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教育论文(共6篇)
时间:2022-06-20 02:54:27
导语:学生道德教育论文(共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规定了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体现了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该自觉遵守和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职业活动才能有正常的秩序,社会经济等各种活动才能健康发展。在职场中,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不愿与人合作;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频繁跳槽,体会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快乐。我国的经济建设离不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但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2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1职业道德意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于一个人而言,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畅行无阻于职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正确职业道德意识,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因为缺乏职业道德意识造成的,他们本身就没有意识到哪些行为是违返职业道德的,更没有意识到违返职业道德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2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把职业道德的要求变成实际行动,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由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内容和职业特征不同,其职业道德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着共性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共性内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另一方面,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不同专业学生要有针对性地使他们了解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2.3职业道德行为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了解职业道德规范,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职业实践中,在实践中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履行职业道德规范。
3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过程、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避免简单的、片断的说教式教育。
3.2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行业也具有差异性,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多样性,因此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共性的内容外,还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3.3实践性原则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职业实践,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将意识与规范进行内化,并转换成实际行动。
4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4.1全过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走进工作岗位才开始的,需要对在校学生进行三年全过程、系统化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同步,在一年级着重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与树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在二年级配合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体验顶岗实习,着重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在三年级配合学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着重进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通过在校三年的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
4.2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个渠道进行。(1)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或举办专门的职业道德讲座,对职业道德进行系统化的教育。(2)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同时接受职业道德的培养。尤其是进行校内外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3)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可以更感性地认识社会各行业的职业规则。(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良好的校纪、校风、班纪、班风,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发展。(5)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通过干净、美丽的校园环境,为职业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4.3全员参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某一个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与学生相关教师的责任,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1)专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职业指导课教师兼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内容的系统性,注意贴近学生实际。(2)各专业课的任课老师,将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各门专业课中,即要求各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3)学生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等),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职业道德,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实践的教育。
本文作者:张翠英工作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就业指导课上,对职业道德方面内容一带而过,且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严重脱离。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都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职业道德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慢慢培养,殊不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工作岗位的敲门砖。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入学开始就疲于在各教学楼之间穿梭,完成毕业要求的学分;捡起英语单词手册,应对英语过级考试,还要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几年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临近毕业之际还迷茫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和这份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之中。
2.职业道德教育形式陈旧老套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大都毕业于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则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理念的偏差必定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职业道德课上高谈阔论,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不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由于受管理机制、教育经费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教师很难真正融入企业,导致社会与企业中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人物事迹和实例无法进入课堂[3]。学生疲于应对各种考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可想而知。
3.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合并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最后的考核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以笔试为主,以分数论英雄。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职业道德中能力和行为的评价,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职业道德是内在的行为准则,不应只看知,而更应注重于行。分数的高低无法直接衡量一个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程度。
二、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理念,提高重视程度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关键在于强化高职院校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管理者,应该从招生人数、就业率等枯燥的数据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教育者,则应该摒弃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思想,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观;对于受教育者即广大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时刻牢记做事先做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只有内心坚定而充实的人才能在事业中有所成就,具体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就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
