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专业化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2-05-23 05:25:29
导语:高职教师专业化教学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教师专业化是指经过专业教师教育的人,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具备了基本专业素质,并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经过终身的专业培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展示专业道德,实施专业自主,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将自身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从教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将一个人从“普通劳动者”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1]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与普通教师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源于职业,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果也应该由职业实践来检验。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教学特点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但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科学的研究能力等普通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而且还应该具备与职业技术、工作过程、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高职教育是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系统的理论性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指导,了解社会需求和相关职业领域的动态,并将其及时准确地融入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加入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独特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其独特的特性。一方面是其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主导了,而是以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为导向。高职院校教师应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职责、人员需求、市场动态、生产流程、产品技术含量、工艺路线等,同时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职业前瞻性。另一方面是其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有很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范畴包括:健全的专业情感、高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水平最终是通过其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表现出来的。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涵应包括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的内容。所谓专业品质就是具有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修养,能促进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形成;所谓专业知识就是高职教师应熟悉其所从事教学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进行高职院校所需要的学习及研究;所谓专业能力就是具有所教授学科的实践能力,掌握社会需求,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跟上社会发展需要。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某一种职业或职业群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性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专业化、职业针对性强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促使职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和细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跟踪企业、行业的发展动态,把握职业的发展变化,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方法、新工艺,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一)现代职业教育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教育领域中,大量的研究与事实证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向提高师资水平方面倾斜,其中,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然而,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对的是学习成绩不高的学生,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更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层出不穷,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服务行业不断涌现,这些现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意志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实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必须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职业性和实践性强,社会需求联系密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将其自身所掌握的操作技巧与技能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们较好地掌握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练地运用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能够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技能或技术型人才,而不单纯是理论研究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但要求高职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并具有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整合的能力。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三)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不具备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与其自身的不断学习将其培养成为能够适应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的职业人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定了其任职要求和标准,提高了其准入门槛,提升了其专业地位和专业水准,同时也表明了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加入。若要选拔到高素质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加强职业地位与职业待遇,增强高职院校教师这一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如果没有一支乐于奉献、素质精良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就不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三、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学方面要求其具有职业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在学科方面要求其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师资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的教师准入标准与程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渠道主要有一下几种:一是各类高校毕业生,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二是高职院校培养留校的优秀毕业生;三是主办行业部门下属企事业单位选调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到本部门主办的院校担任教师;四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2]但是一方面因为没有规范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程序,所以以上引进教师的渠道并不规范,特别是需要引进高素质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时,往往会受到人事制度的制约,影响优秀师资队伍的引进。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用方面,因为缺少相关政策依据,所以高职院校经常与其所属单位发生矛盾,也很难开展兼职教师的吸纳。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源于本科院校,他们在没有经过国家统一规范组织的有着严格考核标准的资格认证,也没有经过教师资格专门的培训过程。[3]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标准低、准入制度不健全,因此很难保证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前培训目标不到位、模式不科学、课程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以独特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岗位型、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只依靠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教师是无法达到该目标的。目前,我国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不能较好地适应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目标不到位,教育性、学术性、职业性有待整合。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学制、生源、培养机制、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性和学术性很难实现共同发展;由于培养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完善的课程设置,教学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不科学,实践性、职业性、情境性有待强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是派高职院校教师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到重点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补偿性进修教育,培训考试也是流于形式,其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体系不规范,很难达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课程不合理,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规划不规范、培训机构单一、培训内容泛化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时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学科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飞快,因此,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教师职后培训必须保持生命力、先进性和竞争力。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只强调学历达标,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显得不那么重要,缺少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进修专业理论,而且要接触生产实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应该是企业培训,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实施这一环节,培训资源也没有有效利用。在高职院校培训的内容上,高职教师没有选择自主权,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自觉性已经淡漠了。由于培训内容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工作脱节,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失去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存在着轻实效、重形式的情况,培训效果不理想。[4]
