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导师制设计探究

时间:2022-07-08 02:32:15

导语:高校导师制设计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导师制设计探究

高职生导师制的职责

正如北大为区分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导师而澄清“此导师非彼导师”,笔者认为,高职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甚或本科生导师制也存在差别,笔者认为,高职生导师应更侧重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职业计划;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中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加以及时有效的关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适时地给予就业甚或创业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职生导师制的制度思考

应该来说,导师制自引入我国以来,很多高校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导师制予以论证,笔者愿从高职生导师制所要解决的导师来源、受众范围、选择方式、专业培训、量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试图从制度上解决导师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力求对一些相对不成熟之处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可由有意愿承担导师工作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辅导员自愿申报,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工作,真正能够有能力处理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笔者认为,被指导的学生同样要有愿意接受导师指导的意愿。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在选择导师的前期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导师制的积极意义,了解每位导师各方面的专长,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很注重学业,因此优秀的任课教师将是他们的首选;有的学生社交能力欠缺,与人沟通有所障碍,也许他们更愿意选择在生活上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帮助的辅导员老师;还有的学生对于第二专业很感兴趣,或许他们会跨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当然,笔者认为,导师制的实行应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应予灌输,除了师生见面会之外,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师生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以便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能够心有所属。师生见面会,笔者建议最好是放在入学八到十周前后,因为这时候,学生对于导师制这一制度已经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于相关的导师也应有所熟悉。经过师生见面会后,进入双向选择阶段。首先,由学生对导师进行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能够给自己更多帮助的导师,一个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位甚至三位导师,名单汇总后,由导师进行选择,一般一名导师带5-6名学生。对于有的导师,可能只有1-2名学生选择由该导师指导,则该导师可只带选择自己的学生;如果很多学生同时选择了一名导师,而该导师选择了5-6名学生后,其他的学生可以考虑他们的第二志愿,再次进行组合;如果出现二个导师甚至三个导师都未选择该名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调剂到相对来说名额未满且针对该生能够提供有效帮助的学生的导师名下,建议给1-2周的时间让师生相互适应,最后由学生给出意见,同意的可继续指导,有异议的可以终止。建议:除了相对固定的导师外,还可以以每周开设固定咨询为补充。另外,高职生在校时间短,不宜频繁更换导师,个人意见是,以一贯制为原则,以每学年更换导师为例外,每学期更换导师原则上由学生提出,须经导师同意。这里所论专业培训,意指对教师就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心理活动、生活中的困惑、就业政策、职业指导,甚至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导师应定期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电,在培训中提高理论积淀,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每个导师成长的必经过程。每个导师在参加培训后,以考出相应的证书为佳,鼓励将自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记录为案例,将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并检验收到的效果。

导师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导师一方面是师,另一方面亦是友,笔者认为,先友而后师,这样才能更好地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学生不能认同导师,则无法真心与之畅所欲言,导师则无法发现问题,更无从解决问题,则导师制沦为一纸空谈,无实效可言。对于一些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可以进行单独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以及某些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遇到难题,需要集体智慧时,可以申请进行集体指导。育人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或立竿见影的,可能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发生改变。如何检验导师制取得的实效,确实是面临的又一个难题。目前较为推崇的是量化管理,而育人非同于其他,效果究竟如何难以确切表述。然而,仍有一些可以被列为考评绩效的参考依据。如设计表格,将被指导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指导次数、获得帮助程度、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反馈,可以对考察方面进行量化,由受指导的学生逐一打分测评,建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并对每一个选项给出相应的分数(采用百分制),最后计算出总分。同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应进行评估,考评导师制的实效。如对学生读书笔记、课堂记录、作业情况、课堂出勤、考试成绩、参加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全面考评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导师对每一次的指导需要提供总结。其中要对时间、地点、参与人、涉及的问题、如何进行解决、采取的措施、后续跟踪、成效等都需要一一列明,对于其中要点给出相应的分值,由导师领导小组进行打分评估。导师的平时指导计入工作量;导师最终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项目之一,纳入教师评优及收入分配体系。以上对于导师制的制度建议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期待导师制能够在高等教育中绽放出闪烁光华。

本文作者:申洪波工作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