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论文3篇
时间:2022-07-04 10:50:40
导语: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遭遇的“瓶颈”
华中师范大学应俊峰教授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创造性的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其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也逐渐了得到大家的关注。
1.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酷爱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他们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江苏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取消地理高考,这导致许多学校中地理学科长期处于弱科地位,在一线的很多地理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地理亦文亦理的学科特点,又往往使其陷入“不闻不理”的尴尬处境。社会各种机构中专门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理论学习资料很少。这样,地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获得培训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多数时候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获取理论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研室组织培训和教师自己的学历提升,这样的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教学的实效性差,而且培养模式、培养机制都很僵化,与实际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脱节。
2.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
教师的专业技能,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地理教师,除了要拥有其他学科所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特别需要现代技术教育能力和传统的“三板”教学手段的熟练使用能力,同时需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中图表数量及种类众多,在任何一次地理命题中基本也是无图不出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因此,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熟练使用就成为地理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一支笔、一张纸、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形式仍然屡见不鲜,极大的影响了地理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削弱了地理学科的特色。与之相反,一些青年地理教师由于从高校毕业不久,掌握了相当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平常教学中,大“秀”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讲和点击鼠标两个动作,很少有对板书语言的思考。我们相当一部分青年地理教师对板书和板图缺乏设计,不注重传统板书的实效性,极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也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学校在地理设备投入上严重不足,地理教学硬件如专用教室活动场所、仪器设备等严重缺乏,师生活动只能局限在课堂上,使地理教师失去了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来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
3.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
课程标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因而,新地理课程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观念、认识是否到位,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不破除旧观念,那么再好的地理课程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再好的地理教材也可能变成死记硬背的材料。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的支撑,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持得过且过的态度,稍取得一些成绩后即沾沾自喜,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教学自主意识和创新观念。这一部分地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往往有着“自然成熟”的倾向,在发展到“经验型教师”的阶段随即止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教书匠”,其专业水平缺少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二、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转变角色,准确定位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新型的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民主与平等最基本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营造这种学习氛围的基础就是教学的民主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学会鼓励、赞赏和倾听。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理念。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工业区位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文字、图表材料(图文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附近工厂区位的录像资料(直观动态材料的感知);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言交流);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工厂的区位情况(实践活动);可以请校外专家开办讲座(开放学习);可以使用互联网查询商业网点资料(信息加工)。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发挥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更新观念,鼓励创新
叶澜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新课程摆脱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桎梏,课程设计留下的空间能让教师尽情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教师便有了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新课程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思考、体验。只提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对课程的态度不仅是拿来,而且还必须伴随课程改革的开展,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研究,还可以质疑教材、重新加工教材、创新教材,以创生课程资源。例如,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节教学时,人教版、鲁教版及中图版教材都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但三种版本教材各有侧重,表述差异也较大,人教版的编制顺序是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人教版这样编排符合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但不足的是,与高中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所出入。而鲁教版教材内容思路不够清晰,但教材中有关黑土开发、林业发展、湿地保护等措施可以在教学中借鉴。中图版教材中,问题探究和措施模块可以引入课堂,但其表述过于繁杂,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整合。在教学中整合了几种版本教材后,我确定了本课的编制思路: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其中,农业生态破坏及保护从黑土肥力下降、森林减少、草场破坏、沼泽萎缩等方面阐述。
3.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涉及面很广,环境、人口、资源、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体育等各方面信息都可以与地理知识相联系,而其中有很多新的信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不可能全部了解。通过查阅资料,借助媒体,教师可以从中采集、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地理课堂,还能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身边的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生存环境,也能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例如:①社会发展方面:日本核电站核泄漏、疯牛病和口蹄疫蔓延、癌症村等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讨论水危机、水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厄尔尼诺现象等,有助于学生懂得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紧密地同以往认为很遥远的地理事物发生着联系。②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全球化、WTO与中国、中国与印度软件发展差距的原因、毒大米事件、金融危机与我们的生活等,如何发展,怎样治理,展开讨论。③文化体育方面:多元文化如何共存—巴以冲突、金融危机时韩国民众自发捐金、世界杯、冬奥会等。这些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向前发展越迅速,越需要人们的道德感和责任心,需要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④科学探索方面:水星凌日、火星冲地等天文现象;雾凇、云海、潮汐等气象水文景观;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等,通过这些知识补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利用网络,整合资源
因特网与地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地理学科本身具有跨时空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正是因特网最突出的优势,所以将因特网引入地理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地理网络资源分为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网站、案例库、题库、多媒体资源库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布在不同类型的网站里,具有不同的特色。校园网的建设仿佛拉近了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和网络的距离,也指明了一个清晰的资源路径。
(1)利用地理网络资源精心备课
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并且能够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学水平和理念,缩小了因地域差异带来的教学差异,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更完整的体系。
(2)利用地理网络资源制作实用课件
