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问题分析3篇

时间:2022-06-07 10:18:52

导语:高校教育成本问题分析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成本问题分析3篇

第一篇

一、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尚不成熟和不完善,而且对教育成本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和项目设置、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尚存在分歧。比如培养成本到底怎么核算,什么是正常运行成本,怎么折扣;高校退休教职工的工资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教育成本的范围等,所有这些都尚未能提供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和核算。

二、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入,国家财政拨款难以跟上其速度,因此必须建立起由政府、学枝、社会和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分担高校教育成本的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成本核算可以有效、正确地归集和分配为教育发生的各种费用,遵循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和兼顾公平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高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后,能使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进行量化,找出高低差异的原冈,寻出降低教育成本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评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其办学效益情况,以此来加强高校的管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制,提高资源是使用效率。

三、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政府管理权力下放后,高校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高校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自由和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目前,国家作为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高校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然而,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目前,高校财务统一领导存在两种极端,一方面财经纪律不严、追求小集体利益削弱统一领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领导的权力,造成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问题。在校长负责制下,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履行了审批支出的权力,而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晟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不利于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资金筹措和运用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目前已存在着国家政策风险和财务筹资风险等财务管理风险,加强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和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目前许多学校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结合实际投资、筹资,缺乏科学决策,缺乏事前可行性分析、事中过程控制和事后的收益评价和信息反馈。

四、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的发展对策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在记账基础、账户设置、会计报表等方面与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许多矛盾。要客观评价高校的办学成本,必须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人力和物力开展研究,制定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方法,在符合通用财务准则的前提下,编制一套新的包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内容的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并要求全国各高校统一按照新成本核算制度开展教育成本核算。

(一)改变原有高校成本计算周期

高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按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也是按学年收取的。因此可将每年9月1日至8月31日作为成本计算周期。但政府财政年度为公历年度,会使学校会计年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能保持一致,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高校采取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及其构成,检查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因其没有严格地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不能进行高校的成本核算。高校的事业收入和支出在相邻的会计期间是相互交错的。每一年在下半年收取学费,但学费是当年下半年和次年上半年的收入;当年的支出中特别是教学设备支出、图书支出等是以后各个年度共同受益的,因此,可考虑混合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凡是涉及到属于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凡是涉及不属于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

(三)以按实际成本计价为基本原则

实际成本计价是一种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原则和相关制度规定进行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现在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教育成本的核算都不全面、不准确。高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凡不属于成本核算范围的费用,必须予以剔除。同时,应对使用的资产分别按其磨损程度将其磨损的费用摊入教育成本,如教学(科研)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可按各成本计算对象消耗的教学(科研)学时的比例分配;教学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可按各成本计算对象消耗的教学、实验学时的比例分配;教学管理费用可借鉴工业会计中的工时法、工资法、直接费用法来分配等,这种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简便且结果也较准确。

作者:田习洪工作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图书采购高校资金运作

目前,全国高校在图书的资金用度方面,这种只顾完成计划,而不顾实际功效的现象非常严重,从资金的效用来讲,笔者认为各个高校在图书资金的用度方面处理办法是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书,根据不同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来定数,没有必要硬性规定每年必须采购多少书,要科学规划,合理采购,把图书教育经费每一分钱都花在有价值的图书上,不要像现在许多高校管理者,不管有没有价值,先用掉再说。实际上,从笔者个人采购图书的经历感受来讲,买多余的、重复的、没有价值的书相当多,这样的话,势必给学校的教育资金造成很大的负担与无用损耗,因此,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教育资金,对于当今高校发展作用意义重大。

