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论文(共9篇)
时间:2022-06-20 12:40:24
导语:高校教育教学论文(共9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1、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性举措,是现代先进体育教育理念的结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一直为人所推崇。在国外先进体育教学方式中,学校历来重视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运用,将其作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体育运动者,带动本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发展瓶颈,高校必须引入和完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当前,我国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的引入和建设经过了相当长的过程。首先,高校学生和老师思维认识存在误区,没有清楚认识到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和评价机制建设对体育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其次,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不成熟,形式主义严重,实用性不强,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难以显现;再次,评价标准和指标不科学。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中,教师的侧重点存在问题,他们主要从老师的角度衡量评价标准,侧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堂表现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很少从教学效果上进行整体评价,致使产生片面的考评结果,显然这样的评价结论是不科学的,对体育教学方式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
3、完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两方面两入手,上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同时反观我国高校学生近年来体制不断下降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即把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纳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教学制度规范,使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据可循,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在制度规范下切实得到提升。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对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形成约束机制,使他们严格遵守教学制度,认真落实体育教学的规范要求,严于律己,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保障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技巧决定的,最终的责任相应会落在教师身上,形成约束机制可以使教师懂得应该怎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杜绝体育教师“磨洋工”、懈怠的教学方式和思想,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体育素质。(2)建立并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质量监督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体育教学工作在透明的监督体系中深化变革,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建立约束机制可以促使体育教学活动严格按照教学制度进行,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筑起一道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牢固城墙,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3)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质量的评估和考核,衡量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它处于教学约束、教学监督之后,是对整个体育教学制度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考核、总结,是检验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据。当前,在许多高校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已经初步建立评价机制的高校评价方式片面、科学性上,导致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很大差异。为此,高校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更新教学理念,从现代体育教学中提炼出教学精髓,使评价机制科学、完善,符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要求和最终目的,依靠科学的评价机制反馈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和依据。
本文作者:刘尤工作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英语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使得英语教学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再到小学初中高中我们所学习的都是应试教育、基础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迈进了大学的校园,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有一定的底子。做为高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教育理念和人才长远发展考虑,高校学生应该打好坚实的外语基础。受传统应试教育体质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全国各地区英语教学成都有很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偏远山区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生源结构的复杂化,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老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计划,机械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很被动的听讲,一方面养成了学生缺乏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更束缚了他们创新的潜能。高校教学要求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大纲规定,大学生公共英语培养目标是以阅读理解为主。为了检验教学成果,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这为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是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没有真正领会那些比较简单的英文单词组合成语言后的真正含义。很多高校毕业生很顺利的拿到了四、六级英语证书,然而当走出校门,迈进工作岗位时,不能学以致用,多数单位企业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而不是让我们做题,阅读文献。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国家培养我们是为了什么?学校教育我们是为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随之产生。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英语化的日益广泛化,21世纪是人类发展史的一页新篇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2008年北京承办的奥运会圆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世界的认知,世界需要我们的认知,然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石是外语,外语是打开国门的工具,是对外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目前已经是发展中最大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军人物,我们已不是远古闭门造车时代,我们身上承载着多国的发展的使命,“走出去,引进来”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模式,走出去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鼓励先进企业,先进个人,走出国门,看看发达国家是怎么经营企业,怎么培养高校人才,怎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引进来是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管理模式,思维模式等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进到中国来,在结合我国的当前国情,制定出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全新理念,全新模式。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都是传统的模式化、应试化、考试化,忽视了培养学生应用化和适应化。传统高校英语课堂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试能力,做题能力,这样培养的结果就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式的讲课,学生被动的思维定势的吸收。传统老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课时,提高英语四级,六级的通过率。高校大学生是未来21世纪的创造者、主宰者、领导者。然而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网络化时代。掌握英语是对我们当代每一位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英语化与网络化、全球化的必然联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然而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沟通方式是交流,交流的工具是语言。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通用的六种语言之一,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教育、国民素质离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化的全面覆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不受地域性、时间性、空间性的限制。互联网证更加深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及生活模式。网络的根基是什么?毋庸置疑是英语。数据库的后台核心技术是美国人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简称“埃尼亚克”)。第一台计算机ENIA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计算爆弹的运行轨迹而设计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传统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的英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应该把这提到日程上来。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化改变人的认知领域和思维模式领域,对接触人群的传播性、影响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再传授英语教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不负历史使命。
本文作者:李金航楚梦华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三篇:微博在高校教育的应用
1微博概述
1.1微博的概念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微博客(microblogging)是一种多媒体博客形式,允许用户简短的文本信息或者其它形式的微媒体,比如图片、音频片段,允许任何人或指定的用户浏览博客内容.这些微博客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文本信息,即时信息,E-mail,数字声音或者网页输入方式.[1]从微博的使用形式上看,它可以通过网络用户的关系分享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微博的功能,如手机短信、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网页等方式向自己的微博主页简短的文字信息和多媒体内容,实现即时分享,一般情况下文字限定在140字以内.
