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德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2-12-26 09:02:14

导语:情境德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情境德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一、以情动人的核心理念

情境德育顾名思义是情感环境德育。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创设良好情感环境,以境育情、以情动人是情境德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情境德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情境德育的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身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情境德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人的心理机制调节下完成的。因而,情境德育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情感的育人作用和功能问题。一般认为,情境德育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涉及知、情、意、信、行五个心理因素,其中“知”是前提,“情”是中介,“意”是条件,“信”是动力,“行”是结果。而情境德育的中介作用贯穿于情境德育心理活动全过程,因而,情感品质培育的中介性理论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情境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知、情、意、信、行的顺序运行的,而且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知、情、意、信、行诸心理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任何一种心理因素作为情境德育的开端,都能同步取得育人效应,更何况,情境德育以情为育人开端,更是符合本意的实质所在。在情境德育过程中,学生生理、心理因素发展变化制约着自身思想品德发展,而环境因素则规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性质和力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因此,情感德育育人效果不仅受到学生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学生校内外环境的决定影响。教师在设计情境时,既要思考校内环境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正能量作用,这也是创设情境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曾经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改变是一致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可见,在环境面前,人不仅是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在创设新的情境中改变客观世界,起到引导学生改变自身思想品德的作用。因此,在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环境、学生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其中,只有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多渠道融合的价值实现路径

情境德育的价值实现路径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在情境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触境生情,获得情感体验的真实感受,自我反思,改变情感状态,培育积极情绪,生成情感品质,形成理性判断,建立良好的价值认识。这里,多渠道的整合情境资源,使学生融入其境,激发内心情感,才能是出于道德自律的行为。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融合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案例式、全景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增强课堂吸引力。在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中,教师的语言功力是影响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首先,营造和创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情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和认同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富有实践特色、富有旺盛人气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育和践行健全人格和文明行为。其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来。利用能够体现一定价值冲突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大学生自我甄别,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辩论的方式,从而使大学生将德育理念的价值有效内化。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与课堂总结,使讨论中暴露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和引导。再次,高校专业课与基础课等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贯穿学科德育,合理和理性运用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适时创造情境,体现情境德育的育人功能。最后,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载体———党课、团课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创设活跃课堂情境、发挥先进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契机。

(二)校园文化情境的融合高校校园文化情境是指高校具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教育设施的人文意蕴、文化传播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主要包括景观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节日文化、仪式文化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日常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校内电视台、宣传橱窗、板报等校园文化载体积极宣传高校德育理念,使其引领功能能够更充分地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文明行为养成中得到发挥。

(三)社会实践活动情境的融合把情境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情境中进行情感和理性投入,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社会参与中的成熟度和独立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大学生学雷锋的实践情境活动,通过学习与榜样的引导示范,使关注、关心、关爱他人成为道德共识,乐于助人成为生活习惯,推动社会风气蒸蒸日上。“三下乡”和扶贫支教等实践活动情境,让大学生在其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既丰富了情感和生活体验,也增长了公益心、同情心、关爱之心。

(四)网络虚拟情境的融合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深受大学生欢迎,特别是虚拟班级、虚拟支部、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校园新兴事物不断涌现,成为大学生接收情感德育的重要渠道。建设网络虚拟情境的思想教育通道,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可以淡化传播者的身份,减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借助网络虚拟情境,建立微博、QQ群、网络易班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了解其思想动态。教师可以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培育学生的情感品质和健全人格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就业创业情境的融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民生工程,在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情境德育,对提高就业创业教育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在就业创业情境的融合中,首先要加强就业创业的目的及价值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生存理念,充分认识到就业创业是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奉献精神、拼搏精神的高度结合,使大学生自觉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统一。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引导,要让他们直面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迎难而上、奋斗拼搏、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将就业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树立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理念。

(六)大学生自组织的情境融合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在社会转型时期,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创设情境对学生的社会服务热情进行积极引导和有效组织,对培育学生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一是在社会服务活动内容的情境创设上,要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优势,开发现代科技产品,传播科技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深度融合。二是加强大学生自组织规范管理,建立规章制度,以制度文化情境培养大学生组织性、纪律性。三是发挥大学生自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传播的德育功能,创设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选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特别是网络社团的育人作用,由学生自行设计情境,丰富感受、体验,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情境德育是德育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所设计的情境来源于社会生活,其真实的生动性和发生深思性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人格培养成效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内容丰富,高校情境德育活动也必定展现出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景象。

作者:滕云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