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资助服务研究

时间:2022-10-18 03:51:09

导语:教育扶贫资助服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扶贫资助服务研究

摘要:教育扶贫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教育扶贫的重要阵地,针对于高校普遍存在的贫困学生就业现状,聚焦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课题,结合高校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点,探讨切实加强贫困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实现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推进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投入教育和资助服务的一种扶贫方式,教授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知识技能,使其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并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脱贫1。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对于贫困学生的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在高校中的表现形式,尽管高校资助工作早已从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贫困生无法顺利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扶贫攻坚阶段的重要难点之一。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结合专业特色,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贫困生的社会竞争力,应当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实效化的又一重要方向和途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推进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地位

基础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适龄儿童,此阶段的儿童因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无法在短期内为家庭带来收益;高等教育,学制周期较长、学较费高、教授的知识理论较为基础,也很难让以应届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为主的学生在短期内为家庭带来收益3。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普通高等教育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过于系统、深奥,而技术知识层次较浅,就业时不足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则能运用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创造社会直接利益4。因此,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大力倡导高校教育进行职业化的相应转型。高校应积极响应号召,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培养机制,使其在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给家庭带来收益,促进脱贫工作的持续发展。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资助、扶贫的优选策略。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形式,是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单纯依靠助学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等方式帮助贫困生,仅时暂时性地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却不能以从根本上使之改变,帮助家庭脱贫致富,从战略眼光来看,不具有可持续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职业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是使学生由理论型向实践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结合具有显著优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资助工作实效性得以增加,工作开展的长远影响得以增强,使高校贫困学生通过“掌握一技之长”较为快速地获得满意的收入,给贫困学生的家庭带来经济效益,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带来更多的动力,达到教育精准资助、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目的。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更有助于高校贫困学子改变自身命运,解困家庭,实现脱贫目标。很多贫困生家庭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子女考上大学后,迫切希望子女能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钱,带领家庭摆脱贫困现状。因受父母此类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贫困学生的理想都是“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钱,刚入校就只知道一味追求“眼前既得利益”,做兼职、赚外快,而忽视了专业知识技能积累对长远发展的重大影响,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往往就业困难。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使得更多的贫困学生投身于专业实践中,锻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让这些寒门学子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真正实现了“读书一人,带富一家”的教育脱贫目标。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源泉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相比于粗放式扶贫,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更清晰明确,措施更有针对性,而高校教育扶贫最精准、最有效的战略就是加大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此,高校应遵循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方针,针对不同贫困情况的贫困生家庭,利用精准施策、靶向帮扶的原则,坚持就业为导向,提供政策扶持,推进改革创新,使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高校就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技能培养,毕业后就具有胜任某一专业职业的能力,达到毕业就能就业的目标。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为高校精准资助、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已有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经济负担。但由于城乡经济差距过大,发达地区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能继续求学的贫困学生比例就少之甚少。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政策,在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最大限度的拓展,例如绿色通道,全面免除贫困学生的学杂费;高校助学岗位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通过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使更多的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我国正在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重书本理论、轻实践应用,重传统知识、轻能力创新,重统一、轻个性”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5-6,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为实现贫困学生多样成才,达到精准培养、精准扶贫的目的,应当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地方本科高校应制定以“高素质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打牢专业基础,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二是要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不断创新的能力。既要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得以满足,也要充分考虑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需求。高校应当结合专业特色、学生个性,举办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多样性实践比拼,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重视高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搭建和实施,选送贫困学生到企业中去,通过在岗模拟或仿真的技能训练,提高应用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就业的机会;通过这一些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教育精准资助、精准扶贫的工作。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扩宽贫困学生就业渠道。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了一系列关于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应强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培养7。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高校应当结合各专业办学特色,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实验室资源等,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要摸清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业情况及就业创业意向,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及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更多的贫困学生以新的态度和新的力量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给予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创业项目培育、创业企业注册运营的指导与帮助。与此同时,可以优先帮助贫困毕业生就业,为贫困学生提供专场招聘会,并有针对性地为其搜寻适合的求职就业岗位8,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高校教育扶贫工作,应以更长远眼光看待贫困学生教育脱贫的问题,不仅应依靠健全完善的精准资助体系,更应结合高等学校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要求,加大高校贫困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努力培养具备较强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双向互动,最终实现教育与扶贫的协同推进。

作者:宛庭利 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