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21 04:17:58
导语: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法学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现阶段,国家紧需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但目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完善的培养体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完善毕业实习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改革法学教学模式,完善法学教育体系,以期更好地促进高层次法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指出: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的同时,应该加紧培育复合型人才,进行创新教育,从而激发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活力。[1]在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对法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近年得以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法律人才,推动了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不断革新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开始慢慢呈现了出来。现阶段,国家紧需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但就现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以及不完善的培养体系很难为国家提供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因而,高校应该将法学教育模式改革提上日程,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之中,培养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法律人才自身的素质。改革教育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完善法学教育体系最急需并且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法学教育推行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法学学科的性质决定。法学专业培养的是一种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其不仅需要牢固掌握法学相关知识、知悉党的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有较强的能力胜任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行政、公检法机关以及仲裁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其进入法学领域的敲门砖,而拥有法学思维则决定其是否能够独立处理实践中的法律问题的必备素质。因此,对于法学教育者来说,传授基础法学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法学思维以及法律实务的训练。具体来讲,法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第一,系统牢固地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第二,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法学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第三,能够独立分析前沿法学知识;第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法学的学科性质决定,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法律社会需求决定。法律实务人员是推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科研人员是研究法律和制定法律的主力军,制订法律是由法学学者来完成,适用法律要依靠法律实务人员来完成,国家各类别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主要通过各级各部门的法律实务人员贯彻落实。而国家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中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都属于从事法律实务人员。社会需要具有法律实务经验和能力的人通过提供法律服务,解决法律纠纷和法律问题,维持国家正常秩序。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高等院校法学院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为国家培养杰出的法律实务人才。(三)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人才为立邦之本,法律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早在2011年11月23日,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就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计划,总体目标是在10年左右的努力下培养出一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而在2018年国家又了最新的培养计划指导意见,两次计划指出:面对不断追求高效和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需求,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导向,明确和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并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关键,以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的质量为重心,不断深化高等法学教育的体制改革,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2]依据该培养计划目标,各个高校应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法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法学实践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努力突出高校教育普法、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卓越的法律职业人才。(四)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接轨的必然性。全球化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以此推动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互相认同和政策彼此协调的区域性合作,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架构,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3]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有序开展。2018年4月10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表示:会继续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速度,因此中国也将更大幅度地放宽金融领域的准入标准。[4]依据的讲话精神,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各项措施已逐步落实。2019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同时放开基金、保险、证券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资可以100%持股中资金融机构。随着外资“走进来”的步伐加快,中资也分别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有选择地到国外投资和创业。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国际法律领域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能够和国外律师对话和博弈的法律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借鉴国外法学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强化和重视实践性教学是国内各类法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
应采用什么模式能够增强法学本科生的实操能力,法律咨询、见习形式、模拟法庭、专题辩论、社会调查和实习等模式,是教育部于1998年规定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2007年教育部再次强调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发挥好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5]之后,高校陆续开设实践类教学课程。由于各校对实务课规定的学时不同,有的学时过短,难以发挥实践性教学目标。因此,中央政法委联合教育部在2011年下文,将实务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6]其中强调要继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规定累计学分不能低于总数的15%。将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辩论有机结合。在原有法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广泛性、时效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法律的诠释和推理能力、法律的论证能力。依据上述系列文件及政策要求,各高校尽管陆续开设了实践性课程,但由于受理念、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限,实践性课程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模拟法庭模式。设立模拟法庭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物理场景,让学生模拟审判人员参与到假设的法庭审理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涵摄及思辨能力。但,事实证明,该预期目标通过模拟法庭难以充分实现。首先,程序繁琐,弱化教学重点。由于是模拟,受模拟法庭设施设备所限,有关庭审所需的所有环节都需要人工去设计,除去审判人员及律师之外的其他诉讼参加人,比如当事人、证人等也需要学生去扮演,势必会分散扮演当事人或证人学生的学习重点。其次,耗时耗力,收效甚微。在模拟法庭上一次实践课,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场耗时耗力,又收效甚微的活动。如果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模拟表演,时间不允许。如果是让部分学生参与模拟表演,没有参加的学生的分数无从打起,就会影响期末考核成绩评定。因此,由于受场地、参加人数和授课时间的限制,组织一次模拟审判颇费周折,收效甚微,授课老师最多也只能选择一个专题组织一次法庭辩论,难以让所有学生体验不同类别的法庭审判活动,使设置法庭辩论课程的预期目标大打折扣。(二)非诉讼法律事务模式。非诉讼法律事务在国家法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设置非诉讼法律事务,是为了让学生提前认识到非诉讼法律事务的重要性,掌握处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基本技能。但大多数的老师在讲授该门课时,采用的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没有参与实训过程,课程结束后,对于非诉业务仍然是一窍不通,该门实践课的设置目标难以充分实现。