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构建思考3篇
时间:2022-05-23 06:08:01
导语: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构建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知识结构的完善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从事高职教师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要求的多种知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组成。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知识、政治知识、数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课程情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等。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促进高职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教学知识等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1.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是高职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本体性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3],这样“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高职教师担当的不再是教科书“复制者”、“复印机”的角色,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事实、概念、原理、理论、框架及最新的发展等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地了解,成为该学科领域中的一个专家。高职教师只有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处理教材,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一反三,引发学生思考,把知识“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海洋中主动地学习。
2.教育教学知识
高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教学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思维而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素材、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能发挥学科专业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这些能力的具备都是建立在高职教师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和技巧等教育教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教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专业工作。
3.实践教学知识
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是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职生掌握科学技术方法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让高职生提前接触职业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高职教师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教学知识。高职教师要掌握实践教学的流程、管理、安全、技能及考核等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专业能力的提升
高职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高职学生的高技能是要靠高技能的老师去培养的,作为高职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评价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是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施和组织能力等。实践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衡量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是体现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的结合程度,是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条件,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保证。
(三)职业素养的增强
教师职业不只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因此高职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会传递着正能量,对教育教学效果的产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定位的关键时期,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皮格马里翁”效应,对学生要投入情感、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教育充满感染力,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从职业生涯发展的时间纵向来看,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职前教育期、职初认可期、职中稳定期、职业转折期和职后淡出期。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如职前教育期主要是指高职教师在大学期间接受的相关教育、职初认可期主要是进入教师岗位前的针对性培训、职中稳定期主要是参加学院组织的阶段性学习培训等。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暂时的,而发展才是永恒的。高职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保证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符合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需求。
(二)自主性和外在性的统一
20世纪美国享有“成人教育之父”美誉的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他认为每个成人都会主动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高职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比较高,更容易接触到知识更新与学术发展的最前沿,这种环境优势使得高职教师会自发主动地追求在专业发展上的更大空间。目前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外在要求也越来越明确,有对教学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有对科研工作的要求、有对教师顶岗实习的要求,高职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思维活跃、较易接受新思想及知识的大学生,这些都促使高职教师也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这些外在的影响会促使高职教师内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激发高职教师注重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高职教师既要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工作,又要承担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工作,既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正是高职教师工作的多样性要求,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既要注重教师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4],让高职教师成为能通晓生产技术,掌握市场信息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建立科学合理的职务评聘体系,对于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职教师实行“评聘分离”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实行“评聘分离”双轨制
本课题组结合高职教师“评聘”机制,设计了一份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式问卷,对常州科教城内三所高职院校的30位教师(每个学院10位教师,其中助教、讲师、副教授各3位,教授1位)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教师从教以来最不满意的地方、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目前“评聘”机制的看法及建议等方面。通过归纳访谈结果发现,高职教师最不满意的地方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行“评聘合一”的考核制度,这种制度严重缺乏弹性,不能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高职院校实行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离的的双轨制,已是众望所归。实行“评聘分离”双轨制,是指高职院校要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简称职称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简称职务聘任)这两种制度分开进行,即将评定与聘任分离、职称与职务分离、职务与绩效工资奖金和评优评先等相结合。
(二)实行职务聘任机制
1.制定可调的职务聘任标准
访谈中很多高职教师建议高职院校借鉴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条件,结合本校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的职务岗位制定相应的职务聘任标准并做定期的调整修订工作。职务聘任标准主要由学位学历、资历、工作业绩等内容组成。其中学位学历、工作资历是硬条件没什么变化,容易掌握。工作业绩主要是通过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完成的各类课题、获得的各类教学竞赛奖项、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作为依据,定性成份多,在实际评审工作中要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师发展中心等专业组织来鉴定把关。职务聘任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经济社会和高职教师自身的发展情况,做适时的调整修订工作。
2.完善职务竞争聘任机制
