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3篇
时间:2022-05-06 02:45:47
导语:高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管理是学校领导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更快地实现学校预定目标。因此,任何一种学校管理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资源这一“硬件”基础之上进行的。离开了这一资源基础,任何的管理手段都难以实施,任何的目标都将变得空洞。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均衡的政策,直接导致了“211”、“985”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而一般的普通高校则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研仪器设备紧张、学生宿舍条件差、授课教室紧缺、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等。同时由于东部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性,地方财政对高校支持的不均衡性,更加剧了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发展的不均衡性。此外,由于高校扩招现象的持续,我国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师生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现存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创立的。科层制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主要包括: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严格的规则、照章办事、量才用人和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并划分等级,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等。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也体现出了一些优点,如:学校组织分工明确、追求效率、照章办事、理性化程度高等。但这种管理模式的消极作用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过分强调老师和学生对领导的服从,造成学生和老师主动性、创造性的下降;工作僵化,不能很好的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习气也在高校中出现;教师之间、教师和管理领导之间关系冷漠等。除此之外,该管理模式最大的消极作用是可能会导致学校管理与教学脱节、与学生身心发展脱节、与外界社会环境脱节,如果不能对管理过程的僵化及时作出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管理的主客体缺乏互动
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作为教育管理的客体存在着的。学校管理资源的运用、目标的制定、管理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这两个群体进行的。因此,教育管理的评价优劣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管理中针对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活动为标准的。教师作为教育管理领导者和学生之间的连接者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开始追求金钱、效率。这些不良习气也渗入了高校。一些高校老师无心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校外的兼职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不能否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们教育管理人员管理失位存在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中一些教师待遇偏低、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收入不均衡性也同样影响到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教育管理的另一重要客体是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好坏甚至是评价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1990年国家教委第一次以“学生管理”为关键词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指出学生管理就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还是一种“旧”的管理体制,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这种管理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高校教育管理的另一指向性是学生就业。近年来,高校扩招等诸多原因影响到学生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受家庭、学校和其他一些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园心理咨询治疗室也亟待建立。教师和学生关系层面的问题是,在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仍然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仍然处在教师作为“说教者”,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的层面,他们相互对立,关系疏远、冷漠,沟通甚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由于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着“硬件”、“软件”等诸多问题,这大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应在协调好教育管理资源的同时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并且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使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硬件”更硬,“软件”不软,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高等教育事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增强教育管理的“硬”实力
1.政府在高等教育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市场、学校、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政府由计划经济体制中计划管理角色变成宏观调控者。政府从许多经济社会事务中分离了出来,同时也给予各种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性。高等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市场资源,也应当符合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般特征,应该让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则应重新定位角色,发挥好宏观调控者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培育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为其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准入机制,完善市场资源进入高等教育的规则,同时也应该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并且针对市场失灵等现象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调节和控制。针对高校办学资源不足的现象,政府还应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政策,以集中更多的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来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做好教育规划,控制教育拨款权。政府应根据相应的实际调查和专家评估等,编制好高等教育指导性规划,用以指导和帮助高校自身处理好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政府还应该控制好对高校的教育拨款,改变以往的单纯按照学校规模大小、学生人数等量化拨款的方式,引入绩效预算管理的运行机制,将财政拨款和学校的若干绩效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效率挂钩。[2]
2.学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该完善资源运行和监督机制
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该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应该明确学校各个机构的职责,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节省教育行政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市场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吸引社会资源进入高校。[4]例如,针对学校宿舍不足的现象,学校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将学校宿舍的运营权利交由投资主体,一定年限后,将宿舍所有权与使用权再转交学校,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宿舍紧缺问题,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此外,高校还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等团体的监督作用,防止一些权利过分膨胀,防止一些人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变教育管理“软”部分为硬保障