二、教务管理上高校资金运作

在高校的教学教务中,也存在着资金的严重浪费现象。作为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许多方面不务实,形式主义很严重。举个例子:比如说,期末考试,一门课有十个老师上的话,那么,就得十个老师一人出一套卷子,十个老师就得出十套卷子,实际上最终只用一套卷子,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九个老师的无用卷子,如果全校有几千老师都有许多重复的课,想想看,那将会产生多么严重的纸张浪费,实际上是教育资金的无用浪费,如果从全国高校范围来讲,这种对教育资金的无用损耗就是巨大的天文数字。笔者认为处理办法:高校要从管理的务实、高效的管理思想出发,删繁就简,轻松办公,简单办公,既高效,又节约。就像上面讲的,根本没有必要让每个老师都出一份试卷,让一个老师出题就可以了,这样至少就可以节省下九个老师的纸张浪费,这种看似小问题,其实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一个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会给学校、国家节省下大量的有用资金。当然,还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真心希望能够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三、后勤管理上高校资金运作

作为高校来讲,后勤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保证一个高校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勤工作保障,正常的高校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正常的后勤高校资金运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以笔者个人高校工作参与者的感受而言,这里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教学楼里教室电灯的使用,以某学校来讲,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是整个教室的灯亮着,就是没有学生在,一个教室里有十二个电灯,每个电灯是五十瓦,那么,整个教室里就是六百瓦,一个教室里每月浪费掉十度电,一年一百二十度,学校总共有一百五十个教室,一年大概就会浪费掉一万五千度电。如果全国两千多所高校都存在着这种浪费,一年下来,那将是多么大的能源浪费。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电能比较短缺的国家,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能源的需求缺口比较大,如果把全国高校所浪费的电能节约下来,再用于国家建设,那将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给国家教育事业节省比较可观的教育资金。还有就是后勤物资采购方面,由于后勤管理者的盲目性,往往会导致资金的严重浪费。就拿某学校来说,在学校一次电缆采购中,由于没有做好精确的计量,结果导致多采购了一批电缆,这多出来的就不能再用了,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笔者认为处理办法:要解决好上面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和实际事情的执行者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从事务本身的规律出发,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再运用科学的办法解决问题。以上面的问题为例,作为电灯的管理者,我们可以实行绩效管理,每个教室实行用电时间化,在正常的上课期间供电正常,在上课以外,可以实行申请制,在上自习期间,可以实行班级负责制,或者实行自习室集中供电制,这样都可以起到节电的作用,可以把不必要的用电浪费节约下来,这样可以给学校、国家节省巨额资金,如果把节省的资金用于建设,将给国家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再者,对于后勤采购而言,要进行民主决策,科学论证,专家咨询,从而把不必要的浪费遏止在科学的决策中,这样就可以给学校节省下大量的有用资金,从而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教育事业的有用方面。笔者还认为,要全面解决好高校资金的有效利用,除了要因情而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外,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事情:

(一)大力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的特性使得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在解决产权虚置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企业转制和完善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供国有高校借鉴。通过完善高校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使决策者能对资金使用决策承担责任。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治理结构,以提高教育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大力增强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从教育资金的效用来讲,要做到资金使用合理化,投入使用后有良好的绩效,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只有规范和合理限制领导者的决策权力,用决策民主化的制度来规范领导者的决策行为,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正确决策的机率,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围绕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问计于情,搞好调查研究。要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科学论证、专家咨询、纠错问责等机制,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长效机制。其次,制定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运行规则和程序,依靠健全的制度把决策活动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资金使用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缜密论证,确立“不经咨询论证不决策”的基本原则,所有重大决策,都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最后,建立决策评价机构和相应的决策评价跟踪机制,对决策方案进行及时的论证优选和有效的价值评估,并且进行实时跟踪,以此发挥教育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大力完善高校资金使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任何事情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备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除需要有制度及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外,更需要相关人员智慧的发挥。人力资本只能诱导,不能强制的特性决定着要真正发挥资金使用效益,需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在校内模拟市场化运行,实行资源占有及使用绩效与所在部门和个人收益挂钩制度,抑制占用资源的非理性冲动;二是在对资金使用部门强调制度约束的同时,根据资金使用结果进行合理的奖励,以诱导合理使用资金的主动行为;三是建立资金使用绩效与预算分配挂钩的制度,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部门,在预算分配时给予更多的照顾与倾斜。

