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创新思路
时间:2022-06-07 10:16:02
导语:高校教育创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制度没有起到对创新力的激励作用
创新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陈旧的和没有生长活力的制度都不利于大学创新力的激发。教育创新源于制度创新,一个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能保障学校创新力的培养和发展。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制度应该是充满了流动力与变革力的,是用协调有力的经济杠杆,合理到位的人事管理,科学理性的领导艺术营造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和充满变革生机、创新活力的教学科研环境,是能将制度执行中的修正反馈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改革的动力,是能激活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的巨大力量,是实现大学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的最根本的保证。
(二)科研经费不足制约创新力的发展
科研经费光靠大学自己的力量筹措是单薄的,社会是一个聚宝盆,大学要学会从社会中挖掘金融潜力,学会资本运作,让学校品牌和智力资源变为源源不断的资本流。要鼓励教师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争取社会对大学的支持。
(三)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创新力不足
大学有许多成熟的教学科研理论因为技术力量不足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应该打破人才引进的条规限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师范院校要多引进工科院校的技术人才,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工科院校要补充理论学者专家提升技术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优势互补,集中资源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
(四)学科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与发挥
学科设置陈旧会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实验都是对书本上知识的重复验证,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不足,必然导致他们职后科学探究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所以大学课程设置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学校的教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学生分配的单位了解毕业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革学科设置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五)科研力量不能有效整合
目前许多大学院系的科研力量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师资浪费比较严重。大学应该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组织成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整合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应建立重大设备统一调配、统一使用或承包服务制度,让设备面向社会企业用活用好。学校还可利用招生宣传的机会让各个科研中心、承包单位和教师个人出资进行教学成果新产品或对外服务的广告宣传,学校可以节约大笔招生费用。
(六)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科研是大学教师除教学外另一项最重要的任务。许多大学教师在教学上的科研成果只是文本成果,没有转化成教学的生产力,对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由于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短期内不可能看到其长期的效益;再者,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健全,科研转化中介机构不足,于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也成为制约大学创新力的一个障碍。
二、高校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其实质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创新等。
(二)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可以实施“平台+模块”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按一级学科和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构建公共课程基础平台,按二级学科构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教学计划,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课程设置分层次、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加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创造条件,扩大优秀学生直升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课外素质能力学分,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摈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素质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提高。
(三)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创新
推进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更加具有弹性、灵活且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进行选专业、选课、选师、选时,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个性,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与主动权,营造更为宽松的成才环境和空间。实行课堂全面开放,允许学生选择主讲教师;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供学生选择,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学生可以申请免听、免修,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获得学分;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取消因学习成绩不及格而退学的规定。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现在学生入学分班、交费、注册、排课、选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等完全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教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基本信息等网上管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重视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推陈出新
在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除了改革课程结构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必须构建教学内容创新体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编进教材,教材必须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要倡导研究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改革教学手段,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专门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着力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创新教育发展可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五)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创造,自己首先要练好创新本领。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种观念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六)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考试方法上,改变大部分课程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根据不同性质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建立试题库、开卷、闭卷、口试、动手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定结果的方式,加强对教学过程动态的考核和评价。在考试内容上,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评鉴方法,不仅注重答题结果,也应注重考核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勤于探索,对思路新颖、有独到见解、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要给予奖励分数。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积极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课外能力素质必修学分制度。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
(七)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制订目标、积极倡导、落实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良好的创新软环境。
作者:王霞陈一君秦萍张梨平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一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 下一篇:高校教育成本问题分析3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