1.2微博的发展
微博的最初发展是2006年3月,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微博服务.在这一阶段出现提的Twitter,英文原意是小鸟的叽叽喳喳声,提供的服务仅限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Twitter的出现,开启了社交网络服务和微博服务,把互联网代入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自此之后,互联网上出现了更多的类似于Twitter的网站,提供类似的微博服务,比较著名的有Plurk和Jaiku等,其后的更多的微博服务提供网站完善了微博的功能,如Plurk有时间轴可以观看带有视频资讯和照片的分享等.竞争促使技术的创新,在日益激烈的微博大战中,微博的功能得以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国内的互联网人士也意识到了微博在互联网发展中的巨大潜力.2007年,国内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创立,起创始人是2005年依靠校内网起家的IT人士王兴.2007年8月,在国内一直走在互联网前端的腾讯公司也看到微博的这一发展契机,推出了腾讯滔滔,满足广大用户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状态的强烈需求.随后,互联网世界里的微博大战火热升温,国内的知名网站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服务,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滔滔的微博升级版本)、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的迅速发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新的动向,这一新生事物必将在一段时间内大有作为.
2微博的特点
在微博产生之前,博客就已经在互联网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诞生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博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博客不同,微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1内容精炼
与博客相比,微博的内容字数一般限定为140字左右.这就要求在内容上尽量精炼,通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缩写博客.
2.2操作简单
与以往的互联网技术不同的是,使用微博不需要用户再去学习复杂的计算机操作,只要具备一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可以发微博.技术操作上的简便性必然为微博赢了了更多的用户.
2.3操作方式多样化
微博不但可以使用专门的微博网站,还可以用手机、即使信息软件(如QQ等)更新微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方便的方式来更新和回复微博的内容.
2.4良好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在具备上网条件的前提下,微博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微博,具有良好的即时性.同时,微博用户也可以对自己已经的微博进行管理,其他用户对微博的评论,用户可以随时进行回复,互动性良好.微博在技术层面上支持良好的主观互动,可以一对一进行互动,也可以一对多进行互动,这就大大得增强了互动的效果.
2.5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微博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用户的意愿进行共享,可以设置为所有用户可见,也可以根据需要对部分用户可见.这种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微博信息的广泛传播带了可能性.
3微博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鉴于微博的上述特点,我们将微博应用于高校的教育教学中,以期能发挥它自身独到的优势,促进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
3.1教学内容的重构
传统的高校教学中,传递的教学内容,结构严谨完整,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而且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其他的课外手段为辅助.微博介入到教学后,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新型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保留原有的课堂教学的优势上,结合微博传递信息的即使灵活的特点,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微博的形式加以推送.由于微博字数的限制,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合理设计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描述,让学习者能通过微型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手机等设备进行小块的知识学习.这也是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使其中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部分的内容,适合用微博的形式发送,帮助学生的课外学习.
3.2教学内容的延伸
新媒体新技术介入到教学中以后,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高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更多地倾向于借助课外学习,综合地提升学习者的素质.未来的求职竞争日益激烈,学习者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具备更多的更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如何提高学习者在求职中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向学习者推荐课外阅读,即能够提高学习者就业竞争力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就是教学内容延伸的知识.通过微博,教师向学习者传递这些知识,对课堂做有益补充,这些知识有别于课堂教学的系统内容,可以是松散形式组织的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并不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单纯的知识点的串联,而是能够促进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的知识.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教师通过前期的筛选,通过微博向学习者分享适合的知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在教学内容延伸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无疑很艰巨,对信息的筛选决定着传播的效果.
3.3教学交互
微博具有良好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这一特点在高校的教学中加以利用.无论什么时代的大学生,始终是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潮流人物,他们更乐于接受微博这种随时随地能够更新、发表的新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微博最早应用于娱乐信息或者公众信息的交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微博的这个优势,把它移植到高校教学中来,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内向的学生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微博的这一特点,进行方式上的改变,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也许会通过微博这种方式,吐露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到见解,发表自己的建议,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借助微博这一手段进行教学交互,是一种新型的更有利于交流的新的方式.