(四)大力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要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为此,首先,是要明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部门;再者,是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最后,是在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将绩效与预算分配和奖励适度挂钩,建立相应的利益兼容机制。

作者:韩保明工作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运行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有六年半的高校财务处长经历,根据观察、思考,认为高校在运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政府层面

1.会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仍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高校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无法科学计算高校成本。为改变这种现状,财政部于2009年颁布定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一是尽管提出了高校应采用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遗憾的是缺乏可操作性条款,如项目、标准、程序等都没有明确,依然制约着高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二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没有制定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并未要求进行核算教育成本。

2.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依据

为使高校学费标准更加合理与科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11月1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监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指出:“本办法适用于价格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进行调查、审核和核算价格成本的活动”。“且必须以经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审核无误、手续齐备的原始凭证及账册为基础,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合理”。这一规定引发两个问题:—是《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仅是为价格主管部门制定高校学费标准服务的,而学费只是运行成本中的—部分;二是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编制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无法揭示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和运行成本。

3.仅有公用支出定额指导标准

为加强预算管理,正确使用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处理和分析部门收支预算各类数据,结合部门预算编制政策与要求,各级财政主管部门每年都会制定《部门预算编制手册》(内部资料),供有关部门编制预算时参考。如江苏省财政厅每年在《江苏省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手册》(内部资料)第四部分《省级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编制标准制度体系》中,一是提出对省属高校的人员支出标准按国家和省政策规定核定;二是对公用支出中的每项都规定出最高限额。如办公费厅级与正副处长及一般人员分别为2000元/人•年(计量单位下同)与1350元及900元、一般材料购置费1800元、水电费1000元、邮电费400元、电话通讯费1800元、交通费(车辆)小汽车(含特种车辆)与旅行车(含客车)及货车卡车分别为28000元与分别为22000元及分别为20000元、差旅费厅级与正副处长及一般人员分别为14000元/人•年与6000元及5000元、一般维修费1500元、会议费4000元、培养(训)费500元、工会经费500元、离休人员活动经费2000元、退休人员活动经费1000元、招待费按公用支出定额2%计算、其他方面的支出1000元。扣除人员与公用支出总额之后的余额则由高校安排项目支出。但由于:第一,江苏省财政厅对省属高校的拨款是按照自然生定额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现行政策标准进行的,并不控制教工人数,所以对人员支出也就失去了控制。第二,公用支出标准虽为指导,且大多数项目定额标准远远高于目前高校的实际水平,很少有高校依此编制预算和实施管理,因此失去了现实意义。如笔者单位2008年规定办公费一般行政人员、正副处、院级领导分别按200元/人•年、1000元/人•年、1800元/人•年。邮寄费规定行政10元/人•年、学生1.2元/人•年等,远低于指导标准。第三,即使个别项目最终超过指导标准,如招待费、交通费(车辆)等实际执行结果一般高于指导标准,但年终决算时教育及财政主管部门也会审核通过。因此,定额标准仅在预算编制及教育与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时产生效力,并不具有实际控制高校费用支出的作用。

(二)学校层面

1.高校缺乏运行成本控制意识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不像企业哪样有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在高校内部,上至书记、校长及其他班子成员,中至各院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下至教职员工等没有或很少有成本控制的意识,更多关注和追求的是舒适的办公条件、宽敞漂亮的校园环境、豪华气派的高档轿车、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等,从而形成了只要资金有来源,就大胆决策,随意投资,不计成本的局面。

2.高校财务管理滞后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简单记录、反映财务收支和向上级单位提供财务报告的状况。领导没有要求,财务人员也没有主动自觉地对学校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意识或建议。学校在一些大宗项目的考察、预测、分析、论证、决策过程中,既不让财务人员参与,也不从财务角度征询财务人员的意见。财务人员看到要求执行的决策如提出资金有困难时,不但不被重视,反而会以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或院长会决定施压,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执行。投入与投资软约束甚至没约束的特征十分突出。

