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组织策略分析

时间:2022-06-30 04:42:30

导语: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组织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组织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标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高三复习课“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提出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学组织策略,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组织策略;概念图

教学组织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调研,发现课堂教学组织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照本宣科,陈述性地讲述教材知识和原理,在高三复习课中完全是低水平的重复讲述,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学生地理思维得不到发展;二是盲目拓展,教师努力扩充教材知识,但只是触及到浅表层次的事实知识,教学内容繁多杂乱,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影响了教学的效度。两种情况都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地理学科思维素养的建构和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立意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考命题更加强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地理学科思维素养的考查。试题往往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组织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有效地认识、分析、解决新情境问题的综合品质。笔者对近年来学生高考试题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境问题,由于缺乏将地理事象通过抽象思维概括出核心概念的能力,无法在所学知识和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起桥梁,出现生搬硬套或答非所问的现象。例如:2019年全国二卷中的36题第2小问“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水易下渗,地表水少;海拔高,对流弱,降水少。显然是学生没有把“焚风”、“喀斯特地貌”、“对流运动”等基本概念搞清楚,更无法理解由基本概念连接构成的核心概念“大气运动”,导致地理思维十分混乱(如:地表水少就认为气候干燥;海拔高就认为气候干燥等等),答题错位或答非所问。笔者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跟踪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平常教师的教学组织基本上是一系列没有关联的事实学习,没有将地理事象进行关联性思考抽取出核心概念,缺乏强调核心概念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抽象化和概念化程度越高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规律。将地理事实进行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建构的能力和方法才具有迁移性和扩展性,从而能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境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面对现在新高考教学,只有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学组织才能实现学生学习逐渐进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地理思维。

一、对于核心概念的基本认识

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框架体系中最重要、关键的知识内容,囊括了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等,位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概念的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层级排列最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诺瓦克和高文(D.B.Gowin)提出普通概念层次图,概念图的结构包括概念、命题(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连接(相互关系)和层级结构(概念上下位层级关系),如图1所示。学科核心概念是组织整合本学科许多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论的少数关键概念,具有统摄力和解释力,展现了当代学科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它既是对大量下位现象、事实和一般概念性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又是形成上位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的科学主题及更具概括力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此外,同一层级的知识之间也具有关联性,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了六个地理教育的核心概念,即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可以看到,核心概念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性质,指向地理学科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许多国家的地理课程都以核心概念为主题设置课程体系,但所选取的核心概念存在差异。我国在众多地理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统整提炼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核心概念的上位概念,它统摄的地理核心概念,包括位置、区域和地方、空间、时间、尺度、全球变化、人地关系等等,例如常见天气系统的概念层级示意图(见图2)。