3.4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一代,对于新的媒体和新的技术有着天然的热爱.他们追求时尚感和新鲜感,是电子产品消费的主要群体.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察,他们在出现新的媒体时,是热衷的追求者.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的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随处可见.随着移动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借助微博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变得更加容易实现.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发送学习相关内容,通过微博的这些新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换个方式,也许学习可以更美好.
3.5教学管理信息
大学生课外时间充足,除上课以外的大多数时间,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权力.对大学生的管理相对于中小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微博教学管理信息,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到这些信息,如各种学习活动通知等.通过微博教学管理信息,不仅方便管理教师的对信息的及时,也方便了大学生的随时随地接收,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通过移动终端登录互联网,就能够关注到校方管理教师的相关信息.同时,如果学生有其他的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微博互动的方式,和教师进行异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本文作者:张小翼工作单位:赤峰学院
第四篇: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的运用
1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正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建设和业务发展中,由于国情、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移动运营商采取了较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整合了价值链环节,取得了较好的用户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凭借出色的业务和优惠的资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有研究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6月,日本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1/3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80%在3G终端上使用业务。除了数据接入费和广告费之外,来自移动内容和移动商务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8万,占移动用户的87%。韩国也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根据韩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机构(NIDA)的调查数据,2007年6月,韩国共有3.4亿互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使用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例为51.3%。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飞速,人们深切感受到了从“人随网走”到“网随人走”的重大转变,互联网真正处于“无时无地不在”,移动使生活更美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发智能终端旺销,“第三方开发”蓬勃兴起,移动应用精彩纷呈,移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微博移动应用成亮点,SoLoMo(社交+地理位置+移动)模式兴起[4]。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正在形成中。移动改变生活,这些改变大部分集中于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高校的应用比较少,目前仅有少数高校提出移动互联网教育应用,例如浙江大学的“智慧校园”。
2移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移动的随时随地随身优势,还具有传统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它是两者优势整合的“升级版”。移动互联网核心是使互联网应用能够真正实现“Anytime、Anywhere、Anyway”,是以“人”为中心。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2.1便携性
信息沟通和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设备一般一天24小时在线,随身携带,远远高于PC在线时间。人们可以随时接入网络来获取资讯或进行业务应用。
2.2应用轻便
移动设备基本通话功能可以解决人们绝大部分沟通问题。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其他沟通都可以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还提供肢体语言等生物特效的简便控制。
2.3隐私性
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是个人专用,存储大量高度敏感的隐私资料,例如个人通讯录、照片、移动支付等。除非经自己特别允许,移动用户不允许他人获知这些隐私资料。
2.4智能感知
移动设备配置很多感知装置,可以随时定位自己的方位,采集附近事物影像和声音信息,甚至有些高端设备像人一样,具有听觉、视觉、温度感应、嗅觉、触碰感等感觉。显然,移动设备具有更高的智能。
2.5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和使用者高度相关性。移动互联网的设备、通讯网络和应用都是以人为中心,与使用者高度相关。终端个性化表现为移动设备与使用者绑定,个性化呈现能力非常强。其次,网络个性化表现为移动网络对用户需求、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能力,并可与混搭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地图等相结合进行直观的展示。互联网内容与应用的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交网络服务、博客、聚合内容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3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据《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整体偏年轻化,10~29岁的年轻群体在总体移动用户中占比达到60%[2]。10~29岁年龄段的用户,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对智能机高性能配置和应用软件丰富性功能更为感兴趣,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体。这个年龄段中的大学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最活跃的用户群体。然而,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对教育机构的作用仅限于品牌和招生通路的工具,而远远不是教学服务通路。既然大学生具有如此高移动互联网活跃度,院校管理者应疏而导之,并以此作为契机,加快院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建设。移动互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应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兼顾个体、部门和整体性业务。需要重点关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学校核心业务。
3.1建设公共服务硬件平台和运维系统
整合原先的硬件网络资源,规划和建设高速无线网热点,使之覆盖整个学校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教学区域。高速无线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硬件基础,如果没有无线网络这个硬件基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无从谈起。高速无线网络一般采用Wi-Fi技术进行搭建。Wi-Fi是一种能够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对硬件网络等资源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移动互联网应用顺利进行,必须建立统一公共服务硬件平台和专业运维服务团队来管理。
3.2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基础和强有力的后台,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得以生根发芽和快速成长的“沃土”。这个“沃土”,按照IT流行语来说叫做“云”。建立统一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首先要整合原来分散的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认证平台,实现单点登录。无论使用传统的信息服务,还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师生只需要一个账户,就可以访问和使用。其次,要建立统一校园卡服务器平台来实现统一识别,统一支付。再次,要建立统一的公共通讯平台,实现统一的即时通知和短信服务。最后,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统一存储和共享服务。有了上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软硬件基础,就可以应用移动互联网了。
3.3移动教学
