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兼修与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08 11:35:28

导语:德法兼修与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法兼修与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法科学生作为法院人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法律适用工作的主力军。培养一支德法兼修的法科学生队伍,对完善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下,面对“德法兼修”培养模式创新进路的需要,各大高校仍然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德法兼修”教育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化单一,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尚需壮大,教育实效欠佳等问题。故而,明确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学专业人才是法学教育的首要工作,紧扣法学学科特点,拓展育人方式,明晰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在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地位,提升法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水平,就成为不断完善“德法兼修”培养模式下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条可选之路。

[关键词]法科学生;人才梯队建设;德法兼修;问题应对;行动逻辑

一、培养一支“德法兼修”的法科学生队伍,对完善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职业者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一支德法兼修的法科学生队伍,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既拥有精深的专业水平,又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对于包括法院在内的各个实务部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法学院校与包括法院在内的实务部门通力合作,于法科学生求学阶段,在提高其知识水平、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大力度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从长远来看,这是为法院系统储备人才,完善法院人才梯队建设的必选动作。法科生在校期间要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学习过程中,把法学院校建设成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首要阵地,让法科学生真正能以“德法兼修”的面貌进入到社会当中,不仅仅为未来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更为法治国家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前往各大高校,面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选取师生进行个别访谈、在法学院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在近些年,法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了法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初见成效,教育主管部门也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思政教师职业发展、思政教育研究、思政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出了一系列的利好措施。但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也毋庸回避,故而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对于将法院人才储备工作前移至高校培养阶段,完善法院人才梯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法兼修”培养模式下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法科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

囿于法科学生扩招的大势所趋,部分高校对法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力度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政治素质培养”的情形时有发生。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法院系统储备人力资源,就是要在学校的培养阶段实现学生的“德法兼修”。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对法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程度、实施难度有一个清晰且正确的认识。如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的融合,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德法兼修”教育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化单一

目前高校进行“德法兼修”教育的手段还停留于以往的传统做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即老师授课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教育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并没有通过躬身实践,从法科学生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思想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授课内容缺少生动性、针对性,学生不愿听也不想听,总觉得思想政治教育离现实太远,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效果。在大多数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采取由全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临时课堂的模式进行,授课老师只是介绍一些普遍性的内容,不能有效地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也难尽如人意。虽然有些时候会组织学生观看两会开幕式、解读先进人物精神报告会等活动,但就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够多样,且大多活动只是针对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薄弱,教育实效欠佳

一方面,大多数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班主任或学生辅导员承担,缺乏专业性,其工作能力、水平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一支专家型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迫在眉睫。应当看到,法院人才队伍的储备,需要毕业生在学期间,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既包括拥有较高的政治站位,也包括拥有精深的专业水平,还包括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正是因为这种较为“高大上”的目标定位,使其往往被部分学生认为遥不可及,有很强的距离感。加之法科学生在学期间能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通过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司法实践,获取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其学生身份的认同感,增强其法律人的身份感。此种现状虽有利于其在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但与此同时,这样也使得通识性的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新“德法兼修”培养模式下法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逻辑

(一)明确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学毕业生是法学院校的首要工作

完善法院人才队伍的梯次化建设,需要拥有德法兼修的优质人才储备,让法科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养成良好的法治素养、人文情操,对未来法律职业共同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各法学院校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充分领会国家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明确自身义不容辞的使命要求,将法律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储备人才的高度,把法科学生思政教育当作日常教学的首要工作来抓。

(二)紧扣法学学科特点,拓展“德法兼修”的培养方式

法学学科体系庞大,分类较细,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解释,要求学生知行合一。法学知识本身又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体现出与一般人文学科所不同的特质。故而,在进行法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如何根据法学的这种特点开展教学,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需要的高端法治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法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法科学生的思政教育绝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的层面上,而应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学习法律条文、理解法学原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德法兼修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上,班主任可与学生辅导员密切配合,创新多种育人形式,从而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例如,可以考虑与当地法院达成框架协议,选派优秀的法科学生前往法院展览馆担当义务讲解员,使得学生在深入了解司法实践历史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现场处置能力,增强学生作为法律人的使命感、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法治工作者的决心。另外,还可精心选择情与法交融、道德与法律交融的案件,作为课堂重点讨论的案件,组织学生以案件为原点,撰写法律文书,召开案件分析讨论会,在实现知行统一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德与法并不是平行的两个维度,从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为了让法科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中,可尝试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拘泥于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作为授课者,用自己的语言讲好思政故事。具体而言,在思政课堂上,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发言人及组员,全体小组成员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自拟与思政课堂、中国法治相关的题目。在结课之前,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的发言人代表全组成员进行展示,将自己小组成员所研究的相关内容传递给班内同学,以此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切身参与其中。

(三)明晰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在思政教育中

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加强法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持续终生,他们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思想政治、专业素养等多方面引领学生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法治人才,对于法科学生的未来至关重要。有必要进一步明晰,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是法科学生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第一责任人,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可尝试建立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定期座谈制度,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在见面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可及时清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及科研情况。这种规定不仅能使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各项情况了然于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为引领学生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工作者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此外,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大思政教育的比例,将思政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文件,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职责范围、工作方式、考核结果运用予以明确化、纸面化、规范化,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在探索“德法兼修”培养模式下教育方式崭新进路的过程中,基于法学学科特点及法科学生的成才轨迹,为法学院系配备不同于其他学院且结构合理,更为专业的思政工作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再好的制度构想最终都要由具体的人来执行。这一思政队伍的配备又可细分为两大类、三种人,即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及专职思政课程教师。法学院校班主任老师除了要有深厚的法律素养,严谨的治学能力,能够立足中国实际,具有前沿眼光外,还应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其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导学生研习法律。学生辅导员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学教育背景,只有这样,其才能了解到法科学生成才轨迹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才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实现其全面发展。至于思政课程教师,其在为学生授课时,应该更多地结合法科学生的实际,抛弃晦涩的专业语言,摒弃枯燥的理论术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使学生了解思政课程基础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法科学生真正能以“德法兼修”的面貌进入到社会当中。

参考文献:

[1]杜林.关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2]杜勇.浅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鲍琳辉,焦红兵,张文娟,等.基于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优化建设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221

作者:杜洪洲 单位:天津法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