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路径研讨
时间:2022-10-08 02:32:32
导语:学校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路径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注重人文关怀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新形势下,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上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的要求。家庭是学生生活与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情感是大学生情感的重要源泉,从学生家庭实际着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真情实感关注学生家庭生活点滴,真正将人文关怀给予学生,使教育活动能够切实发挥感染和激励的作用,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
“‘大学生成长规律’是指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和反映大学生成长问题本质及必然联系的存在,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包括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空间,与大学生成长的诸多要素存在本质联系,与大学生思想、学习、交往、网络行为等多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
3、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要求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即通过教育和其它途径,使大学生掌握政治规范,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能力,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在价值取向、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理论学习、民主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相关,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必要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融合。
4、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成员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进行重新调整的基础上,出现了社会阶层全面分化的趋势,阶层分化成为社会发展形势的新特点。“整体意义上的阶层结构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同时产生一些新的阶层或群体,每一阶层或群体都拥有比较清晰的特定利益、地位和价值取向。”在如此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学生家庭所属阶层的不同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因素,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的方法是进行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理论体系,也是实践体系,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问题,归根结底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途径
1、构建学校与家庭间的常态化沟通模式
从现实上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在社会成员的普遍观念上,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家长和教师没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过多的干涉。但从目前的大学生情况来看,在学业、生活、就业择业等各方面仍无法脱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笔者与学生家长联系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家长对高校辅导员的来访(来电)存在出乎意料的新鲜感。这说明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构建学校与家庭间的常态化沟通模式。这一模式要包括日常工作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电话、短信、邮件等借助网络平台方式的沟通,也要包括家长接待日、家访等直接面谈式的沟通。
2、构建学校与家庭间的协同互动机制
学校与家庭间的协同互动机制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学校与家庭必须共同保证教育信息的共享性与及时性,否则教育活动则有可能南辕北辙;二是教育措施的相互配合,为保证形成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合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有相互呼应的教育措施,不能各自为战;三是教育资源的相互知情,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大体一致的教育资源,但各个家庭则不尽相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要求二者对教育资源要相互知情,如此才能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多样化措施任何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都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措施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同样离不开多样化的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用家访、电话、短信、信件等传统方式与家长联系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措施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家长大部分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搭建与家长进行信息沟通、情况交流、互通有无的网络平台。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措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真正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落到实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必要的实践举措,既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形势,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载体等诸多方面,最终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
本文作者:曹杰于守武李贺体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一篇:浅议初中政治课堂的打造
- 下一篇:浅谈城邦政治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