2.引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机制,加强实践教学
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理论课教学不同,职业道德需要点滴的积累与培养,需要设身处地地感知。久而久之,职业道德就会融入学生的思想与血液,成为一生不变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财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应只拘泥于课堂,除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外,还应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首先,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或社会知名人士以讲座形式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学生接触社会的触角;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道德模范人物的社会实践调查,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榜样的力量[4]。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让一线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企业需求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
3.探索职业道德教育考核的新方式,保证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某项职业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成绩评定应多元化,不应只局限于笔试作答。各高职院校可以相互借鉴。在考核方法上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通过谈话法、观察法、评议法等综合评定学生的职业道德。拓宽职业道德评价途径,将学校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同时,职业道德考试不应流于形式,考核结果要体现应有的价值。例如,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考核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等挂钩,从侧面引导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总之,2010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创业能力[5]。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不仅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更取决于他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赵鑫詹立平工作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能力提升
一、道德能力的含义、构成因素和发展阶段
道德能力作为个体道德实践的原动力,成为检验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标准。道德能力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既是个体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志,也是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一种手段。
1.道德能力的含义和本质
国内理论界对于道德能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的。1993年罗国杰在其主编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列出了“道德能力”这一条目,他认为道德能力是“完成道德活动的主管条件”[1]。书中提出道德能力由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能力、道德意志能力等几方面构成。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德育理论界也对道德能力问题展开了研究,鲁洁在其《德育新论》中提出道德能力就是道德意识能力的观点[2],并对道德能力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当前理论界对道德能力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道德能力是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3]。”从道德能力的含义来分析道德能力的本质应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性本质,即道德能力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二是个体性本质,即道德能力是每个人顺利完成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三是关联性本质,即道德能力既是个体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个体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
2.道德能力的构成和发展阶段
其实对于个体道德能力的关注和思考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和伦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其做过一定的探索。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孔子最早对人性的探索就与个体的道德能力密切相关。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人的道德人格可以通过教化得到提高。《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人也曾提出过这样的命题:美德可以被教会吗?苏格拉底则认为,智慧即道德等等。近现代人们借鉴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对这个命题进行了现代性的解读。将道德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研究,分别从道德主体的角度、道德活动的不同领域、道德品质存在的形式、道德因素作用层次和方式等方面对个体的道德能力做了分析和对比。从道德能力本身的生成历程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角度看,道德能力包含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履能力四个构成要素。其中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是个体产生理性道德认知的基础,是道德主体形成道德能力的前提;而道德选择和践履能力则是个体对道德行为善恶标准的理性认定和对选择结果贯彻实施的意志力及行动力。正是由于道德能力构成因素的发展程度在个体身上不能完全统一,所以个体道德能力也表现出参差不齐、各有差异的特点。而且道德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得到提升。道德能力的发展在经历这一辩证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总体上看,个体道德能力的发展分为:受动-他律阶段、能动-自律阶段、自由阶段(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个体的道德能力是在后天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培养的,所以其发展阶段和个体的生理发育阶段并不是同步的。个体道德能力在受动-他律阶段一般表现为:个体还不能独立地、客观地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做出理性的认识,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引导和约束并不是自觉地服从,而是一种被动地适应。这个阶段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初级阶段,个体道德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都处于萌芽状态,所以个体的道德实践也是被动的。通过外在的道德教育活动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能动-自律阶段是对受动-他律阶段的超越。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实践不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独立地进行道德选择,独立地开展道德实践,并自觉地承担道德责任。这时个体的道德能力已经由被动地适应,发展为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自主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其道德能力的各个因素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其道德实践是主动的、自觉的。一般认为自由阶段是个体道德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道德规范的他律和道德主体的自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个体履行道德规范不仅是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且成为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主体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遵守者,还是道德精神的捍卫者和良好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进入这一阶段的个体其道德能力已经十分成熟,道德认知等各构成因素发展均衡完善,运用自如。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势在必行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教育普及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和国内的环境不断发生了新的变化。现行高校教育体制和形式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单一的课堂灌输方式无法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沟通,使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情商开发等领域的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出现了很多所谓的“高分低能”的教育现象。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学术造假、轻生,甚至投毒杀人等恶劣的极端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高校德育教育的重新审视和关注。(1)典型案例及分析“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中学时代成绩优异,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4人,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的同学,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驶车撞人后恐被害人张妙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将被害人刺死,在逃跑途中又撞伤2人。同月22日,公安机关找其询问张妙被杀案件是否是其所为时,药家鑫矢口否认。