移动教学面向在校教师,提供集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和教学活动于一体的综合移动应用服务,为教师营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教学环境。移动教学不仅包括“课程安排”“上课安排”“课程备注”“一周安排”等应用服务,还包含同步课堂、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等教学活动的辅助应用。教师准备的课件除了要考虑传统教学模式,还要考虑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特点。相对传统PC来说,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连接速度较慢,运算能力相对有限,屏幕较小,电池续航能力弱,但是具有小巧便携、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精准定位和智能感知等优势。这决定了教师的课件要短小精湛、交互性强,要适合碎片时间使用。这些课件存储在服务支持平台的“云端”,学生只要想学习,有意愿有时间学习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教学移动互联网应用,就能够通过课件学习或者视频学习,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疑问。这些课件通过专门软件工具进行制作,上传到高校统一服务支持平台的“云端”。经过时间的积累,这些课件将会成为院校的重要知识财富。这些知识财富可以给全体师生共享学习,共同进步。除了课件,还有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都具有高交互性,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HTML5或原生应用来实现。同步练习使得学生知道自己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步测试使得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因人施教。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精准定位特点,教师可以精确知道哪些学生掌握得不好,从而发送专门的辅导信息和辅导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4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不同于移动教学,移动学习重于“学”,而不是“教”,其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以前我们要学习看书,必须有本物理存在的书,如果复习很多门课程,将要带很多本书。移动互联网改变学习,只需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或智能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完整的课程,而不需要带着沉重的书包。完整的课程应该包括课本、课件、作业、思考题、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这些都是教师已经开发好,并存储在院校统一支撑平台的“云端”。任何有时间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自己主动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这也是由重教到重学、由被动灌输到主动获取的转变。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全面、系统地查阅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料;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常规,开阔思路,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
3.5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来办公。它可以方便师生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移动办公系统,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办公和接收邮件,提高工作效率。移动办公主要面向校领导、业务处室,为各院系主要行政办公人员提供以公文事务为核心的行政事务协作。通过移动办公,无论领导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外出差途中,都可以签阅文件,审批流程。师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外,都可以查阅文件,查看通知和收发邮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沟通成本。
3.6移动校园和移动社区
移动校园包括学校移动门户和师生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如校内微博、掌上订餐、讲座查询、移动迎新、移动离校、移动签到、课程查询和成绩查询等,其目的是方便师生日常生活,满足对便捷的追求。在统一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各种各样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应用,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只需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访问高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信息和最新动态。通过专门定制的移动互联网微博平台,创建一个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相结合,实现家校互动的校园社区。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大潮的到来,移动改变生活。高校作为国家重要创新阵地,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应该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加快校园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建设,为师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快捷的应用,提供一个融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和快乐生活于一体的教学育人环境。
本文作者:郑兆华彭金莲邱锡光程杰仁工作单位:海南大学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1以党建为先导,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体系
1.1加强领导,构建“一个核心两条主线”的工作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建全制度、严格管理;培养至上、全员育人”为工作理念,构建以党总支为核心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总支—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团员、学生”两条主线的工作体系,实行党总支书记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协调组织实施,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具体指导,全体教职员工和各部门落实到位,形成全员育人,党团组织和各部分通力协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坚持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好各项任务.
1.2全员育人,重视发挥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把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把建设一支德高业精的教职工队伍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抓,紧紧抓住教职工师德师风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建设与活动,促进学院教职工师德师风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一是精心组织,加强对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日常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每学期召开2次办公例会研究安排布置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事宜,将师德师风作为教育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二是紧跟形势,明确主题,扎实开展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形势政治教育活动,如2010年11月全院教师学习研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3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骨干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水平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院重视辅导员、班主任建设,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如《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细则》,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激励他们发挥作用.同时,为辅导员班主任学习交流提供平台,选送辅导员班主任参加校外相关培训.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实施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为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服务意识,学院依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1)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细则》,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营造了优良学风.学生晚归、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极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班级建设、自我服务等有较大的进步(.2)制定《班级常规化管理细则》,严格学生早读等考勤和学生干部考核,完善学生活动组织,这将有利推进班级管理,增进学生团队意识(.3)制定《学生安全工作细则》,明确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4)制定《学生奖助学金评定细则》,做好学生的奖助学金工作,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做好学生奖助学金工作,规范学生奖助学金的评比,有利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5)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细则》,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关键是日常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常规管理,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1加强团委学生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建全常规管理制度,根据《班级常规化管理细则》,每周坚持“三会三查三评一课”制度,“三会”即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例会、班主任例会、学生干部例会,“三查”即早读检查、课堂检查、宿舍检查,“三评”即先进班级评比、五四红旗团支部评比、文明宿舍评比,“一课”即班会课.由团委、学生会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坚持开展制度化、经常化的常规管理工作,使广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能做到按时上课,专心听讲,保持良好的课堂、生活秩序.
