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探讨
时间:2022-02-11 09:31:47
导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包括科学性、易学性和公开性三个指标。其中,科学性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考核方式的采用科学合理;易学性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设置契合大多数高校的需求且易于模仿;而公开性则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处于公开状态且便于学习者获取所需信息。
关键词: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
示范,意指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1],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示范性是其存在的基础,而示范性的有无也应作为考核其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前,对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判断,我国尚缺乏明确标准。在此情况下,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进行界定尤为必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发挥示范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细化为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三个指标,并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解读来实现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标准的构建。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科学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人如此,课亦然,被遴选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的课程必定是设置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这是因为本身缺乏科学性的课程难以发挥示范性作用,而且即便这些不具科学性的课程被确立为示范课程,其发挥的示范作用也是负面的、消极的,无助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正确建设和良性发展。基于此,应将科学性作为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首要标准。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的解读
科学性一般是指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具体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上面,科学性则主要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要符合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规律和实际,并能代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这又可以通过新颖性和合理性两个指标来表达。其中,新颖性是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必须具有不同于已有课程的内容或特点,能给效仿者带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并激发其效仿动力;合理性则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要符合双语教学规律、符合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切合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实际。需要指出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等多个要素,只要其中某个要素具备了新颖性和合理性,就可以认定该门课程具备科学性。
(二)科学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以科学性标准考量,我国现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集中于国际法领域,忽略了民法、刑法等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因而尚未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在教材设置上,采用行业更为权威的双语教材更加科学合理。最后,在师资配备上,将外语学院的教师作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来源的做法虽重视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英语元素,但忽视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所依托的法律知识,在科学性上稍显欠缺。与此相应,引进海外人才或者外国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做法有待商榷。相较而言,通过对法学专业教师开展外语培训或者派其赴国外访学的方式来培养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的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易学性
易学性是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于模仿的品性及其传播能力的描述,我国学者也将其称为可模仿性和辐射性[4]。借鉴我国学者观点,本文将易学性细化为可模仿性和实用性两个要素。其中,可模仿性是指行为或过程可以被效仿者重复或模拟的品性,该特征关乎示范性的实质可能。此外,实用性是指某事物在实践中具有实际价值并且可被效仿者理解、接受、使用的特性,这关乎示范性的潜在可能,因为即便某个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具有可模仿性,但如果其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获得模仿者的认可和接受,其示范作用也难以发挥。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学性的解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学性的评估可从可模仿性和实用性两个角度展开。对于可模仿性而言,如果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考核方式上的创新等具体建设要素上易于被效仿者复制和模仿,则其易学性就强;反之,如果有些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等方面标新立异而导致其师资配备的成本较高或者教学、考核方法的使用难度较大而最终使其难以模仿,则其易学性相对较差。对于实用性而言,如果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符合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实际,并且上述院校都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和能力,则其实用性就强;反之,如果示范课程不具有普遍性或者其他法学院校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和动力,则其实用性就差。
(二)易学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从实用性角度看,当前我国开设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法”“海商法”等国际法类课程,上述课程都是社会公认的双语教学课程,而且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都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对于可模仿性而言,由于笔者目前难以观察到相关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具体内容,因而对其可模仿性还无法作出明确判断。需要补充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可模仿性与其科学性具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课程设置的越科学合理,其可模仿性就越强。鉴于此,为了增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可模仿性,我们在增开“民法”“刑法”“环境法”“证据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可以与国外开展交流的法学双语课程之外,还要考虑普通院校双语教学的实际,避免在教材的选择以及师资的配备上给普通院校带来压力,从而提升其在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信心和动力。
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交往后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形成,而学习对象的公开则是观察、学习、模仿的前提[5]。由此可见,在具备了科学性和易学性之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作用的发挥还离不开公开性这一基本要素。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公开性的解读
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公开性指其内容和行为可以借助录像、网站、多媒体、教材或通过教学现场、交流会等可以被观察和感知到的形式供其他师生观察、学习和模仿。由此可见,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既可以通过学习者亲临现场或参加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录像、多媒体、教材等辅助工具来实现,但最为有效便捷的形式是借助网站进行推送。为此,在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时,应将其是否有配套并对外开放的教学平台作为核心的考察指标,而这又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要素:首先,课程的建设者是否通过校内教学平台或者利用超星、慕课等公共教学平台建立专门的示范课程资源并对外开放。其次,课程的建设者是否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课程简介、师资力量、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等相关教学资料公开。最后,课程的建设者是否在其线上教学平台上建立与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的渠道。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才能帮助效仿者以最小的成本体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过程,同时获取其所需的双语教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公开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截至目前,我国已立项建设了二十余门国家级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我国部分省市及相关高校也开展了相应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但以公开性指标考量,现有课程的公开性还远远不够,而这在其配套教学网站的建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已有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有的课程没有相应教学平台,有的课程虽有配套网站但不对外开放,还有的课程虽有配套教学网站但网站上没有实质内容,建有成熟网站并对外开放的课程凤毛麟角。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是因为课程建设者担心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因为课程建设者缺乏网站建设的配套经费,或是因为课程建设者出于知识产权的顾虑而不愿通过网站公开。这些问题不解决,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就难以保障,而其示范作用也难以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1.
[2]金鸿儒.大师修养课[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130.
[3]冯玉军,王柏荣.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标准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4]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
[5]刘艳,谭亚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朋辈引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学术探索,2020(7).
作者:王超锋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 上一篇: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与对策
- 下一篇:企业人才发展院人文校园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