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提高思路3篇
时间:2022-06-07 09:44:09
导语:高校教育管理提高思路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原因
为了能够对就业市场形成更好的就业兼容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上了教育议程。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自我的就业理想、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能够较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它并不单单指某一项的能力或者是专业技能,而是对其思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总的素质测评。对于思想能力而言,其主要指的是思维创新能力、社会认知程度、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对待政治方面的鉴别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对大学生的成熟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适应能力指的则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中各种状况的结合能力;实践能力则是指大学生自我知识综合应用以及各项能力之间的相互平衡力合理调整的体现。这些素质能力中,以适应能力最为关键,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角色与社会角色成功对换。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但是没有任何的社会实践能力,仅仅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那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是不会对其进行较为认真的考虑的。总而言之,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就业缺乏足够的进取思想以及社会认知度;在整个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详细而且全方位的表现;甚至根本不知道展示自己的技巧。这样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自我特色以及自身特点的对外表达。并且这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认知范围还不够宽广,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发生。
(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还不够完善
正是因为结构失衡才会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经济的总体结构直接决定教育结构,而教育结构对于经济结构而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就目前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结构上的矛盾,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总量矛盾,但是在这两种矛盾中,又尤其以结构矛盾最为重要。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结构性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绝大部分的高校招生与实际就业环节脱节,专业的设置太过于功利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早已经迈向了市场化,但是大学的专业设置的调整相当的落后和缓慢。我国的高校教育机构在进行学院扩大招生的同时,并没有将专业方面的设置与真实的社会需求紧密的联系,这也极大程度的导致了这两者之间基本的矛盾的产生及不断恶化。就目前而言,许许多多的高校没有对社会的需求面以及相关的就业前景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以及预测。同时高校本身的资金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许多高校对于专业的开设的基本标准就是该专业开设所需的门槛极低、投入少。而对于那些需要的前期投资比较大的,办学所需成本极大的专业则采取忽略不考虑的态度。同时,对于办学目的以及主要定位还不明确的高校也存在有许多,对其培养对象的未来市场前景甚至是目前的市场状况都没有进行太过详细的分析,这极大程度上造成了热菜培养模式的落后甚至停滞不前。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其本身受到的制约相较于其他专科院校就要大许多,同时还要受到一些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以及评估体系的影响。虽然高职院校在对口型人才培养方面做的相对要好一些,但是其与本科院校相比,本身的配套教学设施就不能达到很好的兼容效果,对于其设施的丰富性而言,更是不可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其教师资源方面的匮乏程度也相当的严重。最重要的一点,高校对专业选择并不具有太多的自主权利。
(三)在就业方面的指导以及政策方面还存在极大程度的不适应性
就目前形式而言,衡量一个高校的就业水准以及对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方面的适应程度的标准就在于就业率的高低上。目前的就业形式相当的严峻,在这样大的环境下,就业指导就被抬高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去。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出极大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就业目标不明确,这使得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上就存在着极大程度的误解性。以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老师为例,他们之间大部分的老师对于就业指导这方面保持了极大的重视程度,在对于加强相关方面的重要性上有相当深刻的讲解,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对于最基本的就业指导的目标方面的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而对高校而言,对就业指导的专门服务方面太过于重视,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方面的教育以及就业思想的培养方面却忽略了。
(2)就业指导的时间太晚,并且停滞不前,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在对于就业安置问题的过分重视下,我国大部分的就业指导还依旧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状态,离我国教育局要求的全程教育的距离还有很长的差距。
(3)对许多的高职院校来讲,师资力量还达不到就业指导的基本要求,其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还存在极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的专业岗位上调配过来的,他们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不高,缺乏相对应的职业训练,故而对能否从根本上对我国高校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成效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分析
在我国现在所推行的高校管理制度指的是在我国特有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行政意义的管理模式,他强调的是被管理者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式以及相关的行政方面的法规进行教学方面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本质上具有统一、集中并且有机可循的根本特点,曾经在我国的教育管理历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意义。但是在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简单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满足对于高等素质方面人才方面培养的需要。