同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复旦投毒案”: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与同寝室同学林某因琐事不满而将毒药从学校实验室带回宿舍并实施犯罪,黄洋后经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某。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认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背后则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上述事件的当事人均处于道德能力低下的状态,尤其在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方面存在重大偏差和缺陷,从而导致他们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实施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2)群体性道德失序现象分析除了上述发生在个体行为方面的极端案例以外,群体性的考试舞弊和学术不端行为成了大学生们道德失序的另一种集中表现。据相关媒体报道,2013年6月8日下午5点,高考结束后,湖北钟祥三中高考考点监考老师遭到考生和家长集体围堵,1个多小时后才在警方护送下离开考点。在当地打造钟祥高考“教育名牌”的冲动下,教师直接参与高考作弊,甚至成为作弊公司人。另据《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2001年武汉大学一个学期就处理了73名考试作弊的学生;2003年冬季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中,仅在中国农业大学考场就发现11名社会替考人员,其中还有专程从南方赶来北京代替考试的职业‘’[4]。”此外,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关于论文抄袭等事件也屡见不鲜。
2.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迫在眉睫
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生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能力素养,全社会对他们道德能力的期望值也很高。然而上述道德失序现象令人痛心、发人深省,提升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能力迫在眉睫。一方面,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和较高道德能力的培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道德能力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关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应在这一代代青年人的身上得到发扬光大。当然上述列举的仅是若干带有极端性和偶然性的事件,并不能代表大学生们整体的道德素质状况。其目的是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法律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要注重大学生日常的道德素质教育和道德能力培养。从当代大学生在文艺、体育、学术交流、科技竞赛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不难看出,大学生们整体的道德素质状况还是好的。他们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在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在各类世界级竞技比赛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涌现出了“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最美乡村教师”的“会泽七子”(云南)、休学侍母感动中国的“全国优秀大学生”程威等许许多多的模范事迹、先进人物,这些人物和他们所体现的优良道德品质才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的主流。高校的道德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的主渠道,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思想、行为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肩负起自身的伟大使命。
三、对大学生道德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
简单地说,大学生的道德能力指的是他们进行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和道德价值实现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们在面对各种道德事件和道德规范时,不可避免地(主动地或被动地)要做出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并依据这种判断和选择结果,实施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能力的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依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选择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方式,进而将应然的道德价值目标转化为实然的道德价值事实。一句话概括,个体的道德能力决定了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高校的德育教育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结合其心理和生理发育特征、行为习惯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能力。
1.搭建师生平等交流沟通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道德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标准由严厉转向宽容,道德评价由绝对转向相对,道德价值取向由一元转变为多元,这些给每个人创造了一个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但对于不谙世事,缺乏生活实践的青少年来说,却极易陷入道德的混沌和迷惘,成为道德生活中的“盲人”。他们是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道德投入。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采取的是单向的道德灌输方式,缺乏平等的对话与沟通。教师的道德判断和书本上的道德判断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选择,也忽视了对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成长实际的关注。学生们掌握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条,却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很多道德失范行为并不是出于道德上的故意,而是源于道德的无知和愚昧。道德教育活动的重心应该是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实际,真切地感受学生们所面临的道德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对受教育者给与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并鼓励他们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2.重视教育实践,提高道德实践水平
一是要选择生活化的教育过程和内容,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明确是非善恶标准。道德是人类的实践理性,一切道德知识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因而个人道德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也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教育者在选择道德教育素材的过程中要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世界,贴近他们的网络世界,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贴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些鲜活的、生动的、真实的教育素材,才能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水平,也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加深他们对于抽象的道德概念的感受和心理体验。二是要采取教育-辨析-反思-再教育的培养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观念上的道德选择,从而提高道德实践水平。道德能力的提升与个体的生理发育是不同步的,所以道德教育依赖后天的教育和引导,而且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历多次的反思和再教育,才能巩固和持续保障教育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反思和再教育对于提升个体道德能力的意义更为重大。在《礼记•大学》中就曾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修身就是我国古代先贤们提高自身道德能力的主要途径,一些传统的修身理论和方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3.言传身教,营造良性道德能力空间
一方面,德育是育人的教育。高校的教育团队和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也是大学生们最直接、最真实的道德示范群体。他们处在道德教育的最前沿,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起着道德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无论是高校的管理团队、教师团队还是后勤工作人员,都要意识到这种示范作用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能力,要严于律己,自觉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校内道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道德教育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另一方面,高校的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校园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包括学校内部的班级课堂、同辈群体、校园网络、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而高校的德育教育应立足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络、微博论坛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会、重大热点问题讨论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教育和感召他们,并对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角色的尝试和道德践履行为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校正,由师生共同维护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本文作者:杨威工作单位:辽宁大学
第四篇: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现状
