜活的教育智慧来自于我们对外的开放,来自于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同时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书籍是造就灵魂、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可以让人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智慧品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铁芳一直以来认真读书、思考、写作,广泛涉猎,他的教学过程是“活”的,在他那里学生的思想在自由自在的成长,他展现给学生的是:广博的知识底蕴,游刃有余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回避,而是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引申和利用,机智的开放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他的荣誉数不胜数,社会兼职三十多个,并且经常外出报告讲学,另外还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为何他干的依然那么轻松自如,潇洒出色?就是凭借他的教育机智、教育艺术。魏书生用“机敏和智慧”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得以诠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机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动,是应对偶发事件的临场迅速反应能力;而教育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我们学习教育知识,熟悉教育实践,是为了让我们以教育的“知”来充盈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是我们在实践的磨砺中审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让我们真正懂得“生存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知识在孕育能力的同时也滋养了教育智慧。实现教育知识向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的转化。
二、升华教师教育情感,彰显智慧教学魅力
知识的获取始于教育感知,但不仅停留在教育经验上,也不仅局限在教育知识领域,而是生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情感,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教育情感是教师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教育情感不仅隐潜在内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你,就排斥你的教育,学生对你封闭了心灵的窗户,尽管你们吹的是清新的空气,也吹不进去”。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老师走向朋友,从批评者走向赞美者。教师情感是教师心灵的折射,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突显。作为高职教师,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彰显人格魅力的同时不断充实和成熟自我,理性看待和认识学生,积极吸纳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让他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调整。人格是教育情感品质的提升,是“爱滿天下”,每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即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散发出的光辉是任何邪恶都无法泯灭的。“人格是金,人格是教师最高的学位,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不能没有人格魅力”。高学位、高学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做事的本领和应付社会的技能,而人性、人情、人格带给学生的是终生享用的做人魅力,因为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万物之灵,世界因人而美丽。教师伟大的人格就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反映着。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人的情感体验,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验证一位教师面对繁杂的教育工作时对教育的真挚和无悔。正如“桃李满天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教育人的育人是硕果累累而且更深层孕育着教育人的光辉品质。
三、磨练教师教育意志,提升智慧应变能力
教师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教师良好的个人综合素养及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应成为我们教改中教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为此教师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磨练坚强的教育意志,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复杂性,一面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且“无路选择”的考试落后生,一面是教育理念论与经验论范导下的遵于教学考核的信息传递者。国人固有观念的落后性,让技能和业务能力水平教育遭遇冷落,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现象非常严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过: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可能不是考600分的,可能是300分、200分的,但我认为这些孩子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职业教育培训的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一技之长’。智慧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摒弃陋念、突破自我,在改变对所谓“坏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无条件地去热爱学生,接受学生,传授中国厚重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获得成功”,让教师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升华为毕生追求的神圣的事业,让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王阳明为追逐圣贤之路,通过执着的坚持、艰苦的磨练以修炼自己的身心,来实现心中的梦想”;张海迪,一位高位截瘫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能以坚强的意志来证实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那我们是否也可把教师教育意志的磨练当做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种愉快的体验;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想要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就需学会经受困苦、磨练意志;能经历磨砺生命才能变得坚强;能敢于挑战你才会更勇敢;能跨越挫折你才会握手成功。所以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教育意志的磨练,高职教师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教学媒介繁多等意志行动绊脚石的基础上,用智慧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在感悟中超越意志与意志行动的矛盾。
四、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自由
教育实践是教师智慧和生命的自由诠释,是对知识的即席创作和对自我人格魅力的超越。作为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应把对教育知识的创新运用到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用于学生思想启蒙、智慧启迪和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上,由此教育智慧便会萌发,行动趋向自觉、自主。而对于教师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善于把自己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认识教育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能力,即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智慧,从而实现从教育知识到教育智慧的飞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方式是:不否定学生,而是肯定和帮助学生,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精英的化身。他认为:以心交流,你会赢得尊重;以情交流,你会获得心智。一切教育知识都是“教师的教育思维对现实教育事物的一种反映形态,即一种概括地反映现实教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念体系”。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所感知到的教育知识必须经过思维的加工和时间的考验成为指导教师理性认识和改造教育世界、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理念支撑。如果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去运用教育知识,只是以“摆设”的形式存放在头脑中,不使它成为教师把握教育实践,分析教育现象的工具,那么它们对于教师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奉行“拿来主义”者的行动伎俩,教育知识对于教师来说,也就不可能发挥任何积极的作用了。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其实,对于教育知识也一样,离开了应用,教育知识也就失去了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必须把它内化为自己特有的素养,来指导教育实践。这种教育智慧的转化是在教育实践中完成的。“庖丁”不是用力“砰砰”硬砍牛,而是认识牛的结构规律,刀锋顺关节而入,既不伤骨,又不伤刀,可谓解牛的最高境界;中国钢琴王子朗朗的钢琴弹奏不是简单的“照谱宣乐”,而是心与物的交流,是追求超越现实的完全自我,可谓演奏的最高境界。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知识的内涵,不断把获得的理性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技巧、增长教育机智等,最终达到教育艺术的境界,使教师生成实践教育智慧,这可谓“读书人”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论时代赋予教师什么样的内涵,教师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提升品德这一任务是不变的。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教师应该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引导开发促进”,从“知识精囊”转向“智慧之师”。今天我们的中小学甚至高校教育目的依然是教授知识,职业学校依然是技能培养,综合性知识传授和素养提升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这需要我们有效开展教学,引领学生开启智慧,提升品德,这种转变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教育智慧的生成。
作者:刘春梅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 上一篇:关于干部作风的事例演讲稿
- 下一篇:多媒体设备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