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如何融入高校世界地理教学

时间:2022-07-27 11:08:27

导语:产业链如何融入高校世界地理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链如何融入高校世界地理教学

摘要:全球产业链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特征,是世界经济整体性的重要表现。用“世界地理”的方法研究全球产业链,把全球产业链融入“世界地理”教学,可丰富“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本文从“世界地理”视角的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链融入“世界地理”教学的意义和“世界地理”全球产业链的教学思路等方面对全球产业链融入我国高校“世界地理”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全球区域链;高等学校;世界地理教学

“世界地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也是非师范类高校普遍开设的通识课程。“世界地理”包括研究世界经济的地域差异性,全球产业链是世界经济地域整体性的直接体现。由于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世界地理”很少涉及全球产业链方面的内容。引入产业链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世界产业布局规律的基础上,增加全球产业链的研究和教学,有利于促进“世界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提高“世界地理”学科的实践应用性。

一、“世界地理”视角的全球产业链

1.全球区域链系统

产业链这一概念源自产业经济学,产业链理论形成后,经过不断完善,现已成为研究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1]。除了经济属性外,产业链还具有技术属性、政治属性、资源属性、环境属性、区域属性、动态属性等多种属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产业链可分为企业链、要素链、价值链、产品链、服务链、供需链等,但无论如何分类,这些形形色色的产业链必定和特定的国家相联系,最终落实于某一国家或区域之上,形成高度综合的区域链系统。区域链系统强调的是产业链的区域分布,即产业链的地理空间布局,而这正是基于“世界地理”的视角研究产业链。区域链系统按区域大小可分为大洲链、地区链和国家链,它们都是全球区域链系统不同规模的组成节点。

2.全球区域链的特征

从“世界地理”的视角来看,国家应作为全球区域链的基本地域单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全球产业链是全球化在经贸领域的主要载体,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演化是全球大分工、大融合的必然结果。与传统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相比,产业链理论更能表现出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本质。全球产业链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首先,在全球产业链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由产业链中该国所处的产业环节的附加值决定,而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重要性在下降;其次,经济发达和科技领先的经济强国始终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位置,处于主导地位,新兴国家在产业链的形成和演进中劣势依旧,国家之间在产业链上获得的利益差异显著。

二、全球产业链融入“世界地理”教学的意义

1.全球产业链体现全球一体化和世界经贸联系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层面的全球性开放系统不断形成和发展,关税税率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进出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演进。生产要素、货物和服务在全球范围的有序流动是全球产业链的主要表现形式。“链经济”“流经济”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动态性、现实性,是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贸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世界地理”对全球经济活动的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布局的宏观规律性,静态的区位理论或产业发展阶段等理论已经难以解释新型的经济活动区位和世界经贸格局。因此,有必要把产业链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世界地理”研究和教学中,提升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

2.全球产业链体现“人地关系”的核心内容

“人地关系”的内容广泛而深刻,很多学科的研究都涉及到“人地关系”问题,但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视角不同,全球“人地关系”的区域系统是“世界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2]。“世界地理”教学中,“人地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实际上,经济活动是“人地关系”最基础的内容,其他活动都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或围绕经济活动而展开。“人地关系”对“世界地理”研究和教学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是,“人地关系”属于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在“世界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如何体现“人地关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是世界经济最现实、最活跃的表现形式[3],全球产业链的有序运行是保证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任何因素,不论是常规的自然、经济、人文因素,还是偶然发生的地区或全球性流行疾病、金融危机等,都可能会造成全球产业链断裂,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爆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人地关系”。

3.充实“世界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内容

二十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世界地理”课程基本照搬前苏联模式,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分设。这样做的好处是,讲授内容比较深入,缺陷是课程内容分散,不利于进行综合分析。2004年,杨青山等主编的“世界地理”教材,把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经济地理合并为“世界地理”[4],在课程内容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是,自然地理内容比重偏大,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偏少,且与自然地理融合的程度不够深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世界地理”更加侧重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5],对自然地理知识只进行概括性介绍,这方面值得我国“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借鉴。把复杂的自然地理内容放在对应的部门地理中进行讲解,缩减“世界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的教学内容,降低课程难度,兼顾地理专业和通识课程教学两方面的需求,增强“世界地理”教材的通用性。相对而言,我国“世界地理”教材内容在人文地理内容方面不够系统,全球产业链融入“世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充实人文地理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水平。

