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1-04 09:16:31

导语: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规划,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全新模式。分析美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从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实践、模拟和社会文化氛围5个维度比较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路径方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创业教育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

关键词: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启示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体现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社会应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高校,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推进,符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潮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提升也决定着全民族教育发展的高度和效益。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且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比较与分析,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和特点,结合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的要求,可为同类型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时间较短。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标志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虽然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制度建设等都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对各大高校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多元化创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务院和教育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逐步将其纳入各大高校培养人才方案的规划中。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2]。党的十八大提倡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2017年10月党的又再次强调并鼓励大众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界和高校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从而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的艰巨任务。(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1919年,美国最早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在此观念意识上,各高校面向所有学科领域纷纷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和支持体系,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模拟与课程专业之间融合起来并以聚焦模式、辐射模式和磁石模式这三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模式作为学校的策略中心和竞争优势[3]。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广泛提倡科技创新,逐步推进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并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使得创新创业氛围得到提升。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教育部长TerrelH.Bell颁布了一项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政策,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引发了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壮大,闻名于世的“美国创业教育联盟”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4]。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进入成熟阶段,21世纪以来,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在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兴办了约44种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创立了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5]。美国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高校、产业链、政府和社会大众紧密有效地联系起来,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

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路径方法都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借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优秀成果,为我国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帮助和借鉴。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内高校教育研究和探索的新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因此,综合考虑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不足的现状和落后的原因,将创新创业观念意识、技能、实践、模拟和社会文化氛围五个维度与美国高校进行比较,从而构建出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创新创业观念意识的比较。在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早期,哈佛商学院在1947年正式开设《新创业管理》课程,不仅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而且组建了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普及学生的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得大学生较早地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美国高校本着“创新创业是永无止境的,需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思想,从小学开始直到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在中国,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大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着中国“填鸭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还存在很多疑惑,造成学生对其认识不足,有偏差。直到近些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泛倡导、鼓励大众自主创业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各大高校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培养体制中。从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普及较早,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形成独特的创业思维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力与企业家思想的多元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美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国民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6]。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意识较为淡薄且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大学生一直以来都受到父母长辈和社会压力的错误导向,更倾向于在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或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工作,缺乏创新创业的冒险精神。因此,需尽早树立全民创新的理念并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二)创新创业技能的比较。这些年,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培训相融合并发展出了三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典型代表的聚焦模式(focusedmodel),即在个别专业开设创业课程,课程内容符合专业要求具有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特点,以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二是以康奈尔大学为首的辐射模式(radiantmodel),即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三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库克大学采用的磁石模式(magnetmodel),介于前两种之间,即在特定院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允许其他院系学生参与,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较为普遍的一种[3]。因此,美国高校将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型课程设计和创业教育模式相结合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丰富了《创业营销》《创业商机识别》《商业计划书撰写》《风险投资》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使得创新创业实战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激情,也更好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创业课程的精髓。在我国,各大高校制定的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还沿用着中国传统“注入式”的教育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对涉及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培训,高校也只是聘请资深权威专家和学者以讲座的方式为学生传授创业之道,始终未建立起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虽然目前高校积极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推行的产学研的教育模式起步晚,发展还不到位,成效仍不明显。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体系还不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专业课程和创业技能培训的交互程度不够密切,有待提升。(三)创新创业实践的比较。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提倡科技创新,组建了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新兴力量。“美国创业教育联盟”的成立,一方面为美国社会、营利组织和投资机构等在企业与高校、政府之间编织了一条资源共享的纽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器、科技园、创业校友联合会,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筹集资金,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孵化场所、商业服务、法律咨询、集群和网络化机会,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给予全面、综合的支持[7]。例如斯坦福大学积极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首创“科技工业园区”的互惠互利模式,既促进企业得到最新科研成果而迅速发展,又帮助学校得到企业支持而更好完成科学研究项目[8]。中国创新创业实践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指导为平台、实体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为辅的教育模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协同创业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高校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设立与之相符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也存在着能持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平台少、实验模拟演习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很不足的问题;加之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筹资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相关校友会、企业、社会服务部门或政府的支持,也没法在短期内建立“创业基金”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导致即使拥有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却难以付诸实践。因此,我国政府应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架设起桥梁,高校应多面向社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设置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多融入、亲身体验并投身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同时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将政府、学校、企业和服务机构有机结合,推进其四合为一的有效发展。(四)创新创业模拟的比较随着。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1986年迈阿密大学举办的“商业计划大赛”,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为此,美国多数高校纷纷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学术会议,成立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既提高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又充分挖掘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积极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层出不穷;斯坦福大学通过每年举办的创业技能大赛来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百森商学院在实践环节开设了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演讲。与美国相比较,从校园实践活动的成效来看,中国效果还有极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高校大力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沙盘模拟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体验大赛”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是否能真正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其创意思维、培养其创业能力,或是只流于形式,无法调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兴趣,导致许多大学生认为受益面窄,缺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的创新思维能力,或是带有传统保守的观念缺乏创新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改进的。所以,我国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开展实验教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并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和讲座增强创新创业的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培养其具有战略的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五)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的比较美国在20世纪初期便开始推行全民创新创业教育,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所提出的“美国创新战略”,从政治角度上看,它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9]。首先,美国国会也制定了相关的科技法案,完善商业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等创新创业法律体系;其次,美国联邦政府为创新创业项目制订了资助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宽松的社会氛围;再次,美国政府推出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成立创新企业服务机构如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为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奠定基础。从社会的角度上看,美国大学一直以来就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共同引导,灌输学生创新观念、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发挥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业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给予相应鼓励和激励,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8]。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从学生、学校、社会、甚至国家来说,都缺少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随着党的十八和的召开,为顺应时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正积极抓住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契机,开展各项创新创业项目,但由于整个社会对其引导不大,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弱,资金来源不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建立起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和符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环境。通过借鉴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开展多种鼓励和扶持措施,保障资金的顺利投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制环境,竭力为其创造更有利条件。