3.2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养成教育
着重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和大学适应性教育,让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大学生违纪处分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和所学专业学习计划,指导新生谋划职业生涯计划.邀请校内外专家给学生作报告讲座,学生反响强烈,收益匪浅.
3.3抓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
评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院依据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反复争求班主任、学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又易于操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细则》,学生会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监督机构,各班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督促检查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并对每位学生进行量化,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量化结果与学生的奖助金评定,各类先进评定等方面挂钩,实行了两年,学生反映良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4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活动,紧紧围绕“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活动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合格、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
4.1以“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为载体,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008年至2012年开展面向东兰、凤山、天峨、大化、融水、金城江、宜州、罗城、都安、南丹、环江等县市乡村小学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学院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改革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师人才培养(“3.5+0.5”)模式,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方式进行教师教育.依托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为的新平台,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支教前的培养,对学生开展《教育政策法规与学校安全管理》、《“新的变化永恒的主题”师德师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专题讲座,牢固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积极组织学生到宜州市二小实践基地进行技能强化培训,通过听取讲座、观摩示范课、学生上样板课、互相评课等多种形式,巩固教师技能,为进入“实习教师”角色做好准备.在“顶岗实习支教”中,发挥大学生先锋模范作用,克服缺水、断电、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新鲜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给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小学带去了生机与朝气,赢得了农村孩子和当地学校教师的喜爱和好评,更获得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认可和赞扬.由于参加了顶岗实习支教,近四届毕业生求职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较往年更强.
4.2以“未来教师杯”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教师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注重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每年举办“未来教师”杯技能大赛,通过系列技能比赛,如“三笔字”、课件制作、简笔画人人过关考试,演讲、古诗诵读、校园歌手比赛和班级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在“说、唱、琴、舞、画、写”和课件制作方面,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形成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学习的氛围.
4.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工作,努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每年假期,还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到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和到社区、村公所和市直机关开展挂职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基层,体验民情,回报社会,坚定立志成才、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同时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4.4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引导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作用,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磨练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建有晨曦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墨阁书画协会、科技活动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七个社团,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成员积极参与,社团逐步成为拓展学生素质的主要阵地.
5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抓好就业、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及服务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就业指导措施,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技巧的培训,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跟踪,为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做准备;聘请校内外专家给毕业生进行专题辅导.今后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紧紧围绕师生员工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体制,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吴根生覃奠仁工作单位:河池学院
第六篇: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
1机房实验室管理工作
1.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要加强机房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管理,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才能使机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教师和学生除了要严格按照操作守则外,机房管理者也需要定期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每周OA上填写实验室维修保养记录,及时排查并记录设备情况,解决故障设备,保证教学正常运行,提高机房实验室使用率和完好率。同时还能积累故障解决经验。本院对于机房管理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实验室机房安全制度》、《实验室三方管理规范》、《设备购置报修管理实施办法》、《专业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教师工作守则》、《机房学生实验守则》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相应的规定,才能真正的人性化、科学化管理好机房,使实验室在高校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创新管理,责任到人。高校机房实验室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管理,只有明确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到人,才能有序地开展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以本院为例,所有机房实验室采取责任到人,专人管理多人协助。日常维护专人管理,高峰期多人协调处理。这样既可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又能机动管理,保证在某一时刻多机房同时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得到解决,保障教师在机房能正常上课,减少因机器故障导致上课时间延误的事情发生。同时,为提高实验室机房的管理效率,本院采用专业实验室专管的管理模式,即各分院根据专业特色及教学需求,建设特色实验室,由分院负责实验室内资产及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给技术部门对其设备进行维护,主要包括电脑系统安装、软件安装、电脑系统安全、投影仪设备的维护、电脑故障处理等。由于机房使用率高,机房白天几乎一直开放,晚上和周末还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这样机房的维护工作量大且繁重,为能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证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本院打造了学生团队,以缓解了部分机房维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技术部门根据学生的空余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值班时间。通过维护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也一同参与机房实验室的管理维护,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1.3提高技术,总结经验。督促机房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需求,为机房满足实践教学开展保驾护航。以本院实验室管理为例,本院技术部门在日常的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建立技术文档,用于排查和解决故障时对比相同情况,快速解决问题,它是维护人员之间技术交流、业务提升和经验总结的良好平台。
