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措施
时间:2022-05-10 10:07:40
导语: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校教育资源短缺和浪费同时存在
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不可能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很难大幅提高,特别是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致使学校办学经费明显不足,物质条件不能满足要求,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研究、实验及其配套设施短缺、设备老化,图书资料陈旧,师生比不断下降。大规模的招生和持续低水平的投入使学校不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有短缺的现象,现有的资源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优质师资的数量和结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常此以往,高等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的评估指标和拨款依据,主要是学校的办法规模。因此,一些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无视学校发展规划,盲目扩大规模,跟风开设热门、短效的专业,购买大量不必要的教学、管理设备,扩大学校教学、管理规模,增设组织与人员,加大投入。由于缺少长远规划,很难与国家、教育部乃至社会需求达到一致,进而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原有资源利用率没有达到最优
高校在现有的财政管理的机制下,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育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导致现有的资源不能充分地利用。许多高校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稍显不足,高等学校的高级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地开发,科学技术商品化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许多校办企业和高校科研优势及人才资源尚未有机结合。这种情况不仅限制了高校的发展,也造成严重资产的隐形流失。而且,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很多高校对资源的管理认识不足,没有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导致一些闲置受到侵害或流失。如有些仪器、书籍、办公设备等物品仍处于封闭式的管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占地面积大、学生人数多。学科方向、科研成果、学术水平才是高校真正的标志。
二、解决对策
面对有限的教育投入,教育物质条件短缺。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努力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监管,防止教育资源过度流失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施行的是由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政府集中管理高校的资源,即使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高校的教学与管理还是无法摆脱行政化的束缚,“去行政化”已经成为时下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的主要论题。高校基本没有自主办学权,从招生到就业,从机构设置到人员编制,从财政使用到校园运行,背后都有着政府管理部门的影子。一方面受国家、政府整体财政的制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丰富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受限于现有的行政壁垒,不能有效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来。这种行政本位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弊端十分显著,容易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行政权力膨胀,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威,教育资源配置缺乏公开透明,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学生)无法真正地了解资源的使用状况,教育资源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教育决策和政策制定主要以行政决策为基础,在效果上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轻则影响公平、抑制社会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重则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将教育从高高的神坛上拉入到罪恶的深谷。但是,这种行政本位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它有利于政府责任的落实,在问题发生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找到问题的源头,其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有利于提升执行效力。政府有责任加强教育资源的监管,不仅是监管有形资产,对学校的无形资产更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不仅管理部门自身意识到监管的总要性,还应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群体都参与到教育资源监管的过程中来。由于无形的资产具有无形性、独占性、不确定性、使用性等特征,其监管的难度极大,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资产的流失,应该对高校所有资产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应有的作用。
(二)制定校园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其利用效率
首先是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有机地将固定资源和无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系统,提高资源管理的效果。其次是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如企业需要高校的数据库资源,高校互联资源,专业技术创新理念及实验效果等,高校把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学校的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等设施,实行对整个教育群体开放,对企业急需要的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资源共享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办学效益。高校还有一项重要的资源就是师资。教师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教师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定位和层次,所以在强调硬件条件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师资源和教风建设等软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业务培训,以多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三)与企业合作,争取社会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在学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十五”期间为全国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名毕业生,高等学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占总数的64.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33项(占总数的53.57%)。高校的创新科技成果应用于产品,提升了国家高科技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各专业领域突破,其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许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家指定教育经费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企业,以经济适用原则,互惠互易的观点,去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不断完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之前合作互助的制度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邀请企业单位进校,共同建立实验室、教研室、机房、实训基地等公共资源场地。可以借鉴香港的大学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引用捐资冠名的商业模式,既缓解了高校的资金短缺问题,又给社会一个合理的渠道支援高校。与企业联合授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社会现状、企业文化、企业需求岗位人员的能力等知识直接带进课堂,直接讲授与岗位能力相关的课程,也可直接聘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来校讲学。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后能够马上适应工作,不需要长时间的培训。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是科技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和技术创新,学校应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可以采用“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办学模式,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重视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专业实习;同时,不断加大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整合力度,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高校为其提供理论、技术的支持,高校也需要面向经济市场,发展技术,提升水平,与大型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高端实验室等,通过合作,解决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以取得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重大创新成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争取到政府、企业界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使高校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而且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与企业互惠互利。这一切,仅凭热情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在科学调查和理性思考后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制度建设,最终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本文来自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别芳工作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促大学生发展思考
- 下一篇:高校中学生权利弱化问题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