(1)其管理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对传统意义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某种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其在对教学计划以及大纲的制定环节中,还缺乏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以及人性化的选择方式。其次,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可变通性,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的累不循环的状态,并不能对学生以及老师各个方面的积极程度进行有效地调动。
(2)其管理的内容具有极高的统一程度。这一点在许多的高校中都普遍存在,其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教学方面的各项计划、设置甚至教材都是统一的,方法同样是统一的,在这种既定的模式下,很容易的就造成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较低,可供选择的空间相对狭窄,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较低,这些都违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性内容,与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宗旨相驳。
三、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就是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面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矛盾以及困难,其个人以及高校都应该首先对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长短是非两头抓,进行综合化地改革以及创新。
(1)建立起一套以就业能力为主要侧重点的教育体制。对于就业能力的高低来讲,其与高校方面的就业教育服务的质量以及数量有着相关的联系,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来讲,提高其就业能力才是根本的方法。我国某教育学专家曾经讲过:“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一定适应企业的需求,大学应该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改革课程以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必须要在对于学生的规划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并且合理的对课程的主要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并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引导能力的提升。
(2)在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程化以及专业化的指导内容创新。高校同时可以建立起一支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国外有许多学校的就业部门就是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组成的。据了解统计,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中同时设有择业指导以及硕士点等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角,其主要用意就在于对学生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并且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对就业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职业决策。
(3)就业指导的根本任务目标以及性质直接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情况,队伍在主体部分的结构上就应该体现出跨转移以及跨部门专兼相互结合的特点。所以,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同时具备专业化、专家化以及职业化的硬质特点,加强对于就业培训队伍整体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富有教育创新意识以及从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到其中进行服务工作。同时,要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单单看成是一种日常性的工作来进行重视,并且要将其作为一项具有研究意义的科学去进行相应的探讨以及创新,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具备一定成熟程度的教育轨道上去,以达到对学生更好的服务。
(4)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要对高校人才培养上的途径、内容以及相应的手段对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进行相关的调整,必须合理的对人才培养方面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进行建立。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是对就业人才而不是待业人员进行培养。
四、结语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制度以及管理方面,其必须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主要思想内容,并且通过创新改革后的教育管理体系,对大学生自我的就业理想、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能够较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几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改革需要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教育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及研究。(本文来自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高林琴工作单位:莆田学院体育系
第二篇
1高校教育管理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分为广义的管理和狭义的管理: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而教育管理当然是指在教育行业的组织内部进行人员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管理大体上可以包括四个层次:即目标、功能、措施、操作。对于高校来说,目标指的就是教育目标,这是最为基本的层次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出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仅要是知识基础和结构上培养学生,还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培养,当然,不同的学校还会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但总体上都是坚持全面培养的原则,即从德、智、体等全方面培养的原则。第二个层次指的是教育功能,指的是对人才的培养,这首先要求高校对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有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指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的培养。第三、四层次的措施和操作是要求各高校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执行前面的目标和计划,全面实施教育过程,促进学生潜力的开发。由此可见,高校教育管理不仅是一种框架,更是一种工作流程。教育管理面对的是广大的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管理制度是完善的,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取得更好的效果。
