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23 10:36:16

导语:电大法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大法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一、电大法学专业“国际私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私法”课程具备术语多、难度大的特点。电大法学专业“国际私法”课程中,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其中关于涉外婚姻家庭、民事行为能力、知识产权、诉讼等方面的章节,又涉及国内法的知识,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还须回忆国内法的相关知识点。国际私法既不是一部实体法,也不是一部程序法,它既包含了实体规范,又包含了程序规范,此外,它还拥有自己特有的冲突规范和准据法,内容散乱,不够体系,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国际私法。国际私法专业术语很多,与刑法、民法不同的是,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几乎看不见国际私法方面的相关案例,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这门课是干什么的。在学习以后,又表示不知道这门课有什么用?国际私法的专业术语也让学生望而生畏,如反致、转致、冲突规范、准据法、公共秩序保留、直接适用的法等;而每一次的冲突规范与法律适用也让学生头疼不已,甚至有学生反映听不懂,因为连案例都要涉及几个国家的人。由此可见,“国际私法”课程因其自身课程性质决定其难度[1]。(二)“国际私法”课程理论知识多,实践案例少。国际私法至今被法学界很多人认为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象牙塔”。所谓古老,是由于其在涉外民商事关系中很早就出现了,所谓神秘,是因为它主要由高深的理论知识构成,这恰好也是国际私法最大的难点。除此之外,“国际私法”课程教学的案例有限,且案例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比较遥远,它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遭遇的法律问题,这也是学生认为它没用的原因之一。(三)电大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国际私法”课程难度加大。“国际私法”这一课程往往设置在本科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到此,学生已完成了专科阶段的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学习,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国际私法”课程内容不仅会涉及部分国内法内容,还存在大量的国外法与国际公约,学生不够扎实的基本功在近百部法律规范面前几乎忘得一干二净[2]。电大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讲解民法、刑法时,尚可多举案例来启发他们,同时,叮嘱学生多观看“今日说法”等法制栏目,从而使其学以致用,但“国际私法”课程的案例有限,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这也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无法通过案例来理解,加深其疑惑。(四)“国际私法”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庞杂,而面授课学时有限。国际私法涉及的国内国际法律、国际公约近百部,内容涵盖国内的民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等,又包括巴黎公约等国际公约,还有最重要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使用法,众多法律聚集成一盘“大杂烩”,体系庞杂,在某些概念上极易混淆,如管辖法院与法律适用上,有些情形虽明确规定由我国法院管辖,但法律适用上不一定是我国法律调整;再如,学生普遍头疼的反致、转致问题,好不容易理解了,但我国又禁止反致和转致。这些客观困难需要有大量的学时,便于授课教师充分讲解。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时为72课时(有些学校为51课时),而电大的课时为24小时,虽然电大有比较全面的网上教学资源,但面授课无疑是最直观、最高效的方式,如何充分运用这黄金24小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私法,成为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电大法学专业“国际私法”课程教学策略

