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交叉互动中的高职教师论文

时间:2022-08-11 05:37:13

导语:三元交叉互动中的高职教师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元交叉互动中的高职教师论文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校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校企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封闭的教室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共识。教学性生产系统和生产性教学系统构成了校企一体化的两个维度,完成这两个维度任务的主导者是高职教师,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参照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及项目生产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之融合,能够综合产业与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构建链接教学与生产两个系统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育区域化的前提条件

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服务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早在19世纪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走上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朝着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方向努力。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区域化是指高职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地方发展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前提条件是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既要能为地方企业排忧解难,提供技术创新,以获取更好的生产效益,又要能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调整专业设置、更改课程方向、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增强专业的区域适应性,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高职教育区域化的有效实现。

(三)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份报告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1]。知识能够创造价值,而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就是人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时,宝洁公司就每年从全国范围内招聘100名各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并与这些毕业生签订长期工作合同,而10年后这些大学生已为宝洁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宝洁公司已开始向投资收取回报。高职院校要将人力资本投资理念运用到教师队伍建设中,目前部分教师治学不够严谨,只“授课”不“传道”,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只言传不身教,注重口头形式的传授忽视自身实践的示范[2]。要注重对教师的再教育,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接受进修和提高自我修养,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的关系

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范围、组织主体和责任承担视角看,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是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教师培训进修、职称考评、绩效评定等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直接责任。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知识技术能最大化地转化为社会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追求,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推动的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间接责任。2004年兰州大学甘晖等人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四类[3],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可以统称为大学,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大学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大学是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师资来源,同时为在职高职教师提供进行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新、提高学历层次的进修、培训,获取更高学历学位证书,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各种资源,能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间接责任。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培养路径视角看,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是相互联系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高职教师,核心在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职院校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学校内涵建设的战略轨道中,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影响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高职教师虽然受过科研训练,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整体科研能力较为薄弱。高职院校要为本校教师提供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支持高职教师积极开展跨校或跨学科的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同行之间互相观摩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缺乏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机制,研究成果多以学术或课题结题为终点,没有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科研成果与企业结合的实际应用价值,造成了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因此,还要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的技术难点、技术创新点作为高职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师和企业合作研究开发,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教师下企业下车间,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科研成果向企业经营的实际转化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者通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这座桥梁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

三、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与运行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支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4]。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与大学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企业、市场”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主要内涵

三元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三元交叉互动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大学有机结合,共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了职前的起始阶段和职后的再开发阶段,核心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开发研究、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高职院校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再发展的联通,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大学与企业的中间桥梁,促进大学和企业的紧密联系。高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的技术难点、热点、创新点等作为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大学的同行一起组建团队合作研究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效益。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也是连通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桥梁。

(二)三元交叉互动模式运行机制

动力机制:高职院校、大学与企业的共同目标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社会认知度的最大化,大学的效益最大化是科研质量、教学质量和社会认知度的最大化,企业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借助大学的智力支持和研发能力,根据高职教育规律,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指导和人才培养,企业为高职教师提供知识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实践平台,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与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互动关系,聘请大学的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学、研究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员培训、人才信息等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评价机制: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人才内涵的变动成为常态。高职教师评价机制必须由过去单一、静态的评定转变为多样、动态的评定,由单纯的职称评定转变为职称评定加能力认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组建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及时借鉴企业最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企业实岗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内职称评定和企业内能力认证的双标准。

四、三元交叉互动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校企互动方式

在三元交叉互动模式运行机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是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深度体现,指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双向介入式合作与发展的一种模式。

1.校企产学研实现有效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高职教育要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实现生产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从教师专业发展出发,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专家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工程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让企业的实践专家工程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行业市场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一线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实现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生产的对接,让高职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一线,或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报考本专业技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

2.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深入合作平台。企业希望高职院校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设备维护、改造等工作,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接触生产前沿技术和产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由“高职教师+企业技师+高职生”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共同参与研发课题,把研发中心建成一个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学校专业教师接触前沿科技的窗口,也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研发中心通过研发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为学校取得社会效益。通过校企双方合作研发项目,加深双方的了解,包括各自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对方的需求等。高职院校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了解自身实力,掌握专业教师各自特点,从而能够将教师下企业这一工作精细化、精致化,可以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行业前沿信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实现高职院校与大学的互动

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下,尚未充分认识到大学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作用,未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与大学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强化师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1.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

在协同创新上,高职院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基本上是“师徒组合”模式,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教研室或某个课题组,这样项目组成员彼此熟悉,但因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因素导致团队成员缺少深层次的和谐理念支持,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创新活力明显不足,缺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难于在新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拓。高职院校应注重与大学的合作,聘请大学的专家学者名师,组建多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注重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合理性,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的优势互补,并不断调整优化团队结构,形成多科目交叉、行业领军人才与科研专家兼备的研究团队,以发挥团队成员的整体效应,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充分保持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强化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的能力。

2.强化师资培训力度

高职院校现在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对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理解不够深入。2012年教育部批准33个单位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5],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部分职教师资基地进行协作,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学习交流,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学是智力资源的贮藏地,是科研的“富矿”,大学的专家学者名师掌握了大量的较为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等待着被买卖和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进步,全国技术市场的合同成交额2012年达到6437亿元。但分析技术交易结构发现,75%以上的技术交易和转移是在企业之间转化的[6],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不多。中国农业大学前校长毛达如认为,转化大学科研成果,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兴办高技术孵化器。通过孵化器能较好地转化科研成果,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都采用这种方式。大学的优势是科研,高职院校的优势是与企业合作,了解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充当孵化器,高职院校内有大批的实践型专家和较好的实验条件,可以把大学的研究成果在校内孵化成长到有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后再走向社会,大学的高技术随之也就得以产业化。高职院校也可以为大学与企业搭建科研成果直接转化的桥梁,根据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其推荐相应的科研成果供其选择,促成大学把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企业支付相应的转让费,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三元交叉互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高职教师从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到大学进一步学习反思,与企业工程师和大学名师组建团队,互相交流学习,高职教师通过“实践、学习、反思、重组、互助”的发展模式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作者:陈学凤1王国燕2工作单位: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