3.高校运行成本缺乏刚性标准

高校虽说没有出台成本控制标准,但在编制预算时财务部门通常会尽量量化出每个项目的建议标准。如对办公费标准的确定,首先是将范围界定为钢笔、铅笔、公文夹、钉书器、档案袋、账表、纸张,计算机软盘等;其次是提出明确的建议标准。2010年为进一步减少办公费用,将一般行政人员、正副处、院级领导等人员分别为100元/人•年、500元/人•年、1000元/人•年。再如电话通讯费使用范围为:月租费、来电显示费、通话费、信息费、功能费、捆绑在座机上的手机费、移机费、拆机费、停机费等;一般行政人员、正副处、院级领导等人员分别为300元/人•年、500元/人•年、800元/人•年。然后据此标准编制高校各部门每个项目的支出预算。但在执行中,个别部门会找领导强调部门“特殊”,要求追加预算,领导也不批转给相关部门研究论证,而是直接批示财务部门办理。忽视预算的论证、公平与刚性,导致预算柔性趋大,流于形式。

4.成本控制基础不规范

第一是成本控制主体不明。在高校内可能财务部门还比较注意成本控制,但肯定缺乏全校性的控制,不利于全面成本控制。第二是成本控制目标偏窄。通常只是为控制支出成本而进行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并没有考虑成本支出的效应性。第三是成本控制过程不全。没有对成本进行全面与全程控制,最多体现为刚性将执行预算。第四是缺乏全员参与。在高校内,无论是预算执行,还是成本控制,基本上只是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工作,没有引起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引发中层管理者的关心,更没有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导致成本控制缺乏必要的基础与环境。

二、高校成本控制的内容

(一)资金成本控制

目前高校资金来源有:上级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学杂费收缴、项目经费、捐赠和银行贷款等,其中要控制的是学杂费收缴和银行贷款。银行贷款会产生利息支出,学杂费及时收缴后则可以产生利息收入,工程及设备款的适度延迟同样能增加利息收入等。因此,应通过适当控制银行贷款、及时收缴学杂费及巧付工程与设备款等方式,降低高校资金成本。

(二)人力成本控制

人力成本是高校的主要支出,通常认为占总支出45%时比较合理和恰当,但不少高校已达65%左右。因此,应按教育部规定的普高教师与学生1:18,学生和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16:1控制教职工人员,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三)隐性成本控制

主要基础设施盲目增加,教学设备重复购置等,直接导致了高校资金的不当,这些隐性成本占用了有限的教育经费。因此,高校需要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教学设备配置方案及使用率,不断降低隐性成本支出。

三、高校运行成本控制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控制高校运行成本,需采取如下对策:

(一)政府层面

1.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建会计并入财务会计;会计科目的改革;会计报表的完善等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取数更加清楚方便,能够满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真实完整的需要,对实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制定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直接依据,对教育成本核算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指导意义。因此,应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费用要素、资源项目、核算范围计量标准和核算报告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尽快建立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对实行高校育成本核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层面

1.强化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高校成本控制的目标才能实现。第一是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校党政一把手的成本意识对全体教职工成本意识的形成与学校成本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其实施发挥着直接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高校领导不仅要有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而且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并检查监督成本目标的完成情况,从而起到引领成本控制的作用。第二是逐步培养教职工控制成本意识。成本控制只有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主动完成本部门、本岗位的成本控制任务。

2.夯实成本控制的基础

要根据原始资料,夯实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第一是明确项目内涵。口径要窄,内容要清,不能有歧义。第二是确定控制标准。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有统计法、经验法、工程法等。统计法是以高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数据、记录为基础,或者依据同类高校的统计数据而设立的标准。经验法是指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判断确定控制标准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有些活动没有统计数据和资料可以利用,有些活动还因为其是新生事物,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因而只能根据经验分析和判断制定控制标准。工程法是指在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标准的方法。明确规定高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费用标准,并制定出各项目的成本控制的制度。