2高校教育管理困境
目前,随着与世界各知名高校管理的接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没能解决的问题,教育管理的水平也需要有所提升。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与一直以来的某些传统观念的阻碍有一定的关系。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目前面临如下困境:
2.1体制配置不科学,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单一
以本科教育为例,长期以来,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表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就是学校过多的强调学习任务,整个教育过程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构成了课程设置的主要流程,虽然在这些课程设置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强化专业学科的教育使得学生缺少对知识的全方面把握,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体系不完整、不科学,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人才的浪费。
2.2高校教学管理计划未能体现教师特点并与教师的教学计划形成契合
各个高校在制定管理计划时很少考虑教师特点,只是制定一个抽象的愿景计划,这就使得计划在实施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战效果,也使得一些有特点的老师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中效果欠佳。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个人的教学计划还与学校的计划有冲突,而受制于学校的计划,必须要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就导致了整个教学管理中,过程衔接不好,教育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
2.3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现有的教育管理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最为重视的,当然德育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但是,很缺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很多高校也开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实验课等一系列针对学生知识与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很多理论课也缺乏实践性,实践课也缺乏理论的指导。
3关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各高校目前的教育管理问题很多,没能从原创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当然,这与我国以前的计划体制有很大关系。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因此,对这种管理进行适时的创新也显得势在必行。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教育管理工作应全面、综合规划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设计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这里不仅包括教育管理的内容,还应包括大学自身情况,学生情况等等,这就要求规划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类型和定位,才能确保教育管理工作和高校自身发展及培养优秀学生三者相结合的目标。这实际上要求高等教育管理需同时兼顾到总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而也能够保障学生及其他相关者对于高校有着深刻的理解。
3.2在高校内部多构建学习型的团体、组织等
尽管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却多关注个体的学习,而对于高校自身的学习却关注度不够。事实上,高校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对于培养高校的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带来的是组织内部各类参与者对学习的重视,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而这对于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多组建一些社团、学习小团体.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加强自律性的管理至关重要。
3.3培养高校教育文化内核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核心的精神价值,也能是一种象征,也可能是一种文化,对于大学来讲,应该是一种能凝聚力量的文化内核,高校并非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作为组织,其也拥有自身的文化。对一所高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往往包括着其文化积累,这对外界对高校的认可具有推动作用。高校文化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由于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文化往往更具正确的价值观,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进也务必考虑到对于高校教育文化的培育,以文化指导创新进行。
作者:王悦工作单位:辽宁大学
第三篇
一、微博的内涵和特点
(一)微博的内涵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作为信息的者自己的观点、故事等;也可以通过关注别人来获取你所要信息;也可以作为评论家来评论他人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转发他人观点等。何以“微”,就是你输人的信息只能在140个字左右或者是图片、视频等。何是实时信息,以身边的任何新鲜的事情都可以立刻在网络上;何是广播式,由于微博浏览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他人的信息。
(二)微博的特点
1.草根化。微博草根性很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和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由于微博操作简单,内容简短,不需长篇大论,门槛较低;微博“多对多”模式人人都有话筒,每个人都可以对外消息,每一个参与自媒体信息交互的人都同时具有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不要求你有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其进人门槛低,操作运作简单,这样极大激发了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热情。
2.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目前大部分微博平台有“评论”、“转发”、“关注”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另外,微博的交互性强,信息传播迅速便捷,还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通讯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消息,其信息速度超过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微博与便携通讯工具,特别是手机的结合导致让微博有了巨大的传播途径与传播终端的优势,缩短了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的传播途径,减少了传播时间。
