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性化教学探讨

时间:2022-05-24 09:59:17

导语:教师个性化教学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师个性化教学探讨

摘要:个性化学习是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个性化教学。微格教学的出现,以它的强大实践性、及时反馈性、矫正性和可控性等特点,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依据。本文从微格教学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实施微格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利用微格教学及时反馈和可控性的特点,结合多媒体,让微格教学和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

一、采用微格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采用微格教学的必要性。当前,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据统计,相当一部分教师还采用传统的媒体进行教学,而且,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大多数教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帮带形式。这种方式耗费时间长,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而微格教学可以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微格教学过程以理论指导、观摩示范、教师备课、角色扮演、反馈评议、修改教案为主线,可以让教师自己以第三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得到及时客观的反馈,从而更有效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到个性化教学。(二)采用微格教学的可行性。微格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灵活性、机动性,适合小班教学,小组教学,从而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依据,能把教学实践和教学问题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反馈实时监控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更快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把教师个人的核心素养外化到教学过程当中。微格教学还可以让评价伴随教学整个过程,并及时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给予反馈,从而使评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微格教学及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含义

“微格”,顾名思义,在很小的格子里,以微小的空间为其特征,正契合了教学中可控性要求的需要。微格教学曾被国外学者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和“小型教学”。但它们之间不完全相同。美国教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的,可控的教学环境,是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群掌握的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麦克里斯和恩文说它是“缩减了的教学实践,它在班级大小、课程长度和教学复杂程度上被缩减了”。综上所述,微格教学,是在人为划定的空间内,把问题集中起来解决和反馈的教学组织形式。正是因为其具有及时反馈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多媒体教学设计引入多媒体技术,其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传统教学设计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师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制作工具并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作,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等。

三、运用微格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

多媒体在课堂与课件中的运用是很多教师能够掌握的技能,但如何使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就要考虑如何设计自己的课件,而不是将书上的文字复印到幻灯片上。教师能及时地看到自己的媒体教学效果,获得及时反馈信息产生镜像效应,提高了授课效率。利用摄像机、磁盘等介质的存储功能,经过一定阶段后再次试听讲课视频,可以实现延时反馈,通过反思实现了对教学课件的修改,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实验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有十分明显的效果,而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有着不同的效果。利用微格教学,小班教学,细化教学过程,分解教学步骤。教师还可以利用慕课和微课的针对性,知识点的单纯性,为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提供更大的空间。微课灵活的变通形式,有利于教师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对微格教学的步骤进行变更和简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新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基本教学技能有待加强,通过实施微格教学,进行评价,能够得到及时矫正,这样多次反复强化,能够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中年教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已基本成熟,对这部分教师重点放在教学媒体设计和教学研究方面。对老教师来说,重点放在学科教学技能方面。微格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中要预测可能突发的课堂事件,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在网络学习环境下,交互学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并不是所有的交互都会导致知识的增长。利用好微格教学,让学者在更容易接受的情况下呈现学习的交互活动,微格教学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以上各种途径,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练习技能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微格教学有理论,有实践,形象具体,课程操作性强,对加强教师的教学媒体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促进个性化教学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颜少扬.微格教学简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黄仲佶.微格教学中电教技能的引入[J].河西学院学报,2006(6).

作者:李 波 张晓光 单位: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