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SWOT分析
时间:2022-08-01 08:56:16
导语:高校教育管理SWOT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因此,目前诸多高校开始尝试“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就实施现状来看,“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厘清目前“书院制”教育管理运行状况,采用了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来解析目前“书院制”现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书院制”;SWOT分析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增多,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专业细分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虽然为我国培养了社会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1]。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制”改革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
二、“书院制”的由来
(一)书院的发展历史。私学是古代中国教育组织形式的重要补充,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承担基础教育的职能、实施教化等往往有赖于私学。另外,很多帝王也都诏令设立乡、里学校或废寺办学,这也为私学兴起提供了政策条件[2]。在历史上,书院是私学的重要类型,起源于唐代,它最初的作用在于供士人隐居读书,当时著名的书院有张九宗书院、李宽中书院、张建封书院等。逐渐地,隐居读书的士人开始聚徒讲经授业。使书院成为探讨学术、传授学问的场所。唐代书院由私家学者开办,以读书为中心,同时注重学术研讨。到北宋,书院兴盛,统治者渴望通过宣传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培养可用之才,允许书院自由讲学,并对书院鼓励和支持。因此,书院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到了南宋,由于官僚机构和庞大军费开支,官学生源散去,转求于书院。统治者也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鼓励书院自由讲学。此时,程朱理学开始流行起来,书院由此得到快速发展,著名理学家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都以书院为传播学术思想的基地,他们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成为历史上闻名的“南宋四大书院”[3]。宋代在书院的管理上也是随时展而变化,实行自由讲学,各学派代表人物讲授自己的学术见解。到了南宋,有多种身份的人参加讲学活动,讲学之人也多样化。另一方面,宋代重视道德品质教育,为此各个“书院制”定了严格的学规,规定了书院的培养目标、进德修业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教学生活的基本守则,是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明朝时期,书院官学化程度较高,讲学内容包括理学家们所推崇的儒学经典。到了清初,统治者采取抑制措施来加强统治,防止反清复明。直至雍正年间,朝廷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故而不复宋元之际的自由风气[4]。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学术界出现新思潮,矫正理学的偏弊、制艺的空疏,以训诂考据为基本研究方法的汉学兴起。主张以实学代替制艺,推崇汉学、主张博习经史的书院逐渐发展起来。此时,阮元倡导的书院专注于学术性质的研究,而不重视科举考课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改“书院”为“新式学堂”,传承千载的“书院制”度就此瓦解。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朝,瓦解于清末,随着王朝的更迭,书院又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从发展来看,书院大致具备以下几个功能:第一,书院最初的功能在与修书、藏书,供皇帝咨询、顾问;第二,书院的功能在于教育,尤其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宋代书院将书院的功能拓展到“民间教育”上来;第三,书院也承担起自由讲学的功能,一方面,允许学术争鸣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并入科举考试的轨道,为国家培养人才;第四,书院发挥着供奉祭祀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激发士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书院由于允许学术争鸣,因而具有了针砭时弊的功能,批评时弊、讽喻朝廷,成为书院最具革新精神与独立意志的体现[5]。(二)“书院制”的内涵。“书院制”是在借鉴中国古代书院的精神和西方大学博雅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致力于养成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师生互动和全面育人。笔者认为,“书院制”一方面是文化和制度,是对书院所承载的道德教育的传承,对古代书院学规的现代运用,重在教化,属于精神层面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书院制”是教育组织形式,借鉴书院的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属于制度层面的教育管理。
三、“书院制”高校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推动,一些高校开始尝试“书院制”的教育管理模式,推动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高校“书院制”最早开始于香港中文大学,这也是香港特区唯一实行“书院制”管理的高校。1949年成立第一个书院———新亚书院,发展现今共9所书院,各具特色、气氛和谐融洽。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于百年校庆之际实行创新举措,成立志德、克卿、任重、腾飞四个书院,2010年为尝试4年制书院模式,特成立希德书院,并于2012年全面推行本科生住宿“书院制”管理。2006年彭康书院的成立标志着西安交大正式推行“书院制”,随后又成立了文治、励志、启德、宗濂、崇实、仲英和南洋7所书院,并于2008年9月,将所有在校本科生和原二级学院均归入书院进行统一管理,初步实现“横向交融、纵向贯通”的教育方针。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为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成立孟宪承书院,实行导师制并开展通识教育。2008年,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作为民办学院改革中的先行者,成立了海州书院、凌州书院、郁洲书院、瀛洲书院和环洲书院五大书院,成为国内高校推行以选课制、导师制和“书院制”为核心架构的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国内其他高校也纷纷开始兴办书院,“书院制”管理已吹起一阵春风,各大高校在探索中前进,寻找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6]。就目前“书院制”发展来看,高校的“书院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活动的环境氛围。书院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齐全的场所,供学生学术探讨和开展交流活动;二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业服务体系。一般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通识导师组成,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和学术活动,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教育,通识导师为学生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促进学生学术思想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书院制”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
四、古代书院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应用情况及应用状况的SWOT分析
(一)古代书院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应用情况。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历经曲折,教训深刻。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在学校规模、办学层次、招生规模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管理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古代书院的教育管理理念逐渐被发掘和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具体来说:第一,开始强调德智教育和通识教育。大学的宗旨在于育人,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人才,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代大学由于对科学知识的迷恋和专业知识的深入以及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改变,忘却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放弃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记了培养博学多识人才的目标,因而失去了真正的大学教育意义。