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02-28 09:26:54
导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合理,是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效益的必要条件。在活动设计中,应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与培养,情感体验的真实和参与,实践互动的个性和合作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
一、地理思维的构建与培养
1.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学科离不开空间分布,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首先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规律。在课堂活动中,利用以下定位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象。轮廓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做填图练习和拼图游戏等方式去识记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如图1)。
2.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
地理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反映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学生在理解、掌握、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即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总结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例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点拨”的方式,展示案例:影视片段《蓝莹莹的天,清凌凌的水》,华南虎及白鳍豚等物种灭绝,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开县井喷,长寿湖污染等,由讨论导入转向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出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和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一一展示人地各种关系;提示当这种关系不合理地发展时就出现环境问题,其危害非常严重。可运用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举例说明各种环境问题: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地区出生的四肢不全的畸形儿;长江河面的固体污染及打捞船;土地盐碱化;城市垃圾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环境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应抓住契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就可推导出环境问题的表现: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3.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以课堂为主渠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使课堂有限的空间变成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空间。在课堂活动中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能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永远保持其具有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例如,讲授完中国的自然资源及目前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后,可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自己设计环保漫画活动(如图4)。增强趣味性、可读性,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通过绘制漫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抓住漫画所提示的主题,深解其含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二、情感体验的真实和参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具有独特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刺激学生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系统,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例如,学习“青藏地区”一节时,可让学生扮演导游,运用图片和视频等深情并茂地向同学介绍其独特景色和风俗人情等,同时抛出问题:青藏地区人们有哪些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藏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讨论思考后,用小品形式呈现出来。在本案例中,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并有大量主动探究、领悟的时间和空间。在地理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穿插涉及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其形成发展原因,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三、实践互动的个性和合作
人人都渴望自己的才能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学生更有这种强烈的表现愿望。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分组分工与协作,注重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在活动中也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去接受和欣赏他人,取长补短。例如,讲授“欧洲西部”内容时,将每六人组建一个小组,各小组设立小组长,组长为组员分配学习任务,各组员在课前收集资料,制作小知识卡片等。有制作多媒体特长的同学在课前制作好课件,在课堂中请各组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讲解,书写好的同学黑板板书重点知识。由于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感受和观察地理事物的角度不同,有学生介绍自然风光,如莱茵河,阿尔卑斯雪山,或是人文风情,如美食与文化,特色建筑等,甚至有学生介绍欧洲服装发展史,足球俱乐部的兴起,宗教发展与地理的关系。最后,全班同学投票表决,给予各组分数的评价。这种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改变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目的。
作者:刘宇 单位:重庆南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晴.中学地理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朱俭瑞.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
[3]刘贵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索[J].地理教育,2016(12):57-58.
- 上一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