成人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在校生,要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3]。(一)适当增加思维启发与课堂讨论。法律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唱完这45分钟的“独角戏”,课堂上鲜有互动和提问,这种授课模式有一定的优点,有利于节约时间,约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直接灌输正确的观点和理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假设、推定,使其形成系统的法律逻辑思维。学生相对轻松,听课不累。但这种教学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从概念到特征、从原则到规则、从理论到案例,都是由教师先行准备好的主导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还会导致一种后果就是如果课程较难,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这种模式的教学在“国际私法”课程教学课堂上很难达到具体、形象、活泼的教学效果。在“国际私法”课程教学课堂上,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前期导学比较难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要完成这一转化,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增加课堂讨论、提问等互动环节,减少教师唱“独角戏”的时间[4]。其次,在备课环节,教师应系统总结知识点。例如,导学环节用图表方式告知学生,国际私法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每一根枝丫都代表着其调整的法律关系,所有枝丫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专门调整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国际私法,教师要进行的就是逐一学习每一个枝丫上的法律问题。如此,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该学科的体系,使其具有画面感。再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多想、多思考。最后,教师应准备大量案例运用在教学环节上,不同于刑法、民法的是,国际私法案例少,学生几乎在实际生活中没遇见过,所以案例充分更有利于理论的理解。(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且在案例中更能熟练掌握法律条文的内容,这比单纯地背、记有效得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际私法”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在某些概念和知识点上,学生单纯地去记忆背诵只会导致“学而不思则罔”,而且,该课程学习难度大,无法理解则根本无法背诵,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没有看书之前,只是一个词不懂,看书后反而一段话都不懂。由此可见,高深的理论必须辅以活泼的案例。然而,国际私法并不是一部“接地气”的法律,其案例不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更少,这时就需要共同发挥师生补充大量课外知识的力量,优秀的案例能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没有相关真实案例时,教师也可以假设一些有趣的情节。比如,在讲“识别”时,教师可以举例,甲在国内旅行社办理了去日本旅游的手续,到日本后,日本旅行社的导游带着司机安排游客七日游玩,最后一天,在去往机场的大巴上由于司机急刹车,导致甲受伤,回国后花去大量医药费用。于是甲以“违约责任”为案由起诉日本旅行社。关键是甲只是与国内旅行社签订合同,与日本没有合同关系,法院一识别,这不是违约,而是侵权。由此,学生明白了识别就是定性,用来确定案件性质。又如,在讲“法律规避”时,教师讲到20世纪90年代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对表兄妹想结婚,却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于是两人跑到缅甸务工,一年后凭借居住证办理了婚姻登记。回国后,丈夫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妻子与公婆对丈夫留下的遗产对簿公堂。按照我国婚姻法,二人属无效婚姻,于是故意避开对其不利的法律,制造连接点使有效的法律得以适用,最终被法院直接适用国内法,判决其婚姻无效。因此,学生掌握了“法律规避”的几个特点:一是故意制造连接点;二是规避不利法律;三是在我国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法院直接适用国内法律判决。此外,教师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把冗长的法律条文用一两句话总结,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转致就是转出去了,最终适用他国法律;反致就是又返回来,折腾了一圈仍然适用本国法律。学生只要从转、反两个字上就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三)定期开展课堂法庭等活动。课堂法庭实则就是模拟法庭,通过组织学生对诉讼的中心环节———法庭审判进行模拟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其明白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组织开展课堂法庭主要可从以下阶段入手:第一,教师应提供难易相当、素材齐全的案例,该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有一定的难度,不能一边倒,这样有利于原被告双方各自寻找相关的法律和理论支持,凡是案例过于清楚、法律选择与适用明确的都不适宜。第二,开庭环节。学生应进入所扮演的角色中,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审判长核实原被告身份,宣告开庭,原告宣读起诉状,被告进行答辩,双方进入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法学教师作为观众,全程参与旁听,不发言、不提示、不打断,以保证整个模拟过程顺利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第三,总结阶段。开庭完毕后,邀请审判长、仲裁员、原告、被告、人对案件中涉及的实体法、程序法、冲突规范、自己的出庭表现进行点评,以此找出专业上的不足之处,教师对各位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既肯定庭审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行为,又要指出还存在哪些问题,指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第四,学生撰写感想。学生通过撰写再次回忆庭审的整个流程和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加深印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判断能力,而且为教师指导下一次的模拟法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三、结语

“国际私法”这一课程既有理论难度也有操作难度,再加上电大学生自身的情况,学习起来难上加难,但教师应充分发挥指挥家这一角色的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认真思考、身体力行,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扭转既定印象,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黄进.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詹艳.国际私法教学的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4,18(6):119-120.

[3]龙湘元.国际私法教学改革之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15(1):81-83.

[4]叶竹梅.国际私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80-82.

作者:何静 单位:绵阳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