3.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1)制订标准运行成本。标准运行成本是高校进行成本控制的目标成本,亦即检查、衡量、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客观条件、有关历史资料,在科学预测和核算的基础上制订标准运行成本。(2)控制成本运行过程。高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根据预定的标准运行成本,进行即时控制,一旦偏离标准就马上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把差异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内。(3)考核成本控制结果。高校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成本控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分析运行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正确引导成本控制行为。(4)激励成本控制行为。建立成本控制激励制度,对严格执行成本控制制度的各系(部)、部门和个人给予激励,同时对不重视成本控制的行为,如忽视预算申报,虽控制住了下达的预算总额,但在项目之间调整过大的各系(部)、部门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从而引导高校内各系(部)、部门和个人的成本控制行为。

4.预算计划成本控制

引入市场经济理念,对办学全程实施教育成本控制,把握好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工作。(1)科学预测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管理是成本预测开始的,教育成本预测的科学准确为教育成本的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也使教育成本控制实现了从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根本转变。因此,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对预决策意义重大。(2)教育成本计划。教育成本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高校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控制办学教育成本,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5.预算成本执行控制

在成本实际执行控制要树立“三个理念”及明确“三个步骤”,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对教育成本进行控制。需要树立的“三个理念”:一是市场理念,即高校办学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必须以最小的教育成本投入来实现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因此,在成本实际执行控制中,首先要坚持市场先导原则;其次要坚持投入产出原则;再次要坚持资产保值原则。二是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即树立现代大学管理理念,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宏观上对教育成本进行控制。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及人力等?成本如何控制?必须确定出合理的标准。其中,人力教育成本是办学过程中众多教育成本中最大的教育成本。一个高校的师生比标准到底是多少才算合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乃至性别结构等如何才算科学?都应当从绩效角度进行评估费,达到适可与适度,既能够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标准,又可以控制教育成本实现较好的办学经济效益。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三是教育成本分析比较理念。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是教育成本比较。在高校内部,大到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到年度计划,小到单项工作计划等的研讨、制定,都要进行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研究。比如基建项目,就必须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过程观察,对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进行比较,做到从决策前期阶段就科学测算与防范教育成本风险。再如新专业建设、分配方案的制定等,都应仔细测算,进行可行性分析,设定成本投入上限,对教育成本进行科学控制。需要明确的“三个步骤”:首先是建立成本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目标成本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影响和控制未来的成本水平;其次是运用零基预算方法逐项逐级地审核各项成本费用的合理性,进而编制出成本预算;再次是刚性执行预算。预算一经下达,任何人不经过党委讨论均不能擅自追加经费,扩大成本支出。

6.预算成本环节控制

预算成本从环节上进行控制的关键是财务审核权与财务审批权的适当分离。财务审核权属于高校财务人员,财务审批权属于有审批权的相关人员。有审批权的相关人员既不能干预财务人员的审核权,从审批程序上也不能未经财务人员的审核就先行审批。这看似只是一种程序上的不同,但其实质上反映的是责任的归属。因为财务人员审核后有审批权的相关人员再进行审批(“先审后批”),如有超出预算成本的开支则应由财务人员承担责任。而有审批权的相关人员先行审批后再由财务人员进行审核(“先批后审”),这时财务人员则可视为走形式,超出预算成本的开支则应由有审批权的相关人员承担责任。因此,应不断完善“先审后批”制度,明确成本环节控制的责任。增强经办人、证明人、部门负责人、财务审核、财务审批等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以人人负责、环环认真的审核审批责任体系来保证教育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7.加强内部成本审计

根据成本的主要构成及特点,进行成本审计时,首先是分项审计。如对项目进行直接成本审计,具体为定额控制与弹性控制相结合,如对差旅费、加班费、资料查询费等项目实施定额控制,对项目奖金则按照绩效考评结果实施弹性预算控制;对人员成本实行定员定编等。其次是选项审计。即如果审计力量不足,无法进行全面审计时,就必须选择性地安排审计项目。通常要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且具有—定的宣传效果。

作者:翟志华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