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青少年是网络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负面的影响。现在经常能看到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夜不归宿;浏览色情、暴力网站,不仅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还产生了暴力倾向,难以管教。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少专家指出,“沉迷网络,使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产生原因
1.混乱的网络现状是造成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可是,越来越多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络世界。处于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网络环境中,耳濡目染,不良网络道德行为在青少年身上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了不良网络行为可乘之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中的懵懂时期,他们模仿力强,猎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而自制能力又很差,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念,容易受到误导而误入歧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说的话都可以不负责任,看到网络上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造谣、谩骂、人身攻击,而又无人过问,他们便会认为网络是一个安全、随心所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老师、家长的约束,没有外在压力,于是便纷纷效仿,不知不觉就形成了目前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3.网络道德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网络道德教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而网络发展的速度又是日新月异,给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当今网络道德教育中显得力不从心,找不到切入点,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时展的步伐,只能等问题出现了才去想办法,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当前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弊病。所以,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三、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1.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素养,造就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教育者应当受教育”。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而且还要有出众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水平。教师还必须增强网络德育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观念,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应用水平的培训,使他们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适应网络,成为网络中的一员,通过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做青少年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既有较高的德育理论水平,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德育的方法,通过网络中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2.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形成开放的、互动的网络德育管理系统。学校应该在校园网中建立德育管理网络,对学生信息和德育档案资料进行计算机管理,把学生德育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相关部门,使得德育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中的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障该系统稳定、有效地运行。3.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进行个性化服务道德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结合一些节日、活动在网上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一个互动的网络世界里畅所欲言、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感受成功的快乐。4.开展网上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在校园网中开设“心理咨询信箱”栏目,组织有关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就连前来咨询的学生,我们也都很难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极度开放的自由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真切感受,德育工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5.为青少年营造绿色网络空间。绿色是环保的标志,为孩子营造绿色的网络空间就是让孩子处于一个没有污染、纯净的网络环境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真正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
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实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最佳结合,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促进学生知识与行为的统一,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
本文作者:李常伟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民富园小学
第五篇: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一、大学专业教学中人文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教育替代道德教育
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根本区别启示教育者切不可以知识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中,迫于学生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专业知识课程和英语等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充斥着整个大学教育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考察只是流于形式,科学知识的学习凌驾于道德知识学习之上,甚至取而代之。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言“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难再恢复的”[2]p68。以科学知识教育替代道德教育造成德育的松懈或缺失,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习惯的丧失与泯灭。
(二)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也是我国传统德育模式的主要弊端之一。社会性是道德的本质属性,道德体现在社会交往活动之中。道德的行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被认可,社会实践是道德的理念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的仅有土壤。然而,教学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讲解,增加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少之又少,脱离社会实践的道德教育缺乏深刻性,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念、意识有如长在墙上的芦苇,根基浅薄,缺乏厚实的土壤,遭遇社会的风雨时容易飘摇不定。
(三)权威性替代教育性
道德的作用重在感召力,通过个体对道德的感悟形成内发的道德自觉,使其自觉将道德所反映的社会伦理与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付诸社会行为实践。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受教育者多为青年人或成年人,道德教育缺乏陶冶与感化,对学生的约束多依赖学校规章制度和外力,如考试成绩、升学、学历文凭等,以“权威性”为主要特征的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反感和排斥。大学教育以外在的权威约束代替个体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的养成,一旦权威弱化,道德品质就不复存在。
二、大学专业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国内有学者提出“责任、方法、美”的教育方法[3]p34,主张培养学习者责任意识,当学习者明白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就会主动学习,主动寻求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学习者在开启知识宝库之后,科学与真理的美感让其流连忘返,学习者对真理的掌握得越深,责任意识越强,学习越主动,责任—方法—美呈环状循环。大学教育的功利化是大学教育的最大挑战之一,这种教学方法看到了”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对受教育者道德观念的冲击,他们试图以学习者内在道德自觉的心理机制的构建来抵抗这种冲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教学不仅授人以书本知识,还应是物化在书本中的人生智慧。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一教学方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它兼顾了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并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然而,“责任-方法-美”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道德的社会属性,忽视了社会实践的作用。从某一层面说,“责任”也是道德,所以责任的养成也离不开社会实践,责任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被感悟和理解。因此大学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的融合还应包括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的实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以形成学生“责任意识”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三者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之中,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二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并行不悖。