1.4安全卫生,缺一不可。防盗方面:机房实验室是学院固定资产较为集中的地方,作为开放性的高校,进出校园的人员也比较复杂,这也是对机房设备的防盗安全构成了隐患。对于防盗安全我校首先采用统一开关门制度,管理人员根据课表开放机房,保证无课期间的设备安全;其次管理人员不定期巡查机房,发现可疑人物上前询问情况,必要时向保卫科报告。用电安全与防火方面: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机房实验室的线路进行勘察,发现有破损或者被老鼠咬过的电线要及时更换或维修。若发现有漏水、渗水等情况及时报备维修,防止漏电,以保障用电安全。学校也要定期让机房管理人员学习消防知识,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并组织消防演练。一旦发生火灾,管理人员能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处理,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卫生方面:机房卫生情况既影响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机房实验室一般课程较满,人员流动性较大,这需要上课师生的配合实施,由教师监督学生下课后必须把自己的垃圾带走,而且严格规定禁止带食物入机房。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整理和打扫,这样就能保证给机房一个良好的环境。
2机房实验室维护工作
2.1机房设备软件维护。机房实验室是教师实践教学的活动场所,使用频繁、而且人员流动性也很大。不同的学生操作水平都不一样,这样难免会对计算机设备的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机房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安装硬盘保护卡是必要的。每个机房实验室统一安装,统一配置,用保护卡发放系统到各个计算机。如果需要安装新软件,只要在一台机器上完成安装,然后用保护卡发到其它计算机上,从而节省了安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护卡可以设定还原点,一般设置系统盘和备份盘立即恢复,保留一个盘供学生临时保存文件使用,并设置每两周还原一次,以保障计算机硬盘的容量。系统盘的每次恢复也能更好地保护系统,避免学生胡乱安装不必要的软件。而且在某一些计算机系统崩溃或硬盘损坏时,可利用保护卡的传送系统、硬盘对拷等功能来恢复计算机,从而方便设备维护,提高工作效率。机房实验室不同于多媒体教室,一个系统一套软件不能满足所有上课教师的需求。这样就要求机房的计算机要多系统使用。现在大部分的计算机保护卡都有这样的功能,能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系统,并设立还原点,便捷于软件维护。根据任课教师的软件需求,分系统安装软件程序,既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管理人员的日常维护。以本院某一个基础机房实验室为例,我们在上面装有4个系统,分别命名为会计专业、艺术专业、金融专业、以及通用系统。在各个系统中装上各自专业上课的必需软件,使各专业教师上课使用时能一目了然,轻松操作。而通用系统则一般用于普通课程、公选课或者是计算机操作、OFFICE使用教学等一般课程。这样也便于管理人员维护软件和程序更新。又例如某些基础机房除专业上课使用的系统外,另外装有考试系统,专门用来做考试使用。在该系统上做计算机策略改动,让该系统不能使用U盘,不能访问网络等,以满足考试的需求。
2.2机房设备硬件维护。机房硬件的维护主要在于日常保养和维修。我们在每个机房实验室的电脑桌面设置温馨提醒,提醒学生在下课之后要关闭计算机,并关掉显示器,避免计算机因未关闭导致长时间开机运行而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同样教师在上完课之后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远程关闭学生电脑,关闭一些学生忘记关闭的计算机。而在上课期间若计算机发生故障,如不断重启、不能开机或者开机啸叫等要做好登记,及时反馈给实验室管理人员。大部分故障是由于开机键失灵或损坏、内存条或显卡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管理人员可以在课间便及时给予解决。对于比较容易损坏的零部件,我们要做好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建立耗材备用库,这样能在发现零部件损坏时能马上更换。而对于整机的损坏、硬盘损坏或系统崩溃等,我们会有备用计算机来暂时代替它,然后马上申请维修,从而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3结束语
机房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既是技术性的又是服务性的。虽然比较繁杂和枯燥,而且突发性比较高,但只要我们管理人员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团队服务意识,相互之间多交流多合作,并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创新和进步,那么必定能做好这项工作,成为机房实验室实践教学坚强的后盾。
本文作者:冯亦东工作单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第七篇: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质量提升
一、教师思想的重视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思想上完成信息化革命性转化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一般的课程。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高校教师的主要授课模式目前大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通过应用课件,更好地提高授课效率。作为现代化的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和条件,完成日常的教学。然而,有部分老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仅仅把信息教育当作一种形式,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上课只按照课件照本宣科,这不是教育信息化,反而是一种倒退,这样的授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的教育行为是以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为基础的,只有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前进,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优越性,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方式,向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的方向转变。
(二)提高信息素养作为主要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PPT课件,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目前所有高校都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素养,首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高教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并且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其次要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与之相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形式,形成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在整个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过多的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应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通过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将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中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能因为信息技术使用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的情感沟通。
(三)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应用信息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让学生学爱上一门课,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好多媒体,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优点,另一方面强调老师的面授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受到越多种类的刺激,学习的效果就越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信息化增进师生实时广泛地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且正在潜移默化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习方式。以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能去向老师求教或是查书,然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在遇到问题时通过网络去搜索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高等教育阶段与初等、中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要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探索学习。高校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动性,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还可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老师一向都是上完课就走人,没有坐班制,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很少,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而如今,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互动交流,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反馈意见,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网上答疑或课后辅导等。师生增进交流,不仅有利于维系师生情,而且能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课堂接受程度,便于今后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提升网络环境下信息处理能力