从因特网上下载的课件都不能满足本地教学的全部需要,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对找到的资源进行重组,以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知识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3)课下给学生提供资源链接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地理网络资源的链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访问,并在访问的过程中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一些关于网上地理学习的小论文,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减少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整理、存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目标以及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程目标的实现,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现代的教育观念、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投身于课程改革,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王贤忠工作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大桥高级中学
第二篇
一、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从全局观着手,高中地理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相关指导,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技能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并不断地深入教学改革,使其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水平。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就是结合现阶段新课标对高中地理的新要求,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也成为了一种新颖、有效以及素质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学职能变为组织、主导以及参与的统一结合,也让学生更自主、合作与探究地开展学习。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就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中地理自身的特点,把一些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以及与高中地理最直接联系的自然现象,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把单一枯燥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幽默式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结合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探究化的教学活动,把地理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地理教师通过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穿插不同的多元化的知识、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让教学课堂更具生动性、互动性以及探究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地理学习与活动,从而提升高中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笔者还根据实践了解到,相对于其他传统与革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等,任务驱动教学更具创新力、驱动力、多元化以及探究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推动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大优势
1.兴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贯彻与落实,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应重视与迎合高中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进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让教学策略更趋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以及提升教学效率。以上海某高中地理教师关于“高中生学习地理兴趣”投票为例:其中也有关于学生的理由,如,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多而新、学习进度跟不上以及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然而,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规避与改善,教学更精细化、针对化、生活化,让学生得以理解为自身认识,让学生满足了个性与兴趣的发展,教学提问与回答更具形象性以及生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其教学质量。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中关于“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为例,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偏重于书本上的内容知识,使学生不能跳出教与学的迷思中,与生活缺乏联系,使得教学过于刻板化以及低效化。然而,采取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材料,明确一些基础知识,如: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等。随后,教师可针对“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分组,进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任务驱动教学,并提出任务,以数学形式表达: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如此,不仅仅让小组学生们能够熟悉以及解读材料中的内容知识,更让学生们懂得广义与狭义的理念,可进一步促进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构建其世界观,最终直观地提升高中地理综合素养。
2.探究性
针对探究性,很多教师把其简单地认为等同于扩展知识阅读、学习以及练习,笔者认为,此种认识代表着偏向主义,是对于新课标的错误认识,也严重地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学会多元化教学理念、方式以及专业的引用,因此,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其任务也是环环相扣,知识也紧密联系,为的是让学生更主动、积极以及探究性地参与地理学习。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为例,课前一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课本、网络、图书馆以及老一辈的经验故事等资料,进行气候、生物、地质、水质、地势方面资料收集,由小组长进行综合记载。如此,在完成任务2“荒漠化形成原因有几种,探究其成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探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材料,如教学图片、视频以及历史故事等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阅读材料2“黄土高原”进行联系化学习,组织小组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并开展小组之间的讨论辩驳。再提出任务3:“有人说‘植物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同学们,你们的看法是什么?请阐述小组理由。”再一次通过任务,把学生引导上课本知识上的阅读、学习以及探究,也利用了小组之间观念的不一样,造成的争论效果,直接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当然,由于考虑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在问题(任务)回答人的选择上,教师可针对问题的难易度,容易的可以找寻“学困生”进行回答,激励其正确回答,从而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较有难度的可找寻“优等生”进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补充,既树立了榜样的作用,又没有打击其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反而提升其学习的探究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综合素养。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其发展依旧处于一个缓慢的教学进程,急需教师提升其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要落实地理教学的相关材料、设备以及仪器等,如此,才能开放一个任务驱动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从而提升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范淑莲工作单位: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教师要注意导学入境,为学生呈现
出清晰的学习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就必须要学会导学入境,为学生呈现出清晰的学习目标。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吸引力较强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合作思考。例如,在教学“大气环境问题”中的“酸雨的危害”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环境酸雨被环境破坏的画面,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出“酸雨”的概念及其危害程度。通过这样的引入,就可以让合作学习更容易开展,也能让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要注意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而且学生对于学习重心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因此,在运用合作教学时,教师要明确一点,合作学习只是为了教学而服务,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并不是在课堂上推广合作学习。教师应该要让合作学习注意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让学生先对当天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再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高中地理的合作学习中,并不是说给学生一个题目,教师就可以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是知识的引导者,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要在学习中起一个调控的作用。从学生的目标设置、学习任务的选择一直到对合作效率的评估,都要进行全程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于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要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职能,也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才能将合作学习该项工作推向高潮。
作者:贾玉红工作单位:河北武邑中学
- 上一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意见2篇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