1.充分发挥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教授治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校评议会、教授会、校务会等机构均由教授互选产生,如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梅贻琦时期的清华;二是教授在评议会、学科会议等学校决策与管理机构中占多数,如慕尼黑大学;三是学院一级设立教授会,实行教授管理,如日本大学体制。[3]教授参加高校教育管理可以让学校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学校的审议决策机构。
2.将高年级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吸收到教育管理队伍中
高年级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在学校各项实践过程中历练出了一定的实践和管理能力,同时自身又处在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没有硕士、博士授予点的学校设置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辅导员职务,在有硕士、博士点的学校设置硕士带本科生,博士带硕士的辅导员职务。这样的工作形式,不仅能够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增加助学、助教、助研岗位,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好的学校平台,有助于对兼职辅导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
3.加强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国家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从理论层面来看,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经验,以及他们的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发展适合自身的教育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应该建立教育管理培训基地,根据经济、社会形式变化、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促进教育管理者实践经验提升。从个人层面来看,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善于总结自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同时向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学习经验,结合个人的特点,发展和改进工作方法,使自身教育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水平。[5]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
大学教师,尤其是学术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大学教师是评价一个大学是否为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一个大学办学精神、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为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放到重要地位。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在工作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在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人格提升,以学生为本,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所起到的作用比任何书本的作用都更大。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保障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为教学、科研解决后顾之忧。再次,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防止高校“近亲繁殖”现象,同时积极开展高校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在工作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要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首先,应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育管理中压制学生个性、强调教师绝对权威的做法,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适时放下老师的架子同学生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此,一方面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排解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讲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个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让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最后,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招生,调整院系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比例,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学科分布失衡现象,让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有用武之地,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本文作者:杨丽媛工作单位:西南大学
第二篇
一高校学生教育惩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时惩戒
从教育的角度看,惩戒越及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及时惩戒,其教育有效性保持的时间较长。因为及时进行惩罚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挫折体验,使学生意识到惩罚是自己违法、违纪行为的必然结果,便于学生产生对自己过失行为的羞愧感,从而强化正确、合法行为,理解、认可教师、学校及社会所期望的行为。但现实中,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惩罚都较为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了解学生过失行为较为滞后;其次,未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过失行为等。
(二)惩戒标准不一
高校惩戒就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但各高校在实施学生惩戒时往往根据各自的校规以及其他政策性文件,因此,各高校的惩戒标准也是千差万别的。如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理问题,有的学校作出“严重警告”以上处理;有的学校作出对作弊者取消学位的处理等。再如在学籍管理方面,有的学校规定英语四级不通过者不能获得学士学位,未通过英语六级不能获得硕士学位;[2]有的学校明文规定学分绩点不达要求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有的学校规定创新学分未能达到要求不能获得学位证等。各高校制定各自学校政策的初衷是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科研以及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各高校制定政策的标准不一,可能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处境”是不同的。[3]因为学校制定校规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在高校惩戒方面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校内,高校很难做到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惩戒,致使某些学校内部也存在教育惩戒不公的现象。
二教育惩戒的对策
(一)教育惩戒要适度
惩戒行为过强时,其违纪行为可能完全被抑制。研究表明,惩戒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不能不痛不痒,这样才能起到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制约与教育作用。然而,过度地运用惩戒也就是说过度惩戒,其教育效果也会适得其反。一则,惩戒一定要适度,不能过度也不能低度;另则,惩戒一定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强度不够将不能达到罚戒目的。那么,惩戒的度应如何把握?惩戒应能使学生产生羞愧感,利用物质和精神惩罚两种手段,使学生能抑制不需要的行为,唤起所需要的行为。以前,对等原则常常成为人们选择惩戒手段的依据,即根据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轻重程度来选择惩戒手段。马卡连柯则认为:在某些情形下,即使对非常严重的过失,最正确的方式也只是采用口头责备。在另一情形下,为了不很严重的过失,也应给予严厉的惩罚。[4]高校教育者实施惩戒轻重主要应看该种惩戒能否使学生产生羞愧感,能否阻止不需要的行为发生和唤起所需要的行为的产生,而不应只看过失是否严重。当学生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时,如果用较轻的惩戒手段就能使其产生羞愧感,阻止不需要的行为,唤起所需要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采用较轻的惩戒手段;相反,不严重的错误,如果使用较轻的惩戒手段难以使其产生羞愧感,不能阻止不需要的行为,唤起所需要的行为,那么我们也应该选择采用较为严厉的惩戒手段。[5]