为了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非诉法律事务的场景中,笔者在讲授该门课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创新,改变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提前做好兼顾到所有同学参与度的方案设计,寻找整理实训案件材料,通知学生提前进行分组,根据材料分配角色。模拟现场人工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及时点评。模拟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勾勒出一个完整的非诉讼法律事务知识体系,针对已完成的实训专题进行拾遗补缺式的重点讲解。该种通过人工完成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事先要手工制作律师见证业务所需的所有书面资料,要设计见证细节,要查阅检索相关法条和案件,根据分配角色准备台词,当事人扮演者和律师扮演者之间要反复演练。在几十名甚至百余名同学的模拟现场,每个小组每名学生轮流上场展示。如此一场实践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是精疲力尽。在此情况下,在实践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践课授课老师最多也只能选择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难以接受持续性的系统实践课训练。(三)法律文书写作模式。法律文书是诠释法律的有力工具,三大诉讼法通过各环节的法律文书来推进,三大诉讼也是累积各类法律文书的过程。法律文书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文书写作课是以培养、提高学生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为目标而设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基于法律文书课的特征,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教起来很困难,学生听着也会枯燥乏味。老师做不到告诉学生每一样法律文书怎么用词、怎么用语,只能采用实训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笔者在讲授该门课时,同样对授课方法进行了改变,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事先设计出周详的教学方案,具体措施是:首先,笔者寻找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又含有较多知识点的案例,布置查阅资料的范围和写作任务。其次,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估程序,包括了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写和评的过程中,琢磨和总结出写作规律和技巧。再次,上课时让学生通过PPT上台就其完成的法律文书进行全面介绍,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最后,笔者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学生在制作法律文书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点评和讲解该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点和应注意事项。如此下来,学生经历了查阅资料和写的过程,经历了自己讲的过程,经历了换个角度评价别人书写的法律文书的过程,最后又听了授课老师的重点讲解,经历了看、写、讲和评的全过程,考核结果说明效果明显好于灌输式教学效果。但是该过程由于全是人工完成,老师累于查找案例和批改作业、点评问题之上,对于细节问题难以兼顾指出。学生累于查找、检索资料和交换评价之上,重复性劳动过多。且由于课时所限,授课老师也难于组织学生对所有法律文书进行系统学习,只能选择几种常用的法律文书进行训练。该种教学方法下,实践性教学目标同样难以完全实现。(四)毕业实习模式。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目前,毕业实习中存在实习基地种类单一、实习时间较短和毕业实习惩罚机制不足的问题。实习基地高校法学院一般选择安排学生到各级公、检、法机关实习,而忽略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实习机会。毕业实习时间以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为例是7周时间,实习时间较短,而法律实务工作具有系统性、程序性和期限性的特征。实习即将结束,毕业生参与的法律实务还未完结,难以达到见习的目的。对于实习期间敷衍了事、表现较差,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学生缺乏惩罚机制。
三、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首先,完善和更新现有模拟法庭的设施设备。大多数高校在国家提出开设实践课程之初都开始设置模拟法庭,由于模拟法庭设置时间较长,现有设施设备已陈旧和老化,如电线线路老化、电脑和扩音器不能正常使用等等。为了实现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要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完善,以满足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教学的需求,并配备专人进行管理。模拟法庭有先进的设施设备,才能吸引到审理法院走进学校通过模拟法庭开庭,给高校学生们上一堂现实和生动的法制课。除此之外,还做到模拟法庭的环境整洁,应安排专人负责清理和打扫。其次,还应另设法律实践实验室。购买配备电脑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设施,购买安装各类适用于线上教学的软件,建立必要的数据库,方便学生和老师查阅资料和进行线上实践性教学时的互动,学院开设的所有实践性课程都可以通过实验室完成,很好地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二)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融合,通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来延伸实验教学的时间及空间,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丰富学生进行法律实务和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实务技能和实战能力的实训系统,就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该项目是教育部于2018年5月30日通过下发文件的形式,明确高校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工作。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再次强调各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学校要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广泛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12月5日教育部高教司又《关于加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持续服务和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8〕56号),指出各个高校要增加对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项目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于学生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地学习,不受制于上课时间以及上课地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通过分阶段、分角色模拟法律实务活动,培养学生们探寻案件事实和综合运用法律,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潜能以及创新意识。于老师而言,可以成为一线老师开展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得力助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将承担传统教学中重复性、无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例如系统提供学习资料、分析数据、评测监督等等。教师可以从程序性和重复性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学生们价值观引导、个性塑造、能力培养等方面。笔者的教学案例可说明,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合实践性教育,而“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范式,受场地、时间、参加人数等因素限制,仍然无法完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上述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基于实践性教学的现实需求,各高校法学院引进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是大势所趋。通过引进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相关实训系统,可以全面贯彻落实智能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三)完善毕业实习机制建设。毕业实习则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检阅其所学知识和技能、见识和参与法律实务全过程的机会和平台,是为国家培养有用法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各高校法学院都应重视毕业实习机制建设。如何完善?首先,丰富实习基地的类别。除了公、检、法和律师事务所之外,各级各类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也是学生们不错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推荐学生到相应部门实习和锻练。其次,适当延长毕业实习时间。法律事务的处理一般需要较长的过程。如刑事案件的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审案件应当自案件受理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宣判,经批准可以延长;二审案件自上诉之日起两个月内审结,经批准的则可以延长。[7]而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则更长,案件的完结周期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现在各高校规定的短短几周的实习时间,限制学生参与一个案件全过程处理,显然难以实现毕业实习的目的,学生难以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最后,完善实习制度建设。让实习生全过程处在监督之下,避免实习流于形式。建立逃避实习惩罚制度,如毕业延时制度。如果发现实习期间实习的学生不认真实习,敷衍了事时,或擅自离开实习单位的,可以让其延时毕业。
参考文献:
[1]姚存.新时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9:13.
[2]“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研讨会”纪要[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03):3-98.
[3]王术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11.
[4]陈浩.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3.
[5]王珂.高校法学类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179.
[6]王远伟.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司法适用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10.
[7]李建华.刑事速裁程序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11.
作者:桂爱勤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 上一篇:法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 下一篇: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