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构建

时间:2022-03-23 09:31:42

导语: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构建

摘要: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所在,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幸福观,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幸福观;对策

幸福观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系统认识,是人生观的基本组成单元。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幸福观有利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进而为自身所设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最终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步达到幸福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当下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们,他们开始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对于幸福的相关问题有着很多困惑。这样来看,如何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成为了高校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于幸福观的理解较为浅薄

幸福和幸福观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范畴。幸福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达到了之前所设定的目标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幸福观是人们在意识形态范围内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对幸福的整体看法和认识。从各大高校范围来看,有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对于幸福观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幸福观”、以追求物质为目标的拜金主义“幸福观”、以沉迷感官满足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等错误的认识。

(二)高校对于幸福观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普遍来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得,相应的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幸福观教育方面的比重。而从高校已经开展的幸福观教育形式上来看,这类教育活动仅仅依托于传统的思想教育环节,没有设置专门式的讲授课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采用的多是直接灌输式的教育,侧重于理论课堂的教学,没有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样就使得学生片面的理解幸福观,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幸福观的基本内涵,最终导致教育的效果不太明显。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高校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内容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幸福观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主体的不同差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有所侧重的教育内容。而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仅仅停留于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范围内,很少与大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具体情况相联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较为空泛。在教育技术手段上,高校所开展的幸福观教育也只是涉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围内进行,没有做到与相关学科有机结合。

(四)幸福观教育方法单一、多流于形式

从高校所开展的幸福观教育来看,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极大的影响了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只是单纯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灌输的方式讲述给大学生,并没有结合大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状况。其二,不乏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混淆了幸福与幸福观等概念的基本内涵,片面的理解了幸福观,使得大学生不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幸福观教育的实质。最终,导致了高校所施行的教育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二、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众所周知,健康科学的幸福观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这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德育建设一直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最终目标,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能够使得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开展集体讲授、个别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幸福观的内涵,逐步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际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西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冲击着我们的大学校园。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有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辨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进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这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真正的幸福”,培养其树立符合时展的幸福观。因此,引导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态度,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而且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意志体现。高校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其价值观和幸福观状况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家庭角度看,大学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其具有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从社会角度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高校大学生以其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投入到社会进行工作,能够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有着一定的积极效果。可见,加强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就包括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把幸福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利用丰富的师资力量和专业资源,不断充实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内容,以期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感知幸福以及创造幸福的能力。首先,发挥课堂优势,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要阵地。思政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本依据,通过课程设置系统地、有计划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其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坚持集体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使得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始终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实际情况密切联系,着重增加教育的时效性;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设置有所侧重的教育内容。最后,开展对于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在形式上还要有所创新。高校要把幸福观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形式之中,同时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融入到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来,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高层次的文化熏陶和专业教学手段,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幸福观境界,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可以说,高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专业化的业务知识储备,掌握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目标的认定上,要从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幸福观教育活动;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等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的加强对于幸福观基本内涵的学习与理解。其次,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同学们中起到表率作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内心里对优秀的道德品质实现在价值上的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可见,高校教师的这种榜样示范力量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上起到了很好导向作用,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最后,高校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多加注入幸福理念,可以用身边切实的幸福事迹感染学生,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认知幸福,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幸福的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切实的感知幸福,树立起科学的幸福观。

(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不断涌现,西方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幸福观教育,以期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首先,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而使得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与身边老师、同学的关系,做到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和痛苦,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次,高校应设立专门化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们系统的讲授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和经验。最后,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整体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心理咨询力量。同时,还要成立专门化的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咨询活动室,定期开设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组织学生骨干力量队伍培训,及时对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进行跟踪回访。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二者形成合力,互相补位,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学生能够拥有丰富健康的情感,最终形成科学、健康的幸福观念。

(四)加强校园内部的文化环境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其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三方面共同加强建设。在物质文化方面,高校应加强各项服务建设和设施建设,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增强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服务育人的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继承与发扬高校自身优良的校风校训精神,以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和对于幸福的崇高追求,增强大学生对于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活动文化方面,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烘托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价值观教育、幸福观教育的稳步实现。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环境的共同建设,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传承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为大学生营造了学习和生活的“幸福”环境,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所有这些,对于树立良好的幸福观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晗 宋殿娇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峥,卢敏,程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标———大学生幸福观有效途径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2]齐立强,王川,宋素艳.加强幸福观教育,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彭永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张兆林.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效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