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教育的多维度与改进
时间:2022-01-26 05:23:18
导语:职业生涯教育的多维度与改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陈慧珍苗素莲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职业生涯教育的学校角色分析学校是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高职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产出的准公共产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但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全程性。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12月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通知中指出:“把此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事实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把此类课程安排在毕业最后一年,而且没有达到教育部建议的“38学时”。这就造成了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人为地隔断了连续性,高职生在进行个人生涯规划时过于仓促,缺乏长远和全面的思考,造成了就业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都不满意。其次,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衔接性。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两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对口专业毕业生。这两类学生无论在智力与非智力素质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明显,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准备继续升学。在这种前提下,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切身条件出发,引领学生顺利地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岗位。但是反观我国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大多流于“一刀切”形式,缺乏个性化教育,学生难以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上成为具备技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弹性人才”。相对于高职生就业率高企的情况,高职生就业质量显得非常尴尬。另外,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只重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衔接,忽视了高职毕业生的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再次,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同步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上[2]。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育部建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需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二是职业发展规划;三是提高就业能力;四是求职过程指导;五是职业适应与发展;六是创业教育。以上内容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接受的大多是关于如何写简历、面试如何着装等老一套的内容,甚至有时候理论联系不上实际。2.职业生涯教育师资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师资人数不足。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的专职队伍人数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无法达到这一比例。其次,师资来源单一。据调查分析,目前实施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辅导员或德育处教师,极少出现跟学生专业相关的成功企业家或能工巧匠的身影。再次,师资经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大部分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硕士生甚至本科生,受制于招聘岗位对年龄的限制,他们大多数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高职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3]。另外,由于辅导员兼顾学生其他的繁杂事务,加上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训练,为高职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上,偏重于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指导。3.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手段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授课时大多采取讲解方式,手段单一落后,较少采取实地参观交流、互动提问、亲身参与以及案例分析等切合学生需要的方式。另外,心理测量、职业能力评估等手段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尚处于认识阶段,缺乏实践。
职业生涯教育的企业角色分析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发展,提高职业人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今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对职业生涯教育涉及还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高职生招聘的不公平待遇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重学历而轻能力,主观地认为重点大学本科生的能力一定会比高职生素质高、能力强,在招聘时有意识地倾向于本科生。另外,企业的内部人员,尤其是技术师傅不想、不敢或不屑于在提高高职生通用技术和个人素质上浪费自己的时间。而高职生面对技术师傅的这种只着重技术,忽视工作中个人情感因素的“师徒”关系,容易在实习时造成挫折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用人单位容易带有“有色眼镜”看待高职生,在“捧煞”本科生的同时,“压煞”高职生,只会让这些情况越来越不利于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2.对职业岗位要求定位不明确企业大多数以学历、专业、英语与计算机水平等模糊的要求进行招聘,对就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潜能的要求不明确,也很少提及招聘岗位以后的发展前景。这种对职业岗位要求的模糊定位,使高职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进入企业实习时难以找到职业岗位与自己的契合点,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职业生涯教育的政府角色分析政府在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本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因其职责缺失,对高职生生涯造成很多不良影响[4],主要表现在:1.未能为高职生的就业扫除不公平的障碍高职生因为只有大专文凭,没有相对应的学位,致使高职生在就业以及未来的个人生涯中备受歧视,特别是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时因学位限制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这种人为的设定障碍,让高职生在入学初就容易产生自卑心态,其生涯规划也因此而在就业领域、就业岗位等方面因自信心不足而画地为牢,限制自己的就业前景。2.未能为校企、家校职业生涯教育合作牵头高职生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为主,怎样融合雇主本位职业生涯教育,以及对高职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家庭本位职业生涯教育,都需要政府协调,建立联动合作机制。目前政府对校企、家校的合作态度是鼓励为主,这种指望多方自觉、缺乏目标导向的态度只会让职业生涯教育合作盲目发展且效率低下。3.未能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指导性帮助,特别是毕业以后的帮助职业生涯教育应该为全方位的,例如涉及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社会保障、与用人单位甚至个人生活遇到的法律求助等,这些知识与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需要保险、银行、公共事业、工商业、劳动部门、慈善机构等协助,为学生主动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意见。