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时间:2022-03-24 09:29:29
导语: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新课改的进程不断深入,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其中的改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目前在我国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后到教师和家长青睐的就是探究式的教学手段。应该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中地理中更加广泛的运用起来,充分发挥出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我国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提升了新的要求,对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广泛的引用,可以在一个方面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解决上去,在另一个方面也会提高学生对于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将地理课堂的教学的时效性不断放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善和发展。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概述
探究式教学指的就是以探究为主要方式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都是以课堂内容为主,需要教师在一旁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部分就是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独立自主性基于高度的重视,使学生可以变得更加独立,学会摆脱依赖性,自己去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有意义的、和课堂知识联系密切的问题使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前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思考,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最后的总结,给每个学生一个比较全面和客观的结果。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各自的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问题的提出者、学生学习道路的导向者以及最后问题的总结者,教师就是以这些角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出最好的引导,以可写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将自己学到知识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案,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也可以提高自己小组写作能力一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堂内容出发,为学生们创设一种具有探究式的氛围,通过播放电视资料或者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等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设立出来。教师根据课堂的进程情况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身旁适当的给予指导,将学生们的思路进行启发。
2.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教师将问题提出来后,就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环节了,这个环节是学生尽心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培养的关键部位,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在思考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情况和大家分享。当结束分享时,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总结,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的言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传达。这样的探究式的分析问题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进行提高,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与协作的能力以及总结能力,这是最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
3.小组进行发言,教师总结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和总结后,就是小组发言的环节,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总结。当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后,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小组的总结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客观的点评,将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的指出来,加深学生对于错误的认识,对那些具有新颖的思路好鲜明的观点的小组进行当场的表扬,使每个小组的最后总结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升华。当点评也结束后,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小组的总结结果,针对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最为客观和科学的总结,将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最后总结中得到启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探究式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被运用,既提高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又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可以很好的将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上,学生的解决地理的实际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知道探究式教学手段确实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应该被广泛的运用,促进我国高中教育不断发展。
作者:刘洋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 上一篇:“法律进机关”工作方案
- 下一篇:在统计局党建工作述职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