“书院制”的运用正是发掘了古代书院重视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如:朱熹主张,不论小学大学,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道德,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为防止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脱节,还应注意行为训练[7]。这些有益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吸收,把道德教育在现代大学中深化。又如,《中庸》主张做学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博学已达到融会贯通;第二,提倡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是大学重要的教育活动,但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敏感而复杂。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古代书院名家自由讲学、问难论辩的形式,党和政府对大学的政治管制逐步放宽,学术自由成为改革政策文件的明确要求,大学学术环境日益宽松,促进了大学的学术繁荣,促进了我国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二)“书院制”应用状况的SWOT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有47所高校成立了137家书院。从办学层次来看,“985”和“211”院校、普通公立本科院校、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都建立了书院。现在,越来越多“985”和“211”高校将学校精英人才培养与“书院制”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如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厦门大学的博伊勒斯书院等都属此类模式。此外,部分高校施行全程书院的培养模式,学生大学四年都在书院学习和生活,如南京审计大学的书院。还有部分高校实施阶段书院的培养模式,学生只在新生阶段或低年级在书院学习生活书院,之后转回专业学院继续学习,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书院。由此可以看出,“书院制”的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8]。但是,在我国“书院制”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只建立了“书院制”之形,却缺乏理念和精神的支持,尤其是根植于我国社会历史中的优秀教育文化未能得到有效地传承,造成我国现代教育进程与古代、近代优良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割裂。SWOT分析法是英文单词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的缩写,又被称为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9]在“书院制”高校建设的过程中,SWOT分析法可以转换为对目前“书院制”高校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并综合目前“书院制”高校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周围的环境,对“书院制”高校建设提出指导建议。认清目前“书院制”高校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法是最简单且实用有效的一种分析方法(见表1)。
五、启示
通过上述SWOT分析,总结出目前“书院制”高校管理在改革意识、模式探索、初步成效以及机会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威胁,如:缺乏特色、流于形式、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等。因此,对于今后“书院制”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一)深入把握书院精神,发挥高校特色优势。胡适在东南大学进行学术演讲时曾提到“书院精神”,他认为“书院精神”体现为“时代精神”。笔者认为,“书院精神”是时代精神在高校的集中体现,具体指注重身心教育、自由研究、锐意实践、人格陶冶,从而学以致用。只有高校具备“书院精神”,才能把握“书院制”的精髓,发挥出高校自身的优势。因此,要结合时代精神重塑书院精神,对书院精神再认识,从古代书院教育中寻找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方面,把书院的优良传统与高校特点相结合,因时、因地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书院制”运行模式。(二)打破专业界限,加强学院间的融合。各学院的划分实质上是专业的划分,专业划分是一把双刃剑,专业学院强调学生专业的学习,因而会导致人文教育弱化,使通识教育难以全面开展。因此,要打破各个专业、学院之间的界限,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融合、学院与书院之间的融合,一方面,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与书院协同合作,定期为学生举办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三)加强书院与学院配合,系统开展活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规模急剧增加,辅导员和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应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同时,随着行政老师事务性考核工作的增加,上课教师科研任务的加大,使得学生工作和授课变得疲于应付,各学院在保证自身正常运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题申报、项目申请、人才引进等方面,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教书育人”的“育人”精神逐渐被淡化。因此,“书院制”改革要实现“育人”的目的,就要使书院和学院密切配合,开展一系列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学院正常教学情况下,保证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序进行。(四)加大“书院制”。宣传力度,使师生了解“书院制”管理模式在我国,“书院制”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教育管理理念,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师生对“书院制”教育管理认识不足,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排斥。因此,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让师生了解“书院制”的教育理念,例如:参观学习等,采用体验式的方法让师生亲身感受“书院制”的教育的优势,进而从内心去接受该教育理念。(五)加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曾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东西放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更应该重视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须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保持创造力的源泉,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国民素质的持续提升。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深入发掘古代书院文化中的精髓,通过体验、参观等多种形式,移植到今天的大学课堂,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六)深化高校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治理机制。行政化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大学制建设的问题,在行政化影响下,学术决策成为行政决策,学术计划成为行政计划,学术目标成为行政目标,学术活动必须依靠行政体制才能得到开展,造成离开行政,大学寸步难行的局面[10]。因此,高校要去行政化,学习古代书院的管理方式,加强学术自由,让学生、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和探讨,更多发挥学术力量,运用学术方式去处理教学和科研事务。同时,引入社会参与治理的机制,对接社会各方面人才,举行开放性会讲,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学术资讯,让学校管理者能够摒弃封闭办学的思路,使大学更加开放、灵活、积极。
参考文献:
[1]马丽萍.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J].学理论,2017,(6):165.
[2][3][7]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0,147-148,177-178.
[4][5]王净华.书院文化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书院教育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8,(5):223-224.
[6]张正垠.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4.
[8]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44.
[9]周秀丽.“书院制”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SWOT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0):38.
[10]别敦荣.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时代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87.
作者:孙绪光 黄爱玲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 上一篇: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新方向
- 下一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