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5-03 11:09:37
导语:法学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小康时代,但是我国的小康水平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此外,不仅我国社会的和谐还是我国对权利的监督都需要法律对我国的小康建设进行有效的法治管理。所以,培养更多具有更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向更高水平改革。要想培养出能走的了现场、上的了法庭的实践型法学人才,就必须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多种模式教育方法。例如,证据调查和物证技术兴趣小组模式,物证实验室的产学研模式,高校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分阶段式专业实习模式等等。此外,为了改善调整学生知识面单一,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就必须构建更加新型的法学本科教学体系,优化法学课程,大力强化实践类的课程教学环节,这样就可以为人民、社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实践型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专业性法学人才。
关键词:法律学、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世界,法律都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虽然在我国有传统文化道德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但是相对于更为客观、更具强制性的法律来说,道德对社会上一些行为的约束力较弱。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社会的和谐、行为道德都有规范性指引作用。虽然有一些认为学习法律是必要的,但是,有这种观念的人都是对自己生命财产安全、自身切身利益和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其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所以每个社会主义的公民都应该学法、懂法、守法。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需要更多法律人才,帮助更多有法律援助需要的人们,所以,法学的教育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更高素质的、更具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一)培养具有关怀意识的社会人。教育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法学是一门代表着公平正义的社会科学,法律职业者在复杂社会中代表着正能量,所以,优秀的法律工作者需要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利益,跟随社会进步的步伐,做有有责任、爱心的人。所以,要重视教育回归人性化。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个学生保持尊重,相信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地关心学生,去重视与了解每个学生。在社会实践、司法实践中积极地鼓励与支持学生,不把目光放浅,成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法律人。法学教育为我国法律职业输入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二者具有良性互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国家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选定法律职业人,司法考试形式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法律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司法考试制度是考核法律人才能否成为法律职业人的重要阶段,是选定法律职业人主要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法律职业制度完善。法学实践教育要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具有高尚品格,即需要具有高尚人品。信仰法律,热爱自己的职业,遵守职业规定。具备专业素质,即要求法律人的法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熟练度,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对于司法实务的流程具有了解,并对法律技巧熟练掌握。具备能力素质,就是对于法律人能力具有要求,交际应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创新突破能力等。由于各种法律问题不断地出现,作为一个法律职业人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解决问题。应该从各个方面对于法律人的素质进行教育,全面的培养他们的知识与能力。
二、当前我国法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知识单一,社会经验不足。高等教育法学院一般都是高中毕业生,了解与学习法律的时间较少,对知识涉猎不够广泛,。一般要想解决法律问题,需要去了解与调查许多,需要很多的知识基础。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法律人才,而不是专门性人才。所欲,目前对法学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甚至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二)实践能力差已成为法科生的突出问题。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实际运用能力都很差,只是生搬硬套法律条文,不能依据具体情形全面的对案情进行分析,突发事件发生时也不能应对。一些毕业生在至少要三四年才能够适应。
三、提高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全新法学本科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是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正确的符合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法学人才的走向,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及具体内容应该如何分配。将本科教育的课程类型,按照知识性质划分可以分成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技能和学科专业课程。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是由课程类型间比例与相互关系组成。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受专才培养目标和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影响过分重视专业课程,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课程结构就呈现小—大—小型结构,具体来说,一种情况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过多,素质教育类课程太少,专业课程与素质教育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另一种情况就是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过少。虽然教育改革中有一定的调整,但仍有很多后遗症。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课程体系调整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目前我国的法学院、系的本科课程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法律实践性课程比例低,很多院校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将法律实践性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所占比例提高。(二)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在德国法律教学体制非常重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一般情况下,德国会安排30%以上实践课;此外,还有课堂研讨、参观考察、实习等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借鉴德国。我们可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积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找到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契合点,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方向,这样教育就能和行业都实现双赢。高校还可以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法学必须遵循时展的规律,响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法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实践能力落实到底,这样才能使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高级法学应用型人才才是我们进行法学教育模式创新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14.
[2]周志荣.从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缺陷看法学教育[N].法制日报,2006-07-25(4)
作者:孙中文 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奥瑞国际教育
-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探讨
- 下一篇:法学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