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乡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

时间:2022-12-02 03:50:19

导语:地理教学乡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理教学乡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

一、在探寻中思索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途径

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探寻中思索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途径,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初衷相悖。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主,开展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乡土地理知识的熏陶,自发地重视乡土地理环境。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灌输,并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地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发地认识到保护乡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1]。但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并非易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活动价值,如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理为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环境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为学生设置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有哪些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哪些是由于当地人缺少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而进行的人为破坏?应当怎样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相互配合、合理分工,通过翻阅史料、上网搜集等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古代(唐宋后)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是当地人盲目耕种及战争和瘟疫导致的;近代(清代后)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是由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导致的;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带是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导致的[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治理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从内容上来讲,学生除了了解课本内容之外,也补充了更多关于荒漠化的知识,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能够让学生对乡土地理环境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从形式上来讲,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乡土地理环境知识,培养的也不仅是地理环境意识,更多的还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对今后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另外,学生从活动当中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作用,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在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教学的讲解中和为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所包含的乡土地理环境内容需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是与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二是学生要想回答活动问题,则需要相互配合,通过多种合理渠道获取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并且要对其有所研究学习。

二、在学习中开展“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

教师需要不断开拓教学思维,以新颖且可操作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而“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是非常好的一种培养方式。在学校开展“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全新尝试,这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其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个人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个地区都在不断地发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学生通过“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是对所研究地区的一种有效宣传。但因为区域的不同,校本课程资源也会不同,学校与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资源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研究环境。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这一主题为校本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区域的经济建设、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过程,仅靠教师与学生完成难度较大,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为课题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方面影响因素考量。比如,以“南北方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为研究课题,然后各选取一个南北方的特色建筑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研究范围被缩小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强。首先,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居民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次,南北方的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最后,学生从一系列的探究中会了解由于乡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差别有哪些,并且逐步认识到乡土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方可高效地完成课题研究。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知识的扩充,意识的培养,也是能力的锻炼。学生在进行“南北方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的课题研究时需要明确三点:一是要了解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二是要了解南北方的人文差异;三是在对比中探究形成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三、在课堂中开展乡土地理环境的教学

考试与实践是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力。乡土地理环境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用途有很多,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环境材料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中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区位的选择上具体需要考虑的因素,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就原料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的工业类型而言,在区位选择上需要具备哪些原则?”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分享探讨的结果,也要对学生探讨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总结。之后教师会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工业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就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与乡土地理环境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对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也大有裨益。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工业、产业或是企业,与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并非易事,需要做的功课有很多。首先,教师要有指向性地指导学生搜集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资料;其次,教师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乡土地理环境问题供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还要选取恰当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是对学生地理思维的提升,也培养了其热爱乡土与环境的人文情怀。所以,师生需要共同努力为培养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探寻更好的出路,让乡土文化得以发展,地理环境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邓兴.地理教学中乡土环境意识的培养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38-39.

[2]储成尧.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J].时代教育,2013(8):112.

作者:苏朝根 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