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除了现在比较成熟、定位高端的MOOC(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还有国内一些网站的关于各方面知识的公开课、讲坛等等。可以说,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任何感兴趣的知识。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有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源,方便学习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还要具有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能力;在搜集到信息之后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既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获得,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通过不断的应用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学校发挥实施教育信息化主体作用
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一定要充分引导、鼓励师生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中去,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也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信息化价值与作用才能够得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够得以保障。学校要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和支持,不仅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层面上为信息化服务,还要通过建设校园网等建设予以支持,配合国家建立好“三通工程”,并且还要把对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问题,也就是宽带接入以及校内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目前,中国约80%的学校已经实现宽带接入并建有不同程度的校内网络学习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则是在网络等硬件基本具备的条件上,进行的软件层面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美国可汗学院,耶鲁、哈佛等著名高校正在引领的MOOC热潮,正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要付诸实践,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与帮助,同时也指引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新方向,如近年来越来越普及的教学白班等,都是应运而生的。
四、国家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扶持力度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在工作的组织与营理上,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与此同时,在调动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上,同样也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护与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尤其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方面,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模式,使学校不再为基础信息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教育信息化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而苦恼,专心做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工作。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利用机遇应对挑战,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我们在学习、研究、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想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性进展,但是与人民的需求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只有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努力,教育信息化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本文作者:赵俊峰王秀成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第八篇: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一、网络教学资源相关概念
(一)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即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1]。
(二)网络教学资源类型
201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该规范指出,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促进各资源库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此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教育资源建设规范(CELTS-41.1)给出了教学资源类型,包括媒体素材(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九种资源。
(三)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按照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校内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师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4]。它是教学资源的汇集,包括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其组织管理。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关于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教材的简单堆积,必须是为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服务,其内容与服务对象有直接的关系[1]。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框架
参照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确立的CELTS标准体系中的学习元数据规范(CELTS-3)、教育资源建设规范(CELTS-41.1)和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结合高校实际,制定相关规范标准。教学资源建设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应用服务、教学活动为中心,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点,向专业化“深度”发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离开了教学服务、建设科学、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就成为一句空话[6]。借鉴已有的经验,结合实际,将民族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的总体建设框架分成四层,从下往上分别是基础平台、基本标准信息库、资源库层和应用系统层。基础平台是网络教育资源运行的基础运行环境,包含虚拟化计算机组群、校园网络和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标准信息库是资源库构建的基础信息,是存放资源的逻辑结构。按照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中定义的内容搭建资源的逻辑结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都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模式设计。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确定的基本标准信息层包含分类信息(素材的分类)、课程信息、资源文件信息、资源评价信息、网络计费信息、模板信息、用户信息、其他信息、权限信息、基本配置信息等。分类信息(素材的分类)、课程信息、资源文件信息、资源评价信息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资源文件信息和资源评价信息。网络计费信息、模板信息、用户信息、其他信息、权限信息、基本配置信息是管理资源所需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库层根据包含素材的分类划分各种资源库包。分成以下几类:媒体素材库、试题库、试卷库、案例库、课件库、文献资料库、常见问题解答库、资源目录索引库库和网络课程库等。民族文化库是民族高校的珍贵文化信息,内容和前面的类别中的一类或多类重复,鉴于它的内容是民族高校的特色,所以单独形成一个类别。这里的资源库都是具体的资源信息。应用系统层是资源库层上的各类资源的应用平台。最基本的功能是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资源管理实现资源信息的录入、审核、、资源检索、资源删除等。系统管理是对网络计费、模板、用户、权限、模板及其他基础配置信息进行管理。其他应用如网络视频课堂、网上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优秀文化讲座、知识交流社区、移动学习平台等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并以各高校的不同需求方式呈现在用户的面前。其中,民族文化学习是对民族文化库的内容进行展示,是各民族高校的特色。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内容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内容包括资源知识库的设计、资源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各类资源应用系统的开发、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应用等。