很多高职教师在访谈中认为,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岗位设置人数过多,职位虚设、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高职院校要运用岗位分类法,遵循以事为中心、因事设职的原则,从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设置等级不同的岗位、人数比例和任期。有了岗位设置,就可以运用工作分析法,对工作进行整体分析,以便确定每一项工作的6W1H:用谁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哪里做(Where)、如何做(How)、为什么做(Why)、为谁做(Whom),并把分析的结果或直接成果包括所分析该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内容、任职资格等信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岗位说明书[5]。根据岗位设置和岗位说明书,每一聘期都面向所有高职教师公开聘任,竞争上岗,打破终身制,实行聘期制。
3.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访谈中很多高职教师认为,目前考核评价制度是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因素,现有的考核制度过于僵化,聘期过长,缺少弹性,没有激励作用。高职院校要健全考核制度,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从高职教师工作年限、公开的数量、完成各类课题的数量、获得各类教学竞赛奖项数量、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取得的成果等量的方面进行考核,又要从的质量、完成课题的社会效益等质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采用强制与自愿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是促进高职师资合理流动、发挥聘任机制竞争激励作用的关键环节。强制考核是指在每一聘期结束前或一年的年末由学院人事处或教务处定期组织的岗位考核,要求全院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参与,不管是否出于自愿;自愿考核是高职教师在年末,或学年末根据自己取得的成绩,比对职务聘任标准,主动要求岗位升级考核。将岗位考核的结果与高职教师职务晋升、岗位升级、续聘、解聘、工资晋级以及评优评先等实际利益紧密挂钩,从而发挥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使考核落到实处。
四、“评聘分离”双轨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因受岗位名额的限制,许多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优秀中青年教师不能及时获得职称评定,而另外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的人员,因为职称评定时间较早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岗位名额而得以职称晋升,而且一评定终身,严重打击了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管怎么努力都受到名额的限制,优秀的评不上与评上的不优秀这一矛盾,容易导致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断层出现。“评聘分离”双轨制则能缓解这一矛盾,职务聘任的强制考核使得高职教师的职务聘任能上能下,自愿考核使得高职教师在聘期内岗位可以升级,有利于激发高职教师的进取心,促使他们不断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学术交流,下企业锻炼,有效地推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二)有利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品牌化
职称评定是一次竞争定终身,职务聘任有多次竞争,一个聘期一次竞争,每一次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这样就打破了职称评定终身制的现象,有利于高职教师能上能下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从而激发广大高职教师的竞争潜能。早在1907年德国法学家罗伯认为竞争是各方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为达到各方共同的目的而各自所作的努力,而且竞争行为仅存在于同类商品的供应之间。沃尔玛在与斯特林商店、本•富兰克特特许经营店等一个又一个对手的竞争中位列全球500强首位,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这两个竞争对手在双方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和壮大“,铁娘子”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是因为她具备“永远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可见,只有不断地竞争,才会有生机和活力,高职院校实行职务竞争聘任机制,将有利于激发高职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品牌化。(本文来自于《天津电大学报》杂志。《天津电大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学凤王国燕工作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当前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很多高职教师率先垂范、兢兢业业地为我国各行业建设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
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高素质劳动者不可或缺的职业道德。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一些高职教师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丢失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例如:一些人上班时间搞副业、开小差;一些人为了评职称,过分追求写论文、出成果,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甚至逃避上课;一些教师自身职业技能不高,多年来教案内容陈旧,与实践严重脱节,上课照本宣科,空洞乏味。
2.缺乏素养、道德失范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身为一名高职教师要首先规范自己的言行、品德,才能影响和教育学生。然而一些高职教师自身缺乏修养,上课时信口开河,语出不逊;业余时间出入灯红酒绿、麻将馆等不合身份的场所,一身不良嗜好与不雅的言行举止。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失偏颇,对社会存在抵触和不满情绪,并经常将这些情绪带到课堂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个别教师超出道德底线,触犯法律,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缺乏爱心,忽视“育人”职责
教书、育人是人们对教师行业的普遍认识和基本要求,可是现在很多高职教师只知教书,竟忘记了自己还有“育人”的责任。高职院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模、男女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原因被劝退学。虽然我们不否认这里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高职院校入学门槛比普通高校低),但同时也反映出高职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经常听到身边的高职教师抱怨:“学生太笨,智商低,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简直不可理喻……”,抱怨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缺乏,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冷漠”。很多高职教师上完课拍拍屁股走人,上了一学期的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全然无知,更不要说深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培养。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诸多问题,这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很多是社会和体制造成的:
1.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阶段,进入社会转型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甚至有些人把收入多少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进而通过搞副业、接受礼物甚至向家长索要钱财等手段增加收入。同时,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在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下,一些高职教师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致使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还有一些高职教师的思想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从而阻碍职业道德的培养。
2.高职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一些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当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队伍迅速扩张,但是同时一些高职学校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发展中盲目追求速度,不顾质量。二是一些高职学校办学层次不清,定位不准,作为“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一些高职学校的教学课程停留在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层面,导致高职教育缺少职业特色,高职教师对教学内容困惑不清,常常忙于理论研究,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实践经验。
3.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师德的评价体系
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的评估过分关注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对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既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品德修养的评价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操作办法。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功利心较强,过分追求对影响自身利益的评职材料,而忽视日常教学以及个人品德修养。同时,助长浮躁的学风,学术腐败屡见不鲜。
4.师范院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一些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看,很多高职教师都是从师范院校走出的大学生。他们身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是上岗之前就有的问题,反映出他们在接受师范教育时没有打下必要的职业道德基础。师范教育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些年轻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根源。当前,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过分重视基础理论和学术研究,轻视思想道德教育,尤其忽视为人师表应有各项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致使师范院校的学生对教师行业的认识片面,以为只要学术精湛、理论高超就是好老师。甚至一些教师已为人师,但自身的道德理论先天不足,评判道德是非、做出正确道德行为的能力缺失。