3.个性化。微博是一种典型的“自媒体”,它传播的内容跟撰写者有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可以发表,带有自己主观色彩,微博所传递的信息,往往都是用户身边的一宗宗见闻,一个观念,或者是一种心情。微博用户不会去深加工信息,第一手信息就直接传递出来,一张图片、几个字、几个表情都能代表微博的原创性很强。
二、微博有利f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一)高校微博是信息的有效平台。点开新浪等门户网站微博,输人“学校”二字进行搜人,马上就会出现许多以学校名义开通的官方微博。通过浏览了部分通过实名认证的学校微博,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官方新闻、校园新闻、招生就业信息、展示学校特色,也有联络校友资源、开展师生沟通等。微博虽然只有140字,但基本上能够表达各种通知、公告,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平台。原先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开会、开座谈会、通知层层传达,导致效率低下,信息传达错误等问题。现在很多高校开通官方微博、很多部门开通部门微博,除了通知公告外,很多高校部门微博结合自己的工作范畴,为学生提供各方面服务,如招生部门微博,从高考咨询到填报志愿到专业介绍、优秀校友介绍等内容吸引报考学生,只需一专业人士每天管理和维护,利用微博的迅速传播性大大减少了招生宣传费用,更加提高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教学科研等部门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喜欢刷微博看微博的特点,都织起了微博,重要的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微博很受大学生欢迎,同样的信息放在学校网站上,关注度远没有放在微博上高。说明目前,高校较多组织跟得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开设了微博,并进行信息的有效。
(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在学校里,领导者处于管理中的高点,受教育者处于管理中的低点。而用微博做管理工具,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打破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常态。很多高校的校长、书记们很重视微博上的学生民意,直接回复学生或者@某些部门给予直接解答,往往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及时的答案。一方面学生要求参与涉及到本身利益的事情的愿望非常强烈,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强化民主观念。现在很多部门要制定跟学生有关的新的规章制度,都会先在微博上广泛征集意见,这样的决策会更加科学和民主。另一方面,利用微博彻底改变高校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倾向,学校要放低姿态,积极为学生提供服务。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传播性、公开性等特点,高校里很多部门也很担心因为自己的规章制度、办事效率会被微博曝光,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办事效率,合理制定相关规定,真正为学生着想,提高服务水平。
三、思考
(一)鼓励高校各级组织建立微博平台。微博的即时性、快速传播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得它的宣传效果较校园传统微博广播、网站、公告栏的宣传效果更好。学校里根据微博类型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微博:学校官方微博、各职能部门官方微博、各社团学生组织微博、各类娱乐、生活兼信息渠道微博等。按照功能分:主要有即时生活微博、信息平台微博、励志类微博、专业化微博等。各级组织一是可以利用微博更多的是在信息,这途径很有效速度快。如学校放假通知、毕业生就业通知、停水通知、调课通知等,各组织根据自己组织情况,将微博作为宣传口和公告口。二是利用微博充分听取民意,为师生解决问题。学校的全体师生碰到困难都会@某些部门微博,以往师生懒得去反映问题,现在随时随地微博消息,促使各组织要及时解决问题,做好解释工作,听取民意,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促进工作效率提高。除此之外,针对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微博投票,通过“约谈”的方式进行民意调查,得出师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可以为学校的建设做出更好的决策。高校还需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作为重大事情官方通知、新闻传递、对外交流、校友联系等。要有专人打理,经常更新,吸引和引导学生关注它,作为官方对外唯一微博,要注意用句、发言角度,利用微博新媒体的优势来改进学校管理工作。
(二)健全校园微博管理机制。校园微博作为一个网络平台,应用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需要加专门的微博管理机制能更好地使微博运用于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一是对校园微博进行科学规划。高校教育管理的微博建设到底以教育引导还是信息为主,是设立总的一个还是设立不同类型的多种微博,每个学校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设置,避免重复和内容冗杂。二是加强教育管理类官方微博的管理。因为校园教育管理的官方微博代表了高校组织,不是个人,所以创建到内容都要经审核,要有专门部门维护和监督,确保微博的内容、形式及要有官方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加强监督,引人激励机制。微博的持续更新是微博运用于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些经常不更新、荒废的校园微博或是内容设置不合理的微博应该做到责令整改或者要求删除。由于在一定激励条件下,采取合理措施会给予微博维护者们更大的激励,使其获得持续维护、更新的信心,并及时反馈粉丝们的意见,大家的肯定和赏识带来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确保高校管理服务类微博发挥应有作用。
(三)注重培养师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微博存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复杂的信息环境。大学生由于年龄、接受教育、社会阅历等因素原因,对于信息的筛选和辨别方面较弱,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大学生如何去认识复杂的网络,如何去选取信息和加强自律,都需要老师的积极正确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等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训,培养学生懂得分辨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律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重视社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也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包括一提高认知微博工具的作用,不回避微博,积极出动,积极主动掌握使用方法和技巧;二提高解读微博信息的能力,通过查看学生微博,高度敏锐的发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三提高获取微博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微博功能的使用,将微博利用到平时的工作中,作为工作的又一载体。(本文来自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吴凌微工作单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讨3篇
- 下一篇:高校教育资源管理探析3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