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优化研究

时间:2022-04-16 03:36:51

导语: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优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优化研究

【摘要】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之后,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的优化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满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需要,我国在面对法学教育僵化、人才培养资源参差不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性差等困境的情况下,需要革新选拔卓越法治人才的理念和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在法考改革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的困境,通过汲取法学教育经验,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建议培养卓越人才应提高高校的综合教育水平,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一步加深与法律实务单位的合作,以培育及优化新时代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努力。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法治人才;法考改革

人才是法治建设的基础,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等概念的提出与更新,我国对于卓越法治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经统计,我国设立法学院的高校已达到至少650所,法律在读本科生已超过30万人,法学教育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2018年10月,我国教育部及中央政法委共同发表,当今社会需要培养一批“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综合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同时,通过中央办公厅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职前培训制度以及统一管理制度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在新时代之下创新法学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找寻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我们需要以法考改革为线索,探索我国在新时代之下对于优化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新途径。

一、当今我国培养优化法治人才面临的困境

我国目前法治人才的培养优化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第一,在曾经更加接近“背诵法条式”模式的司法考试的影响下,大多参考者都采取强记硬背的方式吸收法学理论,这种僵化的“填鸭式”的学习,除了能在某种程度上应付考试之外,不论是在对法学理论的研究还是对法治人才本身素质的培养上并无太大益处。且在处理法律实务时,大多数人会发现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脱节,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误差,降低自信,不利于我国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面对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出台,法治人才概念的转变,如何应对其变化成为了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课题。我国高校培养法治人才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未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导向。想要培养卓越人才,那么必须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近年来,高校法学类专业扩张过快,相比质量更注重数量,这与当前我国的法治体系和法治现代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设立法学院的高校之间也存在法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地域差距化明显、培养人才的教育手段基本如出一辙等问题,我国追求的特色化、体系化、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仍未形成,直接导致了如今各领域、各层次的法治人才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对于高校的法学理论教育,大多数法学院的教学理论普遍较僵化,而且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过程受到国外文化影响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缺乏本土的创新与突破。法学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性较差,有关科研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性不够。首先,所谓的法学实践教学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放在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实务部门观摩或者做一些杂事,而是为了借助这些最靠近法律实务的平台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有关教育科研单位及教学机构的法治教育责任分工不够明确,还未完全尽到培养优化法治人才的职责,比如各地区律师协会、学院法学会、地区司法局、党校及相关社科管理部门等机关,它们自身的优势和天生具备的培养人才渠道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直接关系到高校对于法治人才的培养优化、知行合一的问题。此外,法律实务部门例如各行政机关、各不同层级的公检法、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同高校一致的问题就在于其仍对培养法治人才的职业定位仍是模糊不清,造成法治人才在实践教育中得过且过,实践经验匮乏,学用脱节等系列问题。

二、培养优化法治人才的建议

针对前文所提到的我国培养、优化法治人才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坚持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导向,明确培养法治人才正确发展方向。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当今时代对于法治人才的需求导向更加偏向实用型、综合型、复合型。想要培养综合性的卓越法治人才,建立法治人才的正确思想教育格局是首要条件,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之下,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线索,摆正培养对象的政治发展方向。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优化法治人才,还需要及时矫正过去具有偏差的教导模式,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对象的职业选择方向,据此方向制定能动性的培养专项方案;也可在比较法的基础上部分学习国外模式,结合国家具体状况来进行对法治人才的优化,比如可将退休公检法人员引入法学院教学课堂,在部分地区试行律师学院等。其次,提高法治人才培养机构的综合水平,更新法学院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使其能在法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缩小不同地区之间法学教育资源的差距,鼓励法治人才“走出去”。法考改革彰显的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只培养实务性人才,法学理论的深化及法学视野的开括也是当今法学教育需要重视的方面,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需要高校不断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来革新自身法学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形成“理论-实践-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教学体系,如人工智能法学院的试行以促进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融合为手段,加强了对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培养出“人工智能+法律”创新型法治人才为目标;为增强培养对象的法律视野,建立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不仅应该将国内外优秀法学理论、案例“引进来”;还应该“走出去”,即教学方式要与国际接轨,鼓励优秀法治人才去国外实地考察与学习,接受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再次,对法治人才的优化培养需要达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引导其在利用法学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之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众所周知,法律职业技术技能和法治理论实施能力是作为一名优秀法治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要求法学院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逐步建立与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同时也具备鲜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完备理论知识结构、适度学分要求、选择空间丰富的法学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我们可以提高法学实践教学在综合学分中的比例,增强法治人才培养优化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同时创新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重点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建立各部门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注重提高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对于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参考中国政法大学现已推行的法律诊所制度,让培养对象在导师或律师的指导下,通过受理真实案件来综合训练其面对不同情况如何权衡法律法规、当事人现实诉请及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诊所式教学可以在真实案件中培养法治人才对于法学知识的运用、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判断、对不同法律文书的写作等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待人接物的沟通能力,这有利于拆除法学课堂与社会实践之间树立的壁垒,增强法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争取早日达到我国培养一批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远大目标。

三、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法治人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缩小地域教学差距,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争取早日培养出实用型、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同君.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J].法学,2019(10):137-148.

[2]何跃军,陈淋淋.从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六年检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5):66-74.

[3]杜启顺.我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及衔接法考改革为视角[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174-180.

[4]王鹏祥,陶旭蕾.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77-82+89.

[5]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27(007).

作者:袁合川 李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