(一)资源知识库建设知识管理技术是目前的先进管理技术,基本思想是将知识看成一个对象进行管理。将知识管理技术应用到资源库建设中,则可以将需要建设的资源看成多个知识点,知识点可以分可以合,资源可以很好地实现共享。本文的思想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级建设资源知识库,图3给出了资源知识库的ER模型图。4.2资源管理平台的开发资源平台的建设内容的重要内容是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资源管理是对所有资源库的进行、删除、审核、检索等操作,包含媒体素材库、试题库、试卷库、案例库、课件库、文献资料库、常见问题解答库、资源目录索引库、网络课程库和民族文化库等。系统管理中最重要的权限管理。一般设置三类用户,学科教师、管理员和学生。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建设、更新和管理资源库,是资源管理和资源使用的重要组成队伍。管理员是学校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具备可以登陆下载各种资源的权限。如图4所示。
(二)资源应用系统的开发以网络视频课堂的建设为例。网络视频课堂将资源库中的视频课程经过一定的页面设计后,以视频课堂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的面前,提供该课堂的相关信息,记录用户学习时间和评价信息等。
(三)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应用资源的类别多样,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固定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是一个难题。资源的检索的速度是在整合基础上的又一个难题。以目前已有的先进技术而言,分布式计算技术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分布式计算技术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7]。分布式计算的引入有如下好处:1、共享稀有资源。为资源整合提供运行环境,为资源检索提供前提条件。2、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上平衡计算负载,将程序放在最适合运行它的计算机上。为资源检索的速度提供保障。
四、总结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各高校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借鉴已有的教育资源建设经验,结合民族高校实际,给出民族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的框架和研究内容。下一步的工作是针对本文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校内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本文作者:陈烽陈蓉工作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第九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在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将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手段有利相结合将成为一个焦点。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内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手段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它有助于科学地开发、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促进资源真正共享,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和规划提供服务。
2、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欧美等发达国家由政府组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编写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在统一标准的框架下,这种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的建设模式大大促进了整个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全面提升。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本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和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但是毕竟我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上的起步还是较晚的,相对经费还是略显不足,教育资源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广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不能盲目照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和能源。职业院校的教师缺乏市场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不足,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掌握水平普遍低,培养培训力度亟需加大;职业院校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统筹管理比较薄弱,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职业院校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理解不够,造成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呈现碎片状特点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3、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对传统理念的深刻变革与更新,为信息化建设做铺垫。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而艰苦变革。因此,要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开发和研制一套符合实际校情的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予以规范和引导,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再次,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数字化校园,保证校园网运行和使用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一把手”要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势推行才能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以信息化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加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012年11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目前,我院已经建设完成“校园一卡通”、“整个校园覆盖无线网络”、“校园资源计划”等信息化基础项目。以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法为目标,并依托该建设方法进行实践,建设一套针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之上,按照此方案的实施方法开展实践,建设一套适于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具体来说,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完善基础网络平台建设;(2)完善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建设;(3)深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4)优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努力创新,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三通”的信息化体系结构,即:一卡通:校园卡无缝对接所有信息平台,该卡集多功能于一身,数字化程度高,可完成入学注册、在校消费、图书借阅、毕业离校等刷卡业务,一卡通贯穿学生在校整个生命周期。一号通:建设数字化校园“一号通”,就是要将校园常用业务流程中实现不同功能的信息化系统无缝整合、集成到一个账号系统中,使得用户仅需要实现一个账号的一次登录,就能在“一号通”平台上进行多业务的操作。一本通:在实现wifi信号全校覆盖的基础上,以“笔记本大学在线学习平台”、“精品课程资源平台”等学习平台为依托,实现一台笔记本通全校的使用效果。将数字化校园多业务平台的软、硬件资源无缝衔接成统一整体,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便捷程度,是对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作出的一个有益尝试。积极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的各方优势形成集各方力量于一体的优势互补结构,逐步构建分阶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宏伟蓝图,具有鲜明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具备极大的通用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研究的数字化校园“三通”体系,涉及了云服务、射频识别、移动支付、数字签名等业内领先的崭新技术,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的数字化校园“三通”体系目前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均未有成熟应用,具有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自主创新性。
4、结束语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完善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的技术和水平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数字化校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本文作者:刘刚工作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上一篇:课程教学论文(共10篇)
- 下一篇:居民生活保障与社会救助立法的完善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