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时间:2022-03-21 03:50:04

导语: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摘要:在法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教学、轻育人”现象。所以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将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建立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促进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

关键词:法学教育;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在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建立学工系统、教学系统、法律实务部门联动的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1]。实践育人既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重视大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而且遵循了大学生成长规律。实践育人是师生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兼顾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坚持知行统一[2]。1.实践育人的定位。实践育人是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实践育人即是立德树人。因此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绝不能停留在教学与传授技能层面。同时,又因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2.实践育人的特征。一是实践性,即以实践锻炼为育人的重要方式,强调大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成长。二是大学生是实践主体,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系统性[3],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相统一的系统,是学校与社会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四是开放性,实践育人实现了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从校园教育走向社会教育转变,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3.实践育人的内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立德树人全程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增强大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此外,实践育人的内容应还包括科学制定实践育人规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实践教学方法全面改革,重点建设实践育人队伍、实践教育基地,积极调动大大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4.实践育人的形式。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在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包括创新创业、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模拟法庭、志愿服务、辩论演讲等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包括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事实践、军事法纪等教育内容。5.实践育人的方法。在方法论上,实践育人应将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和就业择业相结合,注重学思践悟。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加大力度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增加实践教育投入,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这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法,形成全社会的系统性的实践育人。实践育人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讨论法、日志法、专题法、阅卷法等。

二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说,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4]。1.教育价值一致性。实践育人其目的是在实践中自我认知、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升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准,帮助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大学教育全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曲折的评判标准。两者具有高度契合的价值取向。2.教育载体同质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各环节。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这恰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载体。这既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与环节,也是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两者的教育载体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教育关系辩证性。从辩证角度看,实践育人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正确导向,为大大学生提高道德境界提供养分。相反,大大学生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也成为其主要力量。其次,实践育人既能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想精髓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再次,两者互为促进、互为丰富,前者为后者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后者又为前者提供强大的思想养分。4.教育过程一致性。人类存在的主要方式是实践,实践为人类自我完善提供了机会,人生阅历在体验中不断得到丰富。教育属于实践范畴,学习认知与完善人格是其两个重要过程。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有认知、认同、培育与践行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实践。可见,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践行”即实践,“培育”即教育。“实践”是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两者的教育过程具有一致性。

三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设计

该模式中的“多元化”,是以实践为基础,实现实践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性、载体多层次,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实践教学,克服了其“重技能、轻德育”的缺陷。1.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块。该模式按年级进行,一年级学习重点在于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处于适应性学习期,学习与实践空间以校园为中心;二三年级学习重点在于专业课程,处于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举期,学习空间仍然以校园为中心,实践空间逐步延伸至校外;四年级学习重点在于实践性课程和法律实习,处于创造性学习期,学习与实践的空间更多延伸至校外。根据这些情况,系统地把“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设计为“课内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实践活动模块”“校外法律实习模块”三大模块。三大模块在实践育人中呈年级递进式,融入教学大纲,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也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2.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项目体系。依三个模块的功能,在每个模块中设计了若干个实践项目,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形成“实践育人项目体系”。其“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包含军事训练、创新创业、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街头演讲等实践项目;“课外实践活动模块”包含暑期实践、社会调查、法律宣传、志愿服务、演讲辩论等实践项目;“校外法律实习模块”包括见习、法律实习、法律援助、立法服务等实习项目。这样的项目设计既符合了大大学生对实践的需求,也符合社会需求。3.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该模式需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实习实践指导老师、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管理干部等共同参与并组成“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其具体职责是:实习实践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暑期见习、法律实习等实习项目;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大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创新项目;社团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辅导员、管理干部主要服务大学生,确保各个实践育人项目正确实施。4.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保障机制。该模式以学工与教务联动、校内和校外协同、课内与课外互动结合为实施方法。在校内,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的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实习方案及系列规章制度。在校外,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安排实践实习教学、中期检查、期终考核、总结研讨表彰,建立学工系统与实习基地政工部门有效的沟通与管理联动机制。另外,还充分运用“双千计划”,推动法律实务部门充分利用实践资源服务实践育人。5.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辅导员角色定位。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5]。辅导员引领大大学生成长,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要比任课教师多,具有实施实践育人的最大优势。因此,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联动或学工系统成为实践育人的主导者或参与者,并组织大学生社团参与实践育人,是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其一,辅导员全程引领大学生思想,把握实践育人方向,确保教育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其二,辅导员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实践育人,在“课内实践教学模块”中作为参与者,在“课外实践活动模块”中充当组织者和教育者,在“校外法律实习模块”中成为联络者、管理者。其三,辅导员促进学工系统、教学系统、法律实务部门互为促进、协同推进,优化校外内实践育人资源有效地服务人才培养。

四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实施效果

1.逐步掌握了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该模式覆盖了大大学生大大学生涯,为实现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化全员化创造了重要平台。从宿舍到教室,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从入学到毕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交叉渗透,适时跟进,做到大学生在哪辅导员就在哪,全方位引导大大学生走成长之路。2.逐步建成了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海南大学法学院在该模式中,组建了由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实习实践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等组成了“课外实践创新指导老师队伍”,以及由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等组成了“实践育人管理干部队伍”。在“校外法律实习模块”中,聘任了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者组成了“校外实习指导老师”。这也锻炼了法学教育工作者、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多位老师、辅导员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3.逐步建立了多元化实践育人制度体系。为了保证该模式实施,海南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实践育人制度体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模块”中,制定了《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在“课内实践教学模块”中,建立了《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等规定。在“校外法律实习模块”中,制定了《大大学生法律实习方案》等文件。同时,与实践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优势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建立相应制度。在此基础上,学工系统与法律实务系统政工部门建立动态联络并制度化,及时服务大学生,有力地促进法学实践育人。4.逐步建成多元化实践教育基地。该模式打破了高等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法律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等学校,将法学教育延伸至法律实务部门,法律实务部门队伍建设前置到法律院校。海南大学法学院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建近60家实践教育基地,且形成了“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实践育人理念,建立了互惠式合作机制。5.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实施后,海南大学法学院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校外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法律诊所资源基地及7项国家本科教育质量工程。6名大学生作为亚太五强、全国第二赴英国牛津大学参加第十届普莱斯(PRICE)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全球总决赛。另外,大大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海洋法、国际刑事法院(ICC)等模拟法庭大赛荣获一等奖。2位大学生到最高人民法院参加法律实习并荣获“优秀法律实习生”。大学生社团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大学生社团、全国大中专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理论社团等。在海南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中,校友首批入额法官、检察官占据海南法检系统队伍近50%。

五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

1.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该模式能充分发挥法学教育与实践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全程化,造就一大批卓越法律人才。2.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丰富的“法治”思想,既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又是法学教育的目的。法学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高度一致。从法的视角来看,自由、平等是法的价值之基,公正、法治更是与法的基本价值相契合。因此,加强大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义。3.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开展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打破常规和局限,坚持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法律实务相结合,将该模式作为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平台,将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向外延伸,隐性渗透至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补齐了重教学、轻育人的短板。4.建立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需要。在该模式中,形成了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的联动机制,形成学校学院与实践教育基地的协同机制,推动学校阵地与实践教育基地、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学校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深度衔接并建立长效机制。总之,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校积极探索,促进队伍建设及制度创新,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开展交流,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实践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赵海莹,骆雁南.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8):18-20.

[3]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6.

[4]林培雄,王玉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48-49.

[5]梁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实践育人关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124-125.

作者:李昌郁 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