二、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组织

新课程标准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搭建学科知识结构、明确学科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核心知识、养成地理核心素养。建构有层级结构的地理概念体系,可以打破堆砌琐碎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学习现状,把教学内容统整起来,引导学生站在较高层级来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认识地理学科本质,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核心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是教学的较高层次目标。笔者发现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课堂教学没有抓住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或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单一,对核心概念所蕴含的思维和方法没有进行充分认识和挖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记忆水平,无法准确理解和应用,造成学习的障碍。基于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组织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炼或甄别核心概念——确定课堂教学的中心。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思考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所要承担的任务。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出发,区分核心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进而准确理解核心概念。从核心概念的高度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核心概念就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里,教师以天气系统概念为核心,分析天气系统的特点、成因和影响。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级,用上位概念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来解析天气系统的特点、成因和影响。这既帮助学生组建更高阶概念,建构地理概念体系,又提高了学生地理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水平。“常见的天气系统”是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一节内容,通过对“常见的天气系统”相关概念的层级梳理,可以建立与“地球上的大气”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从而建构整个单元的概念体系(见图3)。该单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大气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变化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其核心概念是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的本质原因或最简单的形式。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是一般概念,彼此之间有横向联系,但有尺度差异。大气环流尺度大、控制范围广、影响时间更长,所以影响的是气候特征。天气系统尺度小、控制范围小、影响时间短,所以影响的是天气特征。锋、气压系统、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等是具体概念。图3“地球上的大气”核心概念体系2.多维度解析核心概念——探寻深度学习的路径。选择适切材料,设计有效的“问题链”。用“问题链”搭设支架,引导学生研讨交流,实现一个趋向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和运用核心概念,探索课堂教学层面的深度学习实践。天气系统是三维立体复杂空间系统,概念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科学逻辑推理、综合思维等要求高,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节中,以天气系统概念为中心,把教学分为引入、探究和应用三个阶段,层层深入,实现天气系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第一阶段教师以天气预报发展史引入,引导学生对天气图进行绘制和分析,使其从地理现象上认识天气系统的特征,进而明确常见的天气系统是由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构成。第二个阶段引导学生探究龙卷风和锋面气旋的成因,并对比两个低压系统的成因差异。分析过程要求学生从大气运动的两个维度即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入手探究天气系统的成因,从而揭示出大气运动系统是天气系统这一概念本质,实现了对地理现象的抽象概括,建立了相关概念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系统概念性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概念应用,引导学生从大气运动的过程分析天气特征和过程,强化了天气系统概念认识。具体过程如图4所示。3.用事实支撑核心概念——建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通过巧设情境组织学生对科学事实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建构核心概念,这样概念学习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教学设计需要连接真实世界,让学生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问题,将问题横向联系,纵向拓展,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解决促进相关知识综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举证,不断对概念进行强化渗透,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结合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从概念入手分析问题,还原高考命题立意,实现高效备考复习。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组织一定要注重事实性知识分析,可以创建如下学习过程:(1)观看“天气预报诞生”视频片段,理解体会天气预报的工作原理,认识天气图的意义和天气系统的在天气图中的表现,建立天气系统感性认识。(2)分析对龙卷风高度关注的原因,理解天气系统概念尺度特征。(3)分析美国多发龙卷风的原因,理解大气运动原理及大气运动过程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天气系统即是大气运动系统这一本质属性。(4)观看火龙卷的模拟实验视频,验证龙卷风形成原理,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5)对比龙卷风成因,分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成因;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6)分析受锋面气旋影响的天气变化过程和特征;理解天气变化过程就是大气系统运动变化过程。

三、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落实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是培养学科素养、适应高考要求的有效途径。基于核心概念组织教学,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活动方式。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组织策略如下:1.注重概念教学的进阶性。学生学习重要概念需要循序渐进,许多概念的教学并非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几次扩充才能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每个一般概念的学习,都是由核心概念学习出发,在多个一般概念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并扩大概念的外延。“常见天气系统”一节中,教师基于学生已掌握大量地理事实和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多个天气系统的成因,从热力环流出发,在天气系统中加以应用,从而抽象概括出大气运动是天气系统这一本质含义,并建构出概念层次图。2.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核心概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按照一定的系列逐渐进阶发展,以层层深入的方式被学生理解。所以教学时要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内容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如文本、图片、演示、探究活动等等,吸引学生参与概念构建的思维活动。采用恰当的教法,如归纳、比较、演绎等,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3.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只能自主建构出部分概念模型,此时教师应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因此该探究活动的达成效果对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最为关键。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地理概念,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4.注重课程设计的整合性。课程设计时要强化“单元”意识,单元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在厘清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以整合的观念设计课程单元学习,确保一个单元内各课时的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以期从总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每课时的教学,要关注通过事实抽象出来的概念,使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能建构合理的概念框架,进而提高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提高单元设计的能力,并结合课例研究,不断调整设计与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知识。围绕地理学科核心概念组织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其中教学具体事实应该作为铺垫来帮助学生发展深层理解;教学重心应该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以便传递和评价更深层的理解力;学习重心也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段玉山,周维国.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9):8-15.

[4]李东晖,戴小鹏,陈垦.概念图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2):68-69+71.

作者:张 杨华 单位: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重庆市巴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