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考

时间:2022-07-13 11:02:12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深化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也是高校的核心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快速发展,让思政课走出课堂,理论与实践、线下与线上、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名师、虚拟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思政课的新生机,也正是思政课建设中倡导实践教学的目的所在。实践教学的探索在互联网挑战下,教学的方法发生极大改变,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互联网+教学”是未来上好思政课的主要方向,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领域。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从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高校实践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三方面对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路径解决问题:提高意识,加强保障;整合资源,全员参与;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切实实现“互联网+教育”。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互联网+”;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深化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也是高校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牢固的“四个意识”及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尤其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思政课走出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网络、名师、虚拟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思政课的新生机,这是实践教学的魅力所在,更是思政课教学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相继在中央多个重要文件中多次重点提出,并大力倡导。因此,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是有其必要性和政策根据的。(一)思政课建设中大力提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及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进行理论、政策、方针宣传的主阵地,尤其是一直以来党都把意识形态工作当做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效果直接影响意识形态工作,做好思政课的改革,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关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力开展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加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洞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可见,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二)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实践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等部门重点提出和要求的,并在多年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思政课不再是束之高阁、脱离人间烟火的理论,贴近学生、走进社会,是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及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密不可分。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2]。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等问题[3]。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各高校也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思政课的改革和探索。由于各高校的层次、水平及硬件环境的不同,改革的方式方法、程度也大相径庭,有一点成为各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共性——开展实践教学。多年以来,各高校一直致力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及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很多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多成绩,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探索、调整和加强。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与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密切相关。

二、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及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课改的主要目标,是将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紧密联系一起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能否开展好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一)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自从2008年教育部规定在本科思政课学分中划出2学分、专科划出1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来,全国高校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的探讨和试验,取得较大成绩。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探索主要分为课上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通过校内实践,演讲竞赛、辩论赛、PPT制作、编排话剧、制作微课、拍摄微电影及虚拟现实体验等形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参与率,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由枯燥变为有趣,由单调变为形式多样。通过校外实践课,社会实践调查、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老区、参观现代企业、法院旁听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渠道,提高了学习热情。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二)高校实践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以来,高校思政课活跃起来,成绩显著,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第一,制度不健全,难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健全的制度是不行的,高校应制定指导性的意见及能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相关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系部制定完善详细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第二,资金保障问题。实践教学开展的丰富多彩必须有资金的保障,各高校的层次、重视程度、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各不同,资金配比也大相径庭,甚至很难落实,直接影响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第三,师资力量没有更好的整合。目前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主要依赖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也只是思政教师在单打独斗,师资力量单薄,不能达到预想效果。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全员参与,不能全覆盖。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即“三全育人”。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及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三)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思政课改革的主要目标。思政课是理论课,随着时代进步,思政课教学受到极大挑战。学生对互联网的熟悉和热衷远超于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大大拓展了知识面,增大了知识储备量,这对思政教师也是严峻的挑战。如何让理论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学生的头抬起来,眼睛亮起来,成为思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变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钥匙,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将课上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增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为切实培养大学生的立德树人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三、新时代开展实践教学的路径分析

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学习速度,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获得知识的方式手段增多了,知识的储备量增大了,真正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及思政教师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无论是高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都急需更新,加强实践教学成为重要环节。要切实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需要全校领导、师生及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实现。(一)提高意识,加强保障。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开好思政课的长远意义,分析了课程改革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4],各高校在新学期开始,院长、书记都要上思政第一课,可见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也为思政课在全校立威,思政课是与其他专业课完全不同的重要课程。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国情、校情、学情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巨大挑战。首先,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相关负责人要提高意识,加强对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其次,制定制度、完善各种保障机制,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学院特点、本地特色,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现代企业、法院、看守所、敬老院等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教学基地,并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内容,要想开展好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提供政策、资金、人员等各方面保障,才能顺利进行。(二)整合资源,全员参与。思政课是一门大课,单单依赖思政教师是很难开展的,只有将全体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学院的相关部门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即“大思政”。近几年,上海提出了“课程思政”,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结合起来,同向同行,做到全员、全程、全课程进行思政课教学,为全国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且有价值的“上海经验”。“课程思政”也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启发。实践教学靠思政教师的单打独斗,最后只能变成形式,走过场,成为思政课的点缀,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水平。将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课相结合,思政理论与专业内容相结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才是拓宽实践教学途径的良方,也是解决实践教学形式化、碎片化、缺乏针对性和不能全员参与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密切结合的有效方法,需要资源整合,不仅是师资力量的整合,更是专业、教学设施及保障制度等的整合;全员参与,也不单是全校教师、各部门的参与,更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才是开展好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关键。(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能真正信服其理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其重要性。教育部及各省、各高校大力开展了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培、省培、全员课程培训及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也不断展开,快速提高了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今后工作中,不但要继续加强思政教师的各种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思政教师是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者,是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主要实践者。(四)与时俱进,切实实现“互联网+教育”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从此互联网+科技、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等开始大力开展起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又增加了新的路径,也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1.加强教师的网络学习,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各高校上好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是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新时代新要求,教师单凭教材和PPT上课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网络技术的掌握是教好课的关键,现代的教学方法靠网络技术的支撑对思政教师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加强网络学习,对网上各平台海量资源进行使用,录课、剪辑、微课、慕课等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本领,不断学习网络技术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2.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伴随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外实践不仅包括走出去,还有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活动,即网上实践。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海量资源,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对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近年来,各高校、公司开发了大量的线上学习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荟学习等,平台上汇集了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的优质课程。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进行自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这种网络实践正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是教学与时俱进的验证。3.利用网络平台授课,减少实践教学成本,增加了实践教学的途径。网络实践对教师的教学既是挑战也是一种福利。教学方式彻底改变,由原来固定不变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由直接面对面转变成虚拟空间的面对面。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网络平台上进行授课,平台上随时发送教学内容、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上的海量资源,通过录课、直播等方式进行教学,让网络技术走进大学课堂,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课建设及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各高校的层次、重视程度、学生情况不同,导致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尤其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速度。“互联网+教育”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将实践教学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是思政教育教学正确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正确之路。顺应时展、与时俱进,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目标,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3]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

[4]张晓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完善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67-169.

作者:李春红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