(二)教育惩戒要适时
一般来说,惩戒的越及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及时的惩戒,其教育效果保持的时间较长。因为及时进行惩罚会给学生带来较为直接的挫折体验,使学生意识到惩罚是自己违纪违规行为的必然结果,便于学生产生对自己过失行为的羞愧感与挫折感,从而强化教师、学校以及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违纪违规行为给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其他人所造成的影响,给社会发展、学校文化或班级发展等带来的困难与困惑,这样更有利于被惩戒学生全面理解自己的不良行为,利用社会、学校和其他非教育者力量惩戒与教育违纪学生,使他们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抑制错误,唤起社会所需要的行为。
(三)教育惩戒要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相对的,当然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要做到相对的教育惩戒公平公正,首先,各高校要制定较为统一的高校教育惩戒机制与标准,只有这样,高校的教育惩戒才能做到相对公平公正。其次,高校教育者应对所有违纪、违规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教育惩戒。一则,如果教育者对某些学生的过错行为不加制止或者有意宽恕,那么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感,造成学生心理不平等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学生的规章制度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只是针对部分学生的。这样一来就会严重扭曲学生的价值评价,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等,从而导致学生敢于藐视和肆意侵犯纪律、规范,影响学生教育教学的运行。没有什么比指望网开一面的侥幸心理更能削弱惩戒机制,使惩戒变得不公正、不合理。另一则,学生虽然违纪违规,但教育者仍应保持正常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校教育者不应带着有色眼镜去与违纪违规学生交往,应善待犯错误的每一位学生,使犯错误的学生体会到惩戒的公平、公正与惩戒的必要性,使他们感到教育者对自己的惩戒是为了治病救人,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正如洛克所说:在实施惩戒时,要使被惩戒学生感觉到你的做法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而必要的;要使他们感觉到你之所以吩咐或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出于情绪或异想天开。[6]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违纪违规行为自觉地进行反省,主动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激发自己积极进取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教育惩戒的适时、适度以及教育惩戒的公平公正化对于高校教育惩戒的发展及教育惩戒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教育惩戒的适时、适度以及公平地进行惩戒。
本文作者:李小霞工作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1、教育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现代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是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培育素质人才的要求,表示自己会应国家要求对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实际情况大都是“口号喊得响,实际没行动”,现代高校的教育管理依旧是以传统的应试型教育为主,并没有把实践真正地纳入教育管理计划当中,即使在学生学习中加入实践活动,但大都以辅助学科性知识为主,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要求。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让许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岗位后,无法尽快适应工作的专业操作性,对于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知识运用毫无帮助。高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其教育管理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但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管理大都还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成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的优劣,但是大多高校却把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期末的最终考核中,高校基本都已笔试考试为主,但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减小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视程度,但在学生就业后,企业最为看重的却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其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高校——企业”相反想法,更能体现出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理念的落后性和与实际的不相称性。
2、教育管理模式与现代教育管理新观念不相符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大多延续传统的行政性管理,但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是提倡发展“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沟通”的平等式的教育管理。但传统的行政性管理是自上而下的传达式的遵从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新任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也是不利的。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框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虽然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执行能力,但对于学生的计划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对于新任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也是亦然。并且当代高校学生大都为成年人,具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对于各种事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高校对于学生传统的行政性教育管理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高校对于学生的统一性管理。
3、忽视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管理
我国提倡高校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我国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思想教育,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也是逐步递延的。在学生进入高校后,虽说其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类思想都已趋近成熟,但学生处在全社会大发展的环境里面,某些思想的影响还是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学生进入高校后,高校却在在思想教育管理方面放松了对学生的掌控,进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辅导员工作不及时或是在工作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强制性干预。思想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与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思想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果其工作不及时、不认真,这一工作职责必然不能完成;高校学生大都为成年人,其思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说,高校思想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时,要抱以和善、诚恳的态度,引导性的改善学生思想行为,但如果在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问题采取强制更改的行为,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二是高校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实施措施不到位。像上文所述,现今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大都为行政性管理,自上而下传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的。