(四)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政策缺失、保障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院校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的主要费用都需要高职院校自己筹措。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得不到提高,致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及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称晋级、评奖等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独特的素质、知识、能力也得不到重视,在评比上处于劣势。国家政策方面仍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保障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在接受培训时无论是在个人经济收入上,还是在职称评定上都没有优势,因此其自身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缓慢。(本文来自于《广州职业教育》杂志。《广州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四、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只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提出以下解决路径。
(一)明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就是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成专业从业人员的过程,其发展目标就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判断高职院校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依据也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就是要使高职院校教师成为更能胜任其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从事高职教学工作的专业素质,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5]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等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职业教育规律。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服务精神和专业责任感,努力成为本专业的权威。再次,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具有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反应意识、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教育监控能力,创建适于学生发展的情景,把握学生学习、情感、行为的能力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前培训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其中,理论知识教育包括专业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等;实践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工作技能两方面。在高职院校职前教育阶段,通过高职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学科职业知识的培训,形成初步的职业教师的素养,进行初步的实习训练,使高职院校教师接受到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为将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职院校教师上岗前的培训阶段,主要进行具体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意识教育,使其明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了解职业教育的特殊情境,掌握职业教育的各项要求和岗位规范,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使其更顺利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实践锻炼阶段,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培训,可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导师制来针对教学技能欠缺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质量
在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之后培训阶段,应结合教学实践重点提高高职院校师资的质量和水平,可采取以下四种方式来进行。第一,加强高职院校校本培训。要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不仅强调高职院校教师应掌握的客观知识,而且更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过程,即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构成,尤其是实践知识。第二,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高等职业领域的教学实践,运用高等职业教学论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明确高等职业工作任务,掌握高等职业工作过程实践,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成为驾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高。第三,制定自身高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倡终身学习。高职院校教师都应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第四,强化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高职院校教师今后的岗位要求和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通过职业考察、下厂实习等方式,熟悉并掌握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与经验。
(四)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政策与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制度,政策与制度的建设是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应该在国家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通过高职院校教师的自身努力来实现其专业化成长。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强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严格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应从本职业的准入制度入手,建立一套独立、合理、科学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另一方面,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在职进修制度,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高职院校应建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的,通过交流、分享、沟通各种学习资源,构建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高职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高职院校教师应制定一套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并坚持终身学习。
作者:闫艳工作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
第二篇
一、国外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状况
世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进的国家。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在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并充分顾及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高职教师的自主选择性等。外部制度的优越性则体现在政府财政支持、时间安排灵活等多个方面。
(一)美国
美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各学区以职业训练中心为平台,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培训及研究开发工作。[1](P67—69)《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职业训练计划》以及《职业训练合作法案》均设立了高职教师培训的专门条款,《摩利尔法案》、《职业训练协作法案》以及《卡尔•波金斯生计和技术教育促进法》等详细规定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财政支持、培训课程确定等事宜。[2]在培训内容方面,高职教师培训体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和实际性。高职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培训内容。高职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能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在培训形式方面,相关组织根据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行了“弹性多元进修选择计划”,如:夜校培训、暑期培训、参观访问式培训、参加各种会议等。高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培训形式;在培训费用方面,《职业教育法》和《卡尔•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规定,高职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资金支付。[3](P59)
(二)德国