三、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看法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2]如何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需要有关部门、高职院校、社会环境和教师自身多方面的努力,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积极与企业互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职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定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作为一名高职教师的最基本职业道德就是能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解答疑问。高职学生要成为人才,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铸造人才的大熔炉。实践不仅是人才成长的动力,而且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高职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自身必须提高实践能力。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劳动力就业对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使教育同产业密切结合成为高职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4]作为高职教师要紧密联系产业发展,多到企事业单位中去了解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要立足本职,多花心思研究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做到黄炎培先生所说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加强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加强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首先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印象就是无私奉献,精神高尚。高职教师要具备“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树立自己崇高的职业理想。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职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责任。要将责任心和使命感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一言一行要起到表率作用。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兴趣爱好,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工作;以开朗乐观、健康向上的态度去生活;以求真务实、创新严谨的态度治学。加强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要依靠高职学校的约束和培养。各高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和奖惩机制,切实将职业道德建设渗透到各项基础工作中去。同时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认知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维护高职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收入,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疾苦。二是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要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和先进事例,感化和引导教师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建立师德法制化考评体系
在加强对教师教育感化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不能把一切都寄托在教师的个人道德上,更重要的是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目前以著作、论文评职称的单一考评手段,将教师的道德水平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去。然而,“德”难于量化,对教师道德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标准、文件中。笔者认为要让师德考核真正具备有效的约束力,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建立一套法制化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在内容上要确保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要明确提出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例如,明确人民教师不可以参与聚众赌博、不可以收受学生贿赂,不可以利用工作时间搞副业……。同时要建立完备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例如,每学期结束,对应法规逐条形成教师考核卡片,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匿名对任课教师的各项考核内容进行评价,并将考核得分纳入到教师晋级的条件中。通过建立对社会开放的教师道德考核网站,实行有偿举报制度,鼓励人民群众对教师的举止言行进行监督举报,并公开对被举报人的处理结果等等。
4.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从无知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关键阶段。未来教师的品德是否高尚、人格是否优秀,他所受到的师范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开始抓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类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师范院校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师德、师风的教育和考察;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教育和考察;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的积极引导。
5.高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高职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劳动者应具备的高素质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盛不衰。[5]高职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将学生的人生理想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相结合。要对学生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各高职教师在完成教育任务的同时,要多花时间和力气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切实为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各种困难。总之,高职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关乎民族兴旺、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大局。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将这项工作真真切切的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落实到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才能够真正树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职教师风范。(本文来自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徐伟力1张铁军2工作单位:1营口职业技术学院2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新挑战
1.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是以“产教研”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行业协作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对新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
2.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这些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高端前沿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的特殊学习环境。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素质和能力构成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了新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各年龄阶段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的不同,对不同年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
(一)新任教师的能力构成高职院校新任教师,是指刚入职五年内的教师。这些刚入职的教师主要承担“校内教育者”的工作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课教学及相关工作。同时,青年教师还有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于“课堂教育者”的工作角色,新任教师必备的主要工作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能力、校内实践课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等。
1.基础课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师职业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基础课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基础课课堂教学能力具体包括导课能力、课堂提问能力、教学反馈能力、结课能力、课堂学生管理能力等。
2.校内实践课教学能力是指,在校内实验课堂上、校内生产车间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发展专业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师演示能力、示范能力、指导学生操作能力、评价学生操作和学生作品能力、组织学生相互评价的能力等。
