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时间:2022-10-15 08:45:45

导语: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初中阶段是学生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样快速的变化容易引起青少年情绪的波动,从而引发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能够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学素材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反感,主要原因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认知研读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然后将这些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学联系起来,利用这些教材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陈代谢越强的生物,表现出越强的生命活力这样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活力的人,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是一种社交性的生物,人的情感、行为以及价值观都会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必须要根据现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植物的这样一种依存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自己要怀着一种对大自然敬重的心态,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和自己的同学、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并像植物一样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需要善于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延伸到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生物的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引起的,还和周围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桌子上放上一盆花,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教室里面贴上名言警句,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也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呼吸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将吸烟的害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人在吸烟的时候,就会对人体的细胞造成损害,然后影响人体的健康,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吸烟对肺部损伤的图片让学生来观看。当学生看到图片的时候,就会受到一种震撼。此时对于一些班级里面有吸烟现象的同学,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明白吸烟对人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教师要用轻松幽默的环境来缓解学习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然后让学生来回答自己对于呼吸的理解,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就会感觉到一种放松,因此就想要积极参与进来,一些平时有吸烟现象的同学也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每个同学对吸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然后就能够主动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三、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心理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并优化上课的环节,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教师要逐渐使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设计实践课堂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后能够具备积极向上、勇敢顽强以及合作的精神。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于环境的好处,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树林里面进行徒步行走,让学生在树林里清新的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走比较辛苦,有的学生就想放弃,此时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坚持下去。学生身处树林里面的时候,就会对树木、花草进行观察,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尽管生存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在积极地向着太阳伸展自己的枝叶,想要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这就跟人一样,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要怀着一种善良美好的心态,用自己的美去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总之,在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物所展现出来的积极美好的一面和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感叹生命的伟大的同时,能够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作者:陈冬玲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