三、“世界地理”全球产业链的教学思路

1.统筹全球产业链和“世界地理”教学内容

在处理与现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方面,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全球产业链单独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这部分内容比较独立、完整,缺陷是全球产业链和“世界地理”的其它内容融合程度不够,不能充分体现“世界地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二是把全球产业链融合到“世界地理”其它章节的内容中进行教学,在总论中增加一节,讲述全球产业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在分论的章节中,讲述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影响因素、产业链格局和演变等内容。在教学和教材建设初期,将全球产业链单独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教学可能比较适宜。随着教学内容体系的成熟和教材建设的推进,全球产业链和“世界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可能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2.侧重全球区域链系统的研究和教学

全球产业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多种学科和专业都涉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世界地理”应侧重研究全球区域链系统。全球区域链主要属于世界经济地理的范畴,同样具有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全球区域链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多重属性。整体性,就是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统一体。一方面,企业链、要素链、产品链、服务链、供需链等是完整的产业链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链、地区链、大洲链作为不同规模的节点,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全球区域链。区域性,即区域差异性,与自然地理相比较而言,国际政治、经贸规则等人文因素对全球产业链区域差异的形成发挥的作用更显著。

3.借鉴全球产业链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世界地理”研究经济布局考虑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因素过多会导致不容易分清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相对而言,产业链研究考虑的因素不多,但这些因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全球产业链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动态性的特点。在“世界地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产业链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影响因素方面使主要和次要相结合,在研究结果方面使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波特(Porter)“钻石模型”提出了影响全球产业链形成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6],包括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和两个外部因素(机会,政府)。在此基础上,达宁(Dunning)认为应将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贸活动作为第三个外部因素引入波特模型[7]。艾伦(Alan)和约瑟夫(Joseph)的“双钻石模型”认为,影响因素还应包括“自由贸易区”[8]。

4.更加关注全球产业链直接相关因素

“世界地理”擅长于全球—国家—区域不同尺度的区域研究,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文地理要素,阐述区域地理格局及其演变。全球区域链,以国家为基本区域单元,主要从产业链地理空间格局形成和演进的视角研究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演进,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一个或若干因产业而异的主导因素。受影响因素的制约,全球产业链的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表现出区域分异趋势,高端产业链向创新能力强的国家聚集,中低端产业链向资源密集的区域发展。要充分发挥“世界地理”区域性、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在区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关键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研究,形成“世界地理”研究全球产业链的学科特色。

5.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和能力培养

在全球产业链教学中,通过综合运用电子地图、绘图软件、统计软件、大数据技术等工具和手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会得到显著提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取知识的阶段。地图是“世界地理”最基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把地图技能应用于全球产业链教学,是“世界地理”学科的专长和特色。以国家天地图等平台的电子地图为底图,以AutoCAD等绘图软件为画笔,绘制全球产业链地图,丰富全球产业链的表达方式。运用地图的方法表达全球产业链,能弥补用文字、图表等传统方式叙述产业链的不足,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产业链区域系统形成和演进的影响因素以及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和动态。地图是强化空间思维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理解全球产业链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规律。通过对直观的产业链地图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运用地图进行全球产业链教学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6.运用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系统化学习,学生实践碎片化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系统化学习的引领者。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主拓展学习相关内容,作为系统化内容的有益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全球产业链格局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自贸区谈判和协议的签署随时都在发生,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有时滞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显得必不可少。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布置学习要点和学习要求,学生在线下自主学习,教师线上指导和组织课堂交流。线上学习的重点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全球产业链格局及演变的各方面因素的新进展。

7.强化过程考核侧重能力评价

全球产业链是“世界地理”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地理”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中,也包含对全球产业链教学内容的考核和评价。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强化过程考核,专业知识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侧重能力评价。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综合作业、课堂测验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课堂互动、课堂分享等内容,可借助于雨课堂平台的弹幕、投稿等功能统计的数据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平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地理”和全球产业链相关新文献的研读;二是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作业,作为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练习,要求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绘制全球产业链地图,掌握全球产业链格局现状,预测全球产业链格局演变。课堂测验是以各大洲为范围的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是全面考核,两者都可借助于雨课堂平台在线进行。

参考文献:

[1]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64-68.

[2]樊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J].地理学报,2018,73(4):597-607.

[3]陈涛涛,柳士昌,顾凌骏.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链段”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与把握[J].清华管理评论,2018(11):10-16.

[4]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世界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蔺雪芹,申玉铭,余丹林.中美高校世界地理教学比较及其经验借鉴[J].地理教学,2018(23):4-9+59.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秋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JHDunning.InternationalizingPorter'sDiamond[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3,33(2):7-16.

[8]AlanMR,JosephRD.The‘DoubleDiamond’Modelof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eCanadianExperience[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3,33(2):17-39.

作者:元炳成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未来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