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建议

时间:2022-03-21 03:45:00

导语: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建议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媒介,是实现将蕴含在教材中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教学活动的选择、设计和使用有重要的作用。观察一些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学活动在选择、设计和使用上存在比较随意、形式大于内容、能力和形式重复、缺乏思维训练、缺乏合理组织等问题,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低。基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笔者建议在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活动时,要突出选择目的性、使用必要性和内容思维性。当要通过多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活动组合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1目的性

教学是借助于教材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目标转化的载体,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即教学活动助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从种到界”一节中部分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对应的关系见表1。

2必要性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越多越有利于学生学习,特别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时,往往设计多个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但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关于“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建构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该知识点,具体如下。活动一:解剖观察橘子。(1)解剖和品尝桔子,说出构成桔子的组织。剥开一个桔子,观察它的果皮,如果果皮破损,它会很快腐坏,说明果皮有作用。观察桔子皮的内表面和桔子瓣的外表面都有一条条白色的桔络,桔络的作用是,是组织。品尝桔子瓣,可以判断它的作用是,是组织。(2)由桔子的组成可以证明器官是由构成。活动二:解剖观察番茄。(1)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切开一个番茄,观察它的结构和相关描述,判断番茄的下列结构分别是什么组织。如果番茄的果皮破损,它会很快腐坏,说明果皮有作用,是组织。观察番茄的切面,有一条条黄白色的筋络,它的作用是,是组织。番茄中有沙沙的部分,就是常说的果肉,它的作用是,是组织。(2)由番茄的组成可以证明器官是由构成。不难看出,所设计的两个教学活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能力上都如出一辙,这样的组合就没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建议删掉活动乙或者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活动。多多益善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一种误解,教学中使用教学活动的量取决于教学目标、学情、内容的难易度等,是有一定的数量度和难易梯度的。否则,不仅达不到教学活动的累加效果,而且重复的教学活动还会影响教学进度。

3思维性

教学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发展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活动时,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渗透思维的元素,要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一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1)教学活动过于容易,教学活动设计的思维量不够,过于平平,没有体现对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教师结合书本,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小组利用表格比较三类植物在根茎叶上的特点。虽然三种植物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书本中有明确的表述,如果只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表2的比较,思维层次就显得浅显了一些。建议改变表格呈现的形式(表3)和任务的说明,让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思维量,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如下。案例:①观察台面上的三类植物,结合书本比较三者在根茎叶方面的异同。②你们小组还能找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吗?请在表3中补充。(2)教学活动过难,超出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学生没有办法理解或操作,同样也是不合适的。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中学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传递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先自主学习P34-35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利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基因传递”(图1)。教学实践反馈,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教学活动的意图,教学效果不好。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第一次面对这种形式的任务,对活动形式越陌生,难度就越大,也就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在这一活动中加一个“支架”,即教师先示范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豌豆基因传递过程(图2),再让学生完成图1的活动,学生就有范本参考,整个教学活动的难度就会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许多复杂的概念可以在充分简化之后使之适合某一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每个正常儿童就能在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认知发展水平上掌握这些概念。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学生既能胜任但又有一定难度的,太易和太难的任务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4层次性

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往往设计多个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对教学活动进行排序,这就是教学活动组合的层次性。然而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组合时,往往忽略了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导致教学活动的累加效应不明显或者适得其反。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一节关于“种子的结构”的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顺序是:①学生解剖种子并根据书本知识认识结构(2人小组合作);②根据实验画图;③用课件展示种子结构;④用表格总结玉米和菜豆种子结构的异同点。分析4个教学活动的难易程度,活动①、②属于理解和实践层次;活动③属于感性认知层次;活动④要利用到对比、分析、归纳,是高阶思维层次。根据教学活动组合的层次性,本案例中教学活动安排的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排序是③、①、②、④。这样就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学生就能顺利地沿着教学活动——“支架”拾阶而上,逐渐达到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建构。

5多样性

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着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例如,前面“种子的结构”的知识点中,教师就是利用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方面是指整个教学中活动的多样性,即站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角度,优化组合教学活动的形式,避免单一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也体现了教学情景的多样化,当教学情景多样化时,对学生来说同一知识点出现的情景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对来说就越难,需要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能力和思维,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总之,教学活动是为教和学服务的,教师在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活动时可依据以上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田明礼 单位: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