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精准布局”体系研究
时间:2022-03-11 04:47:09
导语:高等教育“精准布局”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背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拥有着雄厚的基础实力和国际化优势,具备了教育和人才集聚发展的硬性条件,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打造国际教育和人才高地,目前仍存在顶尖教育供给不足、创新能力缺乏、创新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需要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深化教育体制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对高等教育进行“精准布局”,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融合和突破,建设高等教育体系,共同推动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精准布局
一、粤港澳大湾区关于教育建设的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称为全球四大湾区,是世界级城市群,由“9+2”城市组成,即“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对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发展的实践。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促进了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我国供给结构的改革给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的同时,也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体制的创新和突破提供了契机。人才是改革和发展的首要资源,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遇到了许多现实的挑战。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用先进的理念对建设的重点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对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工作高度重视、精心设计,深入推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建设,大力提升教育科技水平,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中提到的规划和展望都少不了教育和人才的支撑与保障。《规划纲要》提出11条具体措施来推动教育合作发展,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其中高等教育方面对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进行了制度安排,包括:高校合作办学、三地高校合作交流、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就读。这些针对高等教育的措施,能够推动三地优势互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等科研能力;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共同体效应,实现互利共赢,提升一流大学的竞争实力;以大湾区的现代化教育吸收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国际化的高质量教育合作,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向全球一流迈进;用切实的制度规范,提高港澳学生到内地就读的待遇,吸引港澳青年到内地学习和生活,增加大湾区的优秀人才。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工作在《规划纲要》提出之前就已经有所合作,只是还限于地方政府和民间,没有国家制度规定,《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措施,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合作水平。自《规划纲要》提出后,关于高等教育的工作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如大湾区内深圳等地采取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建设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第一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中山大学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粤港澳高校联盟,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举办了多种活动,深化了学校间的合作与创新。
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教育体系的精准布局建设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高校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湾区内高校教育各有优劣之处。比如香港高校的实力雄厚,澳门高校的特色明显;港澳高校面积有限,办学空间较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政府的科研经费补助不足,缺乏优质生源,珠三角九市则有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转化率高的科研成果,充足的科研经费,优质的招生资源。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需要高校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国家教育部门、广东省省政府和珠三角九市政府部门的关于高等教育合作和创新的政策,都是要采取推进合作办学的措施,推动粤港澳区合作办学,三地政府对高校合作办学的重视与支持,为大湾区合作办学提供了更大的机遇。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高校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合作办学的质量。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遇瓶颈,法制政策需建立、合作机制需完善。大湾区合作办学的开始时间晚、办学数量小、实施规模小,《条例》规定,合作办学有机构和项目之分,大湾区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全国的比重小,数量少,无论是大湾区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数量还是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都还不到全国合作总数的十分之一。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借助“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契机,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实践,顺应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趋势,对高校科研领域的国际化合作机制进行创新,引进国际知名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实验室或研究院,建设国际教育合作的示范区。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本地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及优势,鼓励支持高校合作办学,激发高校内在发展的动力,更好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以此来提高合作办学的质量。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保障机制,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高等教育体系能健全政策法规,为合作办学提供制度保障,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保证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大湾区到内地开展合作办学等都能顺利开展。第二,根据大湾区的特殊性,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给予大湾区教育一定的自主权,让大湾区能够根据实际灵活开展合作办学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合作办学的法律政策体系,给大湾区的合作办学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第三,完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制,提供合作机制保障。高校教育需要不断完善合作办学机制,如综合协调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综合协调力。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模式要进行创新。一方面,大湾区的原始创新、“政产学研用”融合能力比较薄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快速融合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多样化、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要提升顶尖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供给水平,也需要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尝试新的合作办学模式,鼓励尝试探索“高校+政府”的新模式,鼓励世界名校、港澳高校结合,与珠三角九市高校或政府开展“一对多”“多对多”等合作办学等合作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水平。4.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优化合作办学的布局结构,提高合作办学质量。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布局结构要不断优化,与时俱进。根据大湾区的未来发展目标,围绕新兴和支柱产业、未来产业,重点支持保障民生与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与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办学、支持发展相关的世界顶尖学科群建设。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些具体举措
1.设立先行试验区作为示范性实验基地,对先行措施进行推行,根据实行效果决定是否推广。政府应赋予试验区一定先行先试的权力,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2.高等教育合作中因为高校学科、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合作持久性不高,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合作持久深化。李清泉教授曾在18年两会上提出创办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由中央政府授权,粤港澳三地合作创办,社会广泛参与,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创建联合大学能够突破现有合作机制的限制,更好地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合作的开放包容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3.设立专项基金,简化出入境手续。专项基金用于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和项目研究,推动创新科研项工作的开展。简化大湾区出入境手续,尤其是教师、学生的出入境手续。优化人才和高校资源分配,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以此来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4.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和联合创业园。聚集高校和企业的精锐科研力量和资源,对科技前沿问题,进行协作和创新研究,完善区域合作创新体系。通过协同实施一系列的国际级科创计划,共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大湾区高校联合创业和聚集平台,加强高校创业前端孵化,扶持高校发展创业类学生组织,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对接企业、市场和社会资本和资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天竞.高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路径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9,(8):43-44.
[2]安冬平.国际经验追踪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精准发展路径创新探寻[J].职教论坛,2019,(5):163-169.
作者:郭文曦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 上一篇: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 下一篇:健康素养下高校健康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