大胜靠德,小胜凭智,大学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支撑,以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学生坚贞的道德操守,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完满的人才。
本文作者:刘洋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第六篇: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或劳动服务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定的职业道德既是一定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与一定的职业特点相联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抗挫折能力、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目前,不少学生在就业甚至实习过程中,好高骛远,朝三暮四,缺乏抵抗诱惑的“定力”,诚信缺失,随意跳槽,结果使企业很被动,也使自己丧失了一些发展的机遇。有的学生固执清高,对企业缺乏认同,工作动力和激情不足,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不强;还有的甚至违反合同规定,泄露商业秘密,给企业造成损失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和遵守职业纪律的品质的培养,使之认清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忠诚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事业非常重要。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渗透教育
1.在专业课中渗透
专业课教学占据学校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大部分,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本行业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相结合,并在介绍本专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列举杰出人物在专业领域内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学生没有任何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状态下进行的,不仅避免了简单空洞的说教,而且能与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水乳交融,其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会起到“两课”教育所不能起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如果学生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专业技术,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就为他树立“敬业、勤业、创业”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业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突出这一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在校园文化中渗透
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会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班纪、班风、校纪、校风,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于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比如,利用广播、报栏、刊物、影视、校园网等宣传舆论载体,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企业文化。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和不同规模的专业技能比赛,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寓教于乐地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以及勇于竞争的意识。具有企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在校园景观、雕像以及在教室、实验室的布置中突出专业的特点;宣传橱窗、走廊经常展出反映专业技能的学生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耳濡目染,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3.就业指导中渗透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尽快就业的必要环节,也是使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没有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就缺少立足之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首先,要强调毕业生树立大就业观念,使毕业生认识到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拓展就业空间。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专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三,开展“摸拟应聘”,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业和观念进行展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4.日常生活中渗透从学生的一点一滴中去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经常处在职业环境和职业心理氛围中,经常感受到自己的职业身份,最终能够促使学生实现职业道德的内化,并逐渐形成适合未来职业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比如,宿舍的值日制度,
(二)实践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仅停留在理论上,会成为纸上谈兵,流于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在校内专业实习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职业道德习惯。我校与冠华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定期让学生到工厂中去锻炼,让学生亲眼见到同行们是用怎样的职业道德风貌从事本职工作的,亲身体会到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除了加强专业实习指导外,我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允许学生进行校内创业尝试,如计算机、机电、服装、烹饪等,让学生自己当“老板”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体验从业的成就;学校利用节假日、星期天组织学生到自主创业成功的工厂,商店等经济实体参观,让学生自己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组织同学到社区参加义务活动,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劳动的快乐。
(三)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典型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并把这些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重视用先进典型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敬业爱岗、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第一,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给学生起示范和引导作用。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教师的义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我是学生的榜样”的观念,时时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爱岗敬业。第二,邀请已经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或座谈。他们比英雄模范人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在校学生产生共鸣、受到震撼。第三,宣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四)结合教育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征决定了中职生在校时间较短,大量的见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接受锻炼,因此职业学校协同企业与家庭形成网络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格局,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也一贯主张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认为“离社会无教育”、“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社会化”。
(五)自我教育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要形成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促进学生的自省、自悟。学校的作用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觉的开展思想斗争,树立正确的观念,克服错误意识,相信他们能够改正错误。首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社团建设,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专业、服务大众、与人友好合作的职业品质。其次,设立学生自我管理岗位。如组织学生成立校风校纪纠察大队,业余时间负责校园宿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卫生纪律的检查等工作,开展“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卫生大检查”等活动。
(六)制度教育
首先,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联动制度,从学生顶岗实习开始,对因职业道德淡漠而违规的学生,共同实施教育惩罚。其次,建档诚信档案。将学生的诚信善举或诚信缺失记录在案,促使诚信自律和他律共同发挥作用。最后,建立体现职业道德的内容考核制度,形式包括笔试、面试、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
总之,职校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的职业道德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学校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
本文作者:姚贤工作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