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的生命观探究
时间:2022-01-12 10:46:01
导语:初中生物课堂的生命观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教师要及时找准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的切入点,适时把握学生形成生命观的关键点,促成并捕捉学生生命观的生成点,并能从常规课堂中引领学生寻找有助于学生形成生命观的发散点,四点整合,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命观;教学策略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基本价值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提升科学素养。[1]“生命观”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应该在生物课堂学习中,在理解接受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生命的观念。如结构与功能相吻合、知识与自身相结合以及所学知识对已知现象的解释等,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以此为目标,制订出能引领学生形成生命观的教学策略。
一、找准学生形成生命观的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学生,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有趣的切入点,吸引学生,引领他们真正走进生物课堂,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生命观。例如,在设计苏科版生物第7章第1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导入时,教师展示士力架的广告视频,进而提问:“为什么唐僧吃过士力架就能满血复活呢?他从士力架得到了什么呢?”学生立即回答:“能量!”教师接着提问:“我们平时所需的能量来自哪里呢?”学生回答:“食物!”教师再问:“食物中的能量能直接被利用吗?”学生会回答:“通过消化吸收后才能被利用!”到这里,已经在学生的笑声中进入了本节课的正式学习。这时教师抛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被吸收的葡萄糖等物质中的能量自己跑出来被我们利用的吗?”学生开始思索,能量自己从营养物质中跑出来不太现实,但又是怎么出来的呢?让这个问题吸引着学生去自学此章节内容,从而真正明白呼吸作用对于生物生存,当然包括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教师选择视频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所选实例人人熟悉并且与自身的生命活动切实相关,引领学生形成生命的观念。
二、把握学生形成生命观的关键点
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最关键的部分,也就是关键点,关键点是任何事物、任何事情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同样也不能例外。例如,在进行“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心脏的结构功能学习时,教师首先提问:“从自来水公司出来的水能进入千家万户,是因为有动力的驱使,那动力来自哪里呢?”一些学生会回答出:“水泵!”教师接着此答案问:“那我们身体中同样需要有动力才能将血液送到全身各处,我们身体中有“水泵”吗?”学生会猜出来是心脏,并骄傲自信地大声说出。教师引领学生继续思考:心脏为什么能产生动力呢?因为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收缩舒张产生动力。根据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可以清晰地看出心室是起点、心房是终点,也就是说心室需要产生足够大的动力才能驱动着血液走完这条循环路线,而恰巧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而体循环路线比肺循环路线长,需要的动力更大,又恰巧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壁厚。这些恰巧,不是偶然,是生物学生命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事实的推理与分析证明此观点,也是本版块内容的关键点。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把握每一版块的关键点,让生命观在形成过程中都有其精髓。
三、及时捕捉学生生命观的生成点
叶澜教授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形成。课程资源随时可见、随处可见,它伴随课堂教学的过程随机生成,但它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2]中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充满幻想的人,他们不会满足于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课堂,他们需要课堂“意外”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这样的“意外”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适的鼓励以及积极有效的引导。这样的“意外”更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因渴求知识而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这些信号出现的时候就是捕捉生命观生成点的关键时刻,教师此时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富有创意的调整,让学生感到出其不意。这样的出其不意会使课堂更加精彩。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4章第1节“人体的免疫防线”时,说到呼吸道的纤毛摆动清扫异物的功能属于第一道防线时,有学生提出:“那呼吸道黏膜分泌物黏住病菌的过程属于免疫防线内容吗?”此时,很多学生齐刷刷地看向提出问题的同学,笔者看到的是他们满眼的求知欲望。此时,笔者提出让学生发表看法。有的说呼吸道黏膜分泌物黏住了病菌,发挥了免疫功能,所以属于免疫防线;有的说课本上没有说所以应该不属于。此时教室里讨论声四起,大家在彼此说服。此时笔者问:“痰是在哪里,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痰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分泌的黏液黏住进入呼吸道的灰尘和病菌所形成的,这会使我们吸入的气体更加清洁湿润!”笔者再问:“这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吗?”学生齐答:“提供了保障!”呵护保障了我们的健康就应该是免疫防线的一部分,学生由此理解了平时要求“不能随地吐痰”的真正原因,理解了自己身体内部的一项真正工作。那个学生随机提问的“意外”让本堂课生动的同时,更让学生知道自己健康的一项奥秘。虽然学生嘴上不说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在课堂中的生命观,但其实生命观已经开始生根发芽。生成性课堂是中学生朝气与好奇的真实反映。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足够宽敞的空间与足够自主的人权,是突显学生主体的力证。及时捕捉生物课堂中生命观的生成点,摒弃僵化、缺乏生命力的课堂,伴随着课堂的随机生成和生命观的形成,让“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
四、寻求有助于形成生命观的发散点
能在课堂中寻求到有助于形成生命观的发散点,这要求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对教材要精心研究,设计教学策略时要对蕴含无限能量的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样的点能在课堂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精彩效果,这样的点就是发散点,即教材中蕴含的具有一定引发、激活思维发散活动功能的资源基础。[3]例如,教师在“苏科版”生物七下第11章第1节“地面上的植物”教学时,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根据其形态结构将其分类后,本节课的发散点就出现了。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们觉得植物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而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各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并将其分类,尤其是被子植物的特征,在这些知识基础之上,学生更加了解植物,从而能更好地保护植物。这样,植物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最重要的作用。发散加整合,学生形成了富有责任感的生命观。中学生在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上会不遗余力。生命观,是一种立足高处,可以一览众山小的观念。它不是狭隘的只关注到活的生物体,也不是只关注到课堂中的生物知识。渗透在生物课堂角角落落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生命、立足于生物知识基础之上,促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它使课改的理念不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真切切地指导并引领着生物课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6,(5):20-22.
[2]李晶晶,王林发.教学设计的构建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2-29.
[3]徐勇.浅议生物课堂中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7,(4):27-29.
作者:张娜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 下一篇:数字故事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应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