德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职教师资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73年,颁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实现了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规范化。[4](P27—30)《联邦职业教育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教师培养法》等对职业教师资格、培训程度、培训内容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规定。[5](P22—24)各州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接受培训是高职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并且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培训内容的权利。高职教师培训分为州一级的培训(国家政府文化部主办)、地区一级的培训(地方政府主办)和学校一级的培训(学校主办)三种类型,高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培训。企业在高职教师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训,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6](P11)法律规定,高职教师4%的工作时间可接受各种类型的培训,一年之内可脱产带薪参加培训(州一级)5个工作日,每5年至少参加2周的企业培训,[7](P30—34)其费用由企业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对于高职教师自主选择的培训项目,可以向劳动局申请获得资助。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1978年通过的《职业培训修正案》,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了法律依据。《拨款(技术与继续教育资助)法》、《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助法》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费用做出了具体规定。[8](P87—98)国家教育部依据质量培训框(AustraliaQualitytrainingframe—work,AQTF)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监控,从政府层面对教师进修、国家拨款等事项做出了详细安排。考虑到高职教师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特殊性,国家培训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8个“培训包”,[9](P114)供高职教师自主选择。培训形式主要有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及工厂实习等。[10](P27—30)一般情况下,澳大利亚高职教师的培训一般在寒假期间第2—3周进行,每周还有10小时在企业做兼职的时间,便于高职教师具体了解企业技术要求和新技术的引进状况。此外,高职教师还可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每年一个月的实际工作机会。除财政直接支持外,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还为高职教师举办免费的培训课程。在企业参与的培训中,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11](P14—16)
(四)日本
日本早在1958年就颁布了《职业训练法》,此后的1969年、1974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两次修改,就高职教师职业训练做出了详细规定。1999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规定高职教师在职业能力开发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进行职业技能训练。[12](P251)职业能力开发学校格外注重企业目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既有专业性的又有非专业性的,既有教师素质培训又有社会性需求培训。高职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则按照教师自身特性决定,新入职教师实施入职培训,入职一年内校内培训为每周2次,校外培训每周1次。正式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因培训种类而异。“中央进修讲座”适合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参加,时间一般为30—35天。“产业教育指导者养成讲座”适合指导教师参与,其培训时间一般为5—6天。职业院校教师实行淘汰制度,在任教师必须不断接受培训,才有可能继续留在现有岗位上。[3](P59)
二、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状况
早在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了建立教师培训制度的构想。此后,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初步建立起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但时至目前,无论是有关高职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培训内容、形式等相关规定,均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法律保障方面
我国有关高职教师培训的规定散见于有关国家相关决定、规划之中。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明确了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等。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强调,进一步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二)培训内容方面
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遵循上级决定、下级执行的规则。尽管培训内容的确定征求了多个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意见,但仍难以满足高职教师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的需要。换言之,政府部门组织的高职教师培训虽然满足了大多数高职教师的需要,但没能顾及所有高职教师个性化需求。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资料显示,[13]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内容涉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知识等方面,有关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以及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较少。2013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项目也仅涉及到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14]
(三)培训形式方面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培训主要有校内培训(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两条路径。校外培训多为国家及省、市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人数及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全体高职教师的培训需求。此类培训多由普通高校负责实施,仅适用于理论知识类培训,不尽符合高职教师“双师型”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尽管部分高等院校采用了与企业合作实施培训的方式,但普及面仍然较窄,与企业合作的程度有限,培训场地与教师真实工作环境差异较大,难以实现培训转移。企业面向高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尚未全面开展,高职教师难以了解和掌握企业科技发展的现实状态。校内培训多采用由校内骨干教师现场说法、介绍经验等方式,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其指导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且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也受到限制。
(四)培训时间方面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为964.23万人,专任教师人数为42.34万人,师生比例约在1∶23左右。[15]就学校层面而言,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必然会给教师安排更多的教育教学任务,导致教师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培训。为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无论是国家实施的、还是地方实施的高职教师培训,只能在寒暑假进行,无形中占用高职教师的休息时间,影响了高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财力支持方面
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对高职院校拨款总额呈递增趋势,但由于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发展较快,多数高职院校仍感到运行资金紧张。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6653.34亿元,其中,普通本科院校预算内财政拨款为5419.36亿元,占财政拨款总额81.45%,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233.98亿元,仅占财政拨款总额18.55%。[16](P20—23)2011年,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为967937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为412624人,依此折算,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人均财政支持经费为299.06元,而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人均财政支持经费为559.89元。可见,各级财政经费支持明显偏向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学校难以支付教师的培训费用。
三、构建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制度的建议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必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同时,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制度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制度体系。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体系
美国《卡尔•波金斯生计和技术教育促进法》以及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都能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补充与更新,使其内容符合时代要求,使高职教师培训工作有法可依,实现有序开展。而目前我国有关高职教师培训法律法规的仅散见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大部分规定尚未提升到法律层面,缺少对培训工作的细节性指导,特别是对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施主体及监管主体规定不够明确。同时,现行的法律条文未能根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给予及时调整与修订。鉴于此,国家应考虑将有关高职教师培训的规定提升到法律层面,根据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明确规定高职教师参加培训的义务和权力、培训实施程序、培训组织机构管理、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时间的安排与调度、政府支持培训的费用比例等,增强其约束力和执行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支撑体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战略性措施。但由于我国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在落实《决定》方面行动不一。鉴于这种状况,中央财政应适当增加高职教育的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补助中西部地区高职教师培训工作。与此同时,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管工作,设立高职教师专项培训基金制度,提高财政支持的比例与额度,保障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经费的专项管理,有效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活化培训形式,建立激励体系