3.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包括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唤醒学习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强化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反思的能力。
4.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计划、评价、反思、总结的能力,是教师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能力。具体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以及教学过程(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和一个学期)完成后,分析、评价和调整教学计划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以及反思、评价、修改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对其他老师教学的听课、记录和反馈评价能力;以及撰写个人教学经验总结报告的能力等。
5.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对教师职业目标和预期成就的积极期待、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和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构成
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和改革的主力军,是“产教研”结合的领头兵,其主要工作任务是除了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外,还要参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调组织、学生行业服务指导以及高职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工作,中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工作角色转变为“改革者”“研究者”的角色,为此,骨干教师和中年教师特别需要发展以下几种能力:
1.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知识的更新、行业的发展、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等,要求教师具有更新课程内容,以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首先,教师要了解和关注本专业理论发展的新知识、新方向,及时更新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联系本专业的前延动态。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和关注社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社会和行业的最新需要。教师还要分析和了解教学对象的新变化、新特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方法和技术,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
2.课堂教学改革能力。大多数中年教师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能满足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中年教师需要适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锐意进取,具备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3.行业服务和协调组织能力。校企合作,为行业和企业服务,是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特殊要求。骨干教师行业服务和协调组织能力包括:撰写本专业领域校企合作计划书的能力;在学生进入企业、车间学习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与企业培训师的协作能力;能够记录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反馈信息;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的能力;了解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和新进展;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计划的能力。
4.高职教育研究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特殊的要求,即要求高职教师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和探索工作。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包括教育资讯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教育资讯能力包括对教育信息的检索、选择、分析和综合能力,校内外网络协作能力等。教育研究能力包括科学探究精神、科研方向和研究课题的确定、科研方法的选择、课题组成员的内部合作能力、合作单位的协调能力等。
(三)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老教师指二十年工龄以上,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老教师已经具备娴熟的校内课堂教学技能和丰富的行业实践指导经验,拥有了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条件,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亲密伙伴”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同时,老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技术更新,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此外,预防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也要引起老教师的重视。相应地讲,老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
1.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能力。在高职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老教师通过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传”,即通过示范课等形式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学生管理经验、指导学生学习的经验等。“帮”,即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发现其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优势和不足,以激励其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水平。“带”,即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带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发展,训练青年教师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2.终身学习能力。快速发展的时代对老教师的工作胜任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老教师特别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关注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关注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能力等等。
3.预防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节能力。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预防职业倦怠需要从中年教师着手。预防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能力包括:首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情绪能够扩展思维、激发积极的行动。其次,提升职业幸福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语言自我激励、自我指导,体验教育工作的快乐,提升职业幸福感。最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问题的探讨,都需要教师与他人合作探讨、团结协作。
三、确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首先确立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教师素质和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1.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提升为本位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该理念主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全面分析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角色,以提供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实训课教学能力的提升为重点,构建课程和内容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
2.终身教育理念。从高职教育对象的角度看,高职教育面对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传授的是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适应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和行业对高职教育的特殊需要,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分年龄、分层次的结构以及合理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内容体系,以促进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持续发展。
3.多元化发展理念。高职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是多重复杂结构:既要有宽广的普通文化素质,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既要有扎实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服务行业(企业)、校企协调合作的能力;既要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课程开发、研究创新能力。高职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多元化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充分考虑本科院校培训、师范院校培训、企业(行业)培训,以及校本培训多种途径齐头并进,以满足高职教师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来自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原兰兰卢文汇连仙枝工作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创建思路
- 下一篇:高职教师教育探究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