行政性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意思传达的误解,某些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管理不认真、不积极,就会影响其下属单位的思想教育管理。三是高校在思想教育管理上采取的方式不得当。现代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大多是“说教式”的,这种“说教式”的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早已不被学生所接受,其必然在思想教育管理中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4、对于教育管理的直接工作者——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直接工作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最容易影响学生。某些高校过分追求规模扩大,从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考核,而且教师的考核制度也不完善,导致某些不适合于高校直接工作者的教师仍然在其工作岗位上执教,从而影响学生的教育管理。像是某些教师本身就属于某些言论的激进者,其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甚至有时在课堂上停止自己教学的职责,向学生宣扬某些激烈的言论。其实,适当的激进的言论可能会增加学生对于时政的关注度,但是,过于激进的言论就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对于思想教育管理是极为不利的。对于高校的另外一些老师,其热爱自己的岗位,对于学生态度也很友好、诚恳,知识面也很广泛,但是其在教授时却无法发挥自己真实的能力,无法对学生教授有用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师虽然受学生欢迎,但是其还是不太适合此岗位。解决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有利于高校自身继续优化发展,对于我国走教育强国的路线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校要真正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更具适应性。而学生在未来的好的发展对于高校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其他的片面的宣传方式与这种无形的宣传是无法相比的。高校对于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大胆创新、积极革新的胆识与魄力,要与社会相接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果高校与社会、时代脱轨,所培育的人才再高端也是不容易被社会所吸纳的。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性的知识再强悍,如果其实际操作能力不好,也是很难将其自身的想法转变成现实,从而为社会所服务。且广泛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加上学校对于其与社会所需技能相符的培训,高校所培育出的这样的人才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端专业人才。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要改变单一性的以学生成绩评判学生的方法,学生的成绩只是学生学校生活所体现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的也是具有一定关注度的。现今社会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都是社会所注重的。
2、完善教育管理模式现今高校的行政性教育管理模式
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社会所需的、学生所需的都是“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沟通”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品格、个性,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带动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等特点,这样不仅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能力的锻炼。学生在完成高校学习后,进入社会,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慢慢忘记,但其所培养的能力却不会消失,这种能力就是支持学生在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本。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其素质大都较高,就拿自信心来说,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培养学生专业性技能的同时,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学生敢于自我表现,拥有真才实学,交际、沟通等各方面能力强悍,其以后在社会的发展也是很有前景的。
3、创新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建设高素质思想辅导员队伍
由于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都已成年,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管理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创新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必然是高校在思想教育管理上的一大进步。对于学生,思想辅导员可以采取引导性的方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存在、使用的时间不短,必然存在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是引导性的方式,以学生的步伐为主,更能让学生适应老师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的节奏,使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不至于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或者思想辅导员可以利用讨论的方法,加之自身的引导,让学生带着健康、积极的思想去讨论。这样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学生同龄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更利于学生对于思想教育管理的接受,对思想辅导员而言,学生新时代的想法也是思想辅导员自身知识的补充。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时,要有一定的原则性。像是具体化的原则,思想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时,空泛的知识内容和架构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走神,思想辅导员可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和具体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有现实、实际的教育作用,学生对于实际化、具体化的问题还是较为感兴趣的。另一个就是大众化的原则,思想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管理,一定要采用大家都很喜欢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选择高素质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就要保证自身坚定的政治工作立场。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标准,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保证了,才能确保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4、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
教师队伍是学校最为基础,且最有力量的资源,是教育管理最为直接的工作者。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高校提高学生素质,就要加快完善教师考核制度的步伐。考核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还可以发现教师中优秀的人才,储备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资源。教师的高素质,对学生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真正有所知,有所学;教师认真、诚恳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们才会真心接纳教师的教导和批评,利于教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总结
作为专门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特定场所,高校的优化发展,才能保证输出的人才的高素质、高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现代高校发现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有利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自身发展的正确性、有效性,为我国教育强国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黄朝晖工作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 上一篇:教育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启示3篇
- 下一篇:小学器械体育伤害问题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