与国外比较,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师培训形式仍较单一,难以满足高职教师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方面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应在现有校本培训、校外基地培训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培训等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共同推进高职教师培训工作。国家实施的骨干教师培训应进一步扩大规模,活化形式,丰富内容,满足更多的高职教师培训需求;各省、市应根据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带动力强的高职教师培训基地,面向所有高职教师提供灵活的培训服务;基于国际视野,每年应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学习、考察,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事业;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引进国外人才来校授课,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氛围。借鉴美国实施的“弹性多元进修选择计划”,使所有高职教师都能自主决定参与培训的形式,及时补充所需知识与技能。
(四)优化培训内容,建立标准体系
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了解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需要,做好培训需求的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立足高职教师岗位需求和培训意愿,确定培训内容,满足高职教师培训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各级各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趋势,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及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开发并推行高职教师“培训包”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职教师培训标准框架,作为高职教师培训机构运转的重要依据,保障培训质量。坚持面向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推行高职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度,明确培训过程中学员、培训机构与培训企业的责任,不断优化培训内容,促进培训转移,提升培训效果。
(五)加强校企联系,建立合作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师的培训或在企业实施,或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使高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科技发展的最新状况,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由于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健全,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鉴于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在高职教师培训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激励、财政支持等措施,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制定企业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高职教师到企业相互任职制度,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全面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具体时间及考核标准,融教师培训于社会服务之中,实现校、企、教师的“三赢”。
(六)加强培训督导,建立监管体系
为确保高职教师的培训质量以及政府拨付的高职教师培训资金的规范运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高职教师培训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实施的监管工作。通过建立运转有效的监督机制,督导高职教师培训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规范培训行为,改进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按照分级负责的规则,国家培训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对高职教师的出国培训、国家级培训项目以及国内比较重要培训活动的监管,省(市、自治区)级监管部门负责对省级高职教师培训或比较重要的地市级培训的监管,地市级监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各项高职教师培训活动的监管。高职院校内部也要设立培训监管机构,及时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高职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评判,对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我监察。(本文来自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宋金娟闫志利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第三篇
一、明确高职教师职业素养内涵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知识、能力和师德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遵循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普遍要求,又要结合职业教育实际,体现高职教育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下,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职业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高职教育工作充满激情而富有创造性。忠诚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力和风格。教育教学能力。高职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要求高职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设计传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对教学组织和对学生评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操作技能。高职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传授操作技术时为高职学生做标准示范,完成培养高职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确立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系统格局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本质属性为一体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既有理论知识,胜任理论教学;又有实践动手能力,指导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还要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参与研发工作,进行应用研究。把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纳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好包括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内涵、提升途径到考核评价的体系构建,实现学院内涵发展与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本文来自于《青年与社会》杂志。《青年与社会》杂志简介详见.)
三、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在企业锻炼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制定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的实践制度,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研究、参加企业组织的技能鉴定、参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等,培养训练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采取培训、参观、交流、国内外学习、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师将高职教育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用正确的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针对目前高职教师素养与能力现状,把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软环境。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专业能力培养为内容,在岗位创新中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渗透职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营造团结一致、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高职校园文化,培养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创新用人机制,实行专业带头人制度,从企业聘任专家和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大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力度,严格兼职教师聘任考核,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责任人组成核心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专兼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把师德作为高职教师考核评优、晋级和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各类专家评选的重要标准,在制度上保证师把德建设贯彻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了解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获得改进教学水平的建议。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使评价能够对提高高职教师教学水平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其在教师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院要将培养引导与考核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师资队伍,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日升工作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 上一篇:职业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 下一篇: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创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