4.未能为职业生涯教育资金的专项拨款落实经费保障目前,高职生就业经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人头费——按学生人数人均每年20-30元标准发放;就业率达标经费——各学校大多由学生工作处参照学校和省内同类高校的就业率总体情况,以及各专业就业率的历史状况,确定上一年度各系各专业的就业率达标标准,并向达标的系,核拨就业率达标经费;专项就业活动补贴——高职院校各系在举办系级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活动后,可以向学生工作处申请增加补贴就业经费。学生处根据各系已经举办的专项就业活动情况,对各系申请进行审核、确认后,划拨相应补贴。但由于经费缺乏,最后一项经费一般都以自筹的形式解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经费非常少,而且受限于诸多条件,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主要是用于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真正让学生受惠,落到实处的例子却少之13又少。职业生涯教育的家庭角色分析1.父母对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态度偏差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从某种程度上轻视劳动、轻视职业教育。在高职生职业规划时没有从子女的兴趣、特长出发,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在工作安排上替子女做决定。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子女职业生涯教育不闻不问,认为这完全是学校的责任,缺乏主动交流沟通的意愿。2.父母对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未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高职生在学期间,属于中学后与就业前的衔接阶段,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乃至人生发展意义重大。调查发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情况非常关心,但大多数是关心学业成绩排名,对子女所就读的专业情况、工作意向的行业发展等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父母的职业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对父母职业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则会影响到对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态度。这种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父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对专业、职业的态度[5]。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合作机制体系第一,建立家庭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合作机制。学校联系具有丰富一线技能经验的家长,传授工作经验;另外,家长对于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疑难,可以联系学校共同解决。第二,建立政府与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合作机制。政府首先应办理生涯发展教育咨询辅导访视工作;然后了解各校生涯发展教育推动状况及其成效,并搜集各校在实施生涯发展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为各校提供必要的协助;最后要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切实让学生受惠。最后,建立企业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合作机制。一是帮助学生在入职初期评估其职业潜能、职业倾向与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二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例如经济价值目标、能力目标、人生价值目标等;三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企业有效地传达企业文化的各种信息,帮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培养其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也应积极与企业沟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企业文化差异探讨。最后,支持学生职业探索。企业应支持学生岗位转换的横向流动,让学生了解公司运作的整体流程,这种职务丰富化措施能增加学生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开拓了工作的多样性,避免工作的单调乏味,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会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学校也应探讨这种岗位转换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雇佣技能”,从岗位适应性着手让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多交流。建构全方位的师资评价机制优化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结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第一,要增强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知识储备。特别是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职业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理解及运用。第二,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如把握职场动态信息和政策法规的能力、管理教学过程和实施服务的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沟通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分析与洞察能力等。最后,锻造职业生涯教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应保持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以良好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感染和影响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师还应保持跟学校各专业教师、企业、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做好信息的收集与汇总工作。融入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人文要素美国著名实用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必须要让学生“从做中学”[6]。改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首先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结合科学方法,做出职业决策的能力。另外,教学的内容可以多联系其他相近专业的职业群,分析各种职业的异同,扩大学生的职业机会;最后,应把职业生涯教育贯彻到各学科、全时段。例如化学教师可以宣传岗位安全教育,食品工程教师可以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渗入人文要素,以“隐性”的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吸取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经验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质量,还需吸取发达国家的国际经验。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以法律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使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顺利进行,并取得切实的成效。在解决职业生涯教育资金的问题上,美国吸取由联邦政府专门提供的“种子资金”、“过渡资金”以及除联邦政府门拨款之外的“后联邦资金”三种形式的资金来源[7]。另外,学校内部应进行主动性改革,为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各国都非常注重教育内外部的相互协调,注意发挥各方的合力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这些经验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上一篇:论艺术教育的涵义和创新
- 下一篇:教育质量论文:高校师德教育促质量发展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