三、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推动我国教育完善发展的启示

(一)树立培养战略性创。新型人才理念创新理念和创业意识是创业者萌发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在创业初期必须具备的个性意识和倾向。美国高校重在培养学生个性上的独立、鼓励个人奋斗的文化,从小学开始就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理念。随着新时代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校应积极学习美国高校的优秀成果,制定创新创业培养的战略理念,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及与其匹配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提高全民的重视程度,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逐步培养创业兴趣、激发创业热情、锻炼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创业竞争能力、坚定创业决心、增强风险意识,将创新创业培养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优化传统教学方式,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其乐于创新、敢于创业的新型价值观,加快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二)加强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建设。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外优秀经验,我国高校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大力开展教育建设。首先,高校应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整合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策略,并以市场、资本为导向,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其次,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体系,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培养融入学科专业知识中,同步进行,增加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市场经济、商务谈判、财务管理、法律知识、公共关系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业的灵感,而且也能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和鼓励学生的创业信心,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魅力[10];再次,加强高校、企业、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整合教育资源,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实践、模拟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最后,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师资配备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吸收有创业实践经验且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家人士或成功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另一方面鼓励学习能力强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师走访企业、在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管理、研发、销售、工程等工作,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经验。教师将企业挂职、走访企业过程中参与工作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课程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心。(三)健全创新型人才创业培养管理制度。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组建创新创业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企业产学合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教育大国来说,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规章制度。一是设立课程转换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跨学科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度参加创新创业实践[11];二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和激励制度,奖励创新创业较为成功的学生或对有明显创新亮点项目的创业者给予资金支持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三是完善创新创业质量的监控体系,高校内部组建创新创业工作考评小组,通过督导成员随堂听课、审核创新创业课程大纲、计划等资料的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主体、对象进行内部审核,同时,由外部合作企业的创业家莅临访问,通过参阅资料、座谈等方式对学校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进行外部审核,最终根据“内外审”的监控体系评价结果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调整。(四)完善创新型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借鉴美国高校建立国际独立企业联合会、创业基金中心等大力支持和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我国政府不仅需强化其服务职能,合理分配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条件;而且应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社会环境,开设“模拟公司”等创业服务机构,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需构建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政策、科技法案、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制体系,推行双创教育等优惠政策,为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提供资金补贴、税收、融资或贷款等,同时降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门槛和要求,充分为其提供技术、平台、信息咨询服务等便利条件,从而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站在世界范围的角度,创新创业教育已潜移默化地达成共识并深入到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高低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12]。尽管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远走在我们前面,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创业技能、创业实践和创业课程模拟发展相对成熟,创业的社会和文化氛围浓厚,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举措的实施都由本国自身的国情、政体、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决定,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和新时代中国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化“产学研”理念,通过创新创业观念意识、技能、实践、模拟和社会文化氛围五个维度的比较,总结并努力探索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协同育人的发展道路上加以完善和不断改进,从而推进创新型人才战略规划的实施,使创新型创业人才快速倍增。

作者:徐晓洁 单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