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分析

时间:2022-03-12 05:28:05

导语: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分析

一、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

1.教学语言的设计应具有科学性。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严谨性。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时,一定要用准确的语句、严谨的词汇来进行描述,切不可一味追求生动形象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生物学术语,尽量少用习惯用语和含糊笼统的其他语言代替生物的名词和概念。比如,在向学生讲述“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个概念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动脉血”是含氧气和有机物丰富的血,而静脉血是含氧气和有机物至较少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较多的血。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形象,把“动脉血”说成是干净的血,把“静脉血”说成是弄脏了的血,这样就完全不符合二者的真实含义,也偏离了概念本身的科学性。

2.教学语言的设计应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都是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将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尽量形象化、生活化。比如,在讲《种子的结构》这一节课时,种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对名字听起来熟悉,但对结构十分陌生。这样,教师可以从种子形态入手,将种子形态形象地描述为像一个眼镜盒,一打开是两半,也就是种子的两个子叶,然后进而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述种子的内在结构,使学生在生活中常见事物眼镜盒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一般结构。

3.教学语言应注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讲授生物学知识之前先用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进而再去讲授教学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几天不吃东西,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说出相应的答案。接着教师进一步问:“动物不吃东西,会怎么样?”学生也会通过思考说出结论。教师继续说:“作为生物的动物和人,不吃东西,都将对自身的生命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大家想一下,植物每天也不吃东西,它们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呢?”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指出植物虽不吃东西,但要想存活必须需要水分,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指出除了水分以外,还需要阳光,进而引出“光合作用”的课题。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植物如何利用水和光照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使自身长大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光合作用的过程。通过以上的几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地提升了,引发了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这节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自主探究学习,相信这节课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就是用语言来讲述生物学知识的艺术,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一定会达到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的效果。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才能在学习知识,观察现象和科学实验中感到兴奋和渴望,从而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心理出发,努力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生物界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可作为学生现象和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生物教学内容放到广阔的大自然背景下,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生物学知识,探索生命现象本质。

如,在讲《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我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自然现象上,告诉学生别看叶子是不动的,可在阳光照射下,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伟大的养料制造者,光照越强烈,制造的养料就越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活动,植物才得以生存下来,我们才能看到杨柳依依、绿树成荫的景象。同时,我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了这种生命活动,会怎么样?会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一联系到自身的生命,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接着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出相应的内容,植物是如何依靠水和空气中氧气来生产有机物的,这些有机物对我们有些影响,并和同学一同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生活”。

学生经过思考后,不仅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可见,在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氛围会变得轻松,活泼,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物教学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生物与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姜广丽单位:吉林省扶余县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