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教育融入案例教学

时间:2022-07-25 03:12:08

导语:小学生活教育融入案例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生活教育融入案例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呈现了新常态,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也将进入新常态阶段,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投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会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断地融合创新,为积极开展最优的教育教学开辟新路。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一直以来受老、少、边、山、穷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虽成效显著,但由于师资、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较经济文化建设较好的中东部地区仍显薄弱,尤其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结合的生活教育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新常态下的学校教育将更重视“将人培养成人”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将更加注重教育各阶段的人的成长,在此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几乎是一种常态。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目的的具有高度开放性和互动性的较新的教学方法,如今已引起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从大学课堂向中小学教学的渗透趋向较为明显。与之相连的生活教育可以理解为是生活原有的、自营的、所必需的,能使人生活得更好的教育,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如果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学过程,而生活教育则是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教育观念,更重视教育目标,前人已从多个视角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但立足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研究很少把案例教学和生活教育联系起来,在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开展视角下深度挖掘其现实意义。

1案例教学融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生活教育的时代诉求

立足教育改革新常态的宏观视野,通过对生活教育概念、主要观点进行梳理能进一步认识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地域文化环境和基础教育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教育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案例教学的科学引入具有必要性。1.1案例教学可助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生活教育中素质目标的实现。我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结合国情和时代及文化背景实现对杜威思想的具体化和超越,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活教育路径和体系[1]。陶行知的学生兼同事程今吾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他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通过记日记等方式提升写作能力,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重视政治课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教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现状[2]。在陶行知和程今吾探索生活教育的时代,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差,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较为有限,这和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小学较为接近,当前的生活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教育的多元性、多维性和直观性上。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王建平等研究认为,生活教育应坚守“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这一教育原点[3]。据此可以认为,生活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域,应结合学生特点对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艺术加工,将其转化成可作为教学题材的典型案例,进而更直观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某些目标。此外,对于学校生活教育的研究,项贤明认为,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中都同时存在着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在人的次级社会化和引导人进入科学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促进作用[4]。孟建伟研究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理想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应回归并植根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找回生活根本的基础上回归并尽可能融入生活理想,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而实现教育从知识回归文化再到生活教育的理想[5]。事实上,生活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教育和生活的多个方面不断交流、互融与统一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完善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更好的教育,科学选编的案例是非常理想的媒介。1.2案例教学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生活教育科学开展的理想路径之一。结合人的成长规律,通过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部分小学素质教育的长期观察可以认为,该地区的小学生活教育应体现自身特色,更符合学生实际,据此可将其分为三个层级,即,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中的实际动手能力,缺乏这一层次学生就不会有最基本的反思与感悟,生活教育就无从谈起;其次,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进行生活理想的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塑造学生科学的是非观和健康的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再次,在教育中使学生认识更广阔的生活,坚定生活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并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实现教育和生活的统一。大量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因受教育而获得的对生活的认识、感触及转变总是与生活中遇到的和听到的一些事件或场景相联系,并逐步形成他们自身的成长轨迹,经过加工后就可以构成教学的各种案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虽经过较长时间的“濡化”和“涵化”,但其自身特色依然突出,在很多方面的价值认知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应在案例中有所体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案例,就能从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进步。因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非常适合生活教育的开展,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很值得深入研究。针对中小学案例教学的研究,潘涌等从师生关系建立、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等视角研究认为,案例教学应立足于课程共通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理念,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前景较好[6]。而且,案例教学主要特征是通过案例分析传递知识和思想,拉近师生距离,所以其层次性更加突出,基础性的案例教学很适合小学生活教育的开展。

2小学生活教育中案例教学的主要特色

张家军等人的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性、目的性、综合性、实践性、启发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动态性及结果的多元性等特征[7]。小学生生活教育应以对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为他们的成才成功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所以西104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案例教学还应突出自身特征,能真正实现通过生活而进行教育的这一基础性目标。2.1结合地域和文化环境,突出案例的生活性和时代特色。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的差异。从民族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应以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发展的长远规划为立足点探索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新时期民族教育改革应以保护“人”为基础传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域性民族文化传承指明方向。在案例选择时尽可能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时代精神的指导下可将民族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融入课堂,使之得以传承与发展。譬如,在教学生书写的时候可以借学生熟知的民族刺绣等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教他们练习书写要有耐心,要从基本的握笔姿势学起,并让他们明白没有较强书写能力,他们的学习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样可能既有效解决民族教育中最常见的儿童书写问题又传承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近些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性挖掘传承情况通常可以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伦理”两大特色部分尤其值得关注,在选编案例时可结合民俗文化,重点传播民族文化中的伦理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教导学生在了解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题下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科学扬弃,教会他们着眼于更广阔的世界,客观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学会合理扬弃,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好好学习,热爱生活。2.2突出典型性、新颖性和价值取向,实现案例教学的最本质功能。案例本身就是一些精选的故事,能很好的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特定的教育目标,在教师特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集体讨论中获取知识并得到某些警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典型性和新颖性应是案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在案例教学中发挥教育叠加功能的主要前提。在案例选编时应注意具体的教育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积极思考,正确认识时代精神和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提升自己。具身认知原理认为,人的人之思维主要发端于身体,身体和感官结构、神经类型、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等决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条被泛认可的认知规律,可为小学生生活教育案例的选编提供理论参照。一般而言,小学生的兴趣转换较快,且认知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典型性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理所当然的成为教学案例的最基本要求。不难理解,假如把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常见的疾病及安全事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再现或被教师详细生动的描绘出来,指导学生讨论思考,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习惯进行自检,这样的案例教学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案例的新颖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教学要求中,教师应积极尝试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经常更新案例内容,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现代教学思想,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此外,以典型性和新颖性为主要特征的案例,其价值取向多半体现在思想导向方面,取其科学,弃其弊端,具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为孩子未来能融入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准备。2.3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力求体现案例的简单性与多样性。生活教育应是师生结合具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共同创建的一种极具实用价值和灵活性的校本教育活动体系,非常重视社会及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分析能力略显不足,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在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可能更为有限,但小学生兴趣广泛,机械记忆能力较强,个性差异明显,所以案例的选编应类型丰富且简单易懂,注重各阶段教育目标和层次的设置,以此为基础的简单性和多样性更符合生活教育科学开展的客观要求。案例本身可认为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不同的人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有所差异,所以在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应将其层次性特征凸现出来。作为生活教育知识的载体,如果每个案例能协助阐释一到两个主要知识点,学生在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理解案例就能领悟到其中的基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固化,这些典型案例能帮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促使他们更好的观察、思考与认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生活教育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很强的道德及审美价值,教师应结合案例唤起学生珍惜和热爱生活,鼓励他们捍卫内心的善良、真诚和独立,所以,相关案例的选编应包含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生活习惯、道德培养、审美塑造、情感调控等方面的内容,既要体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一面,也要发挥多种教法的集成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3以案例教学促进小学生活教育的科学开展

案例教学不是教学中的简单举例,而应通过案例传授理论知识,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9]。结合案例教学的民主性、激励性、启发性、广适性等特征,可认为案例教学能协调各种因素逐渐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理能力。3.1实现学科联动和多因协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保证生活教育效果最优化生活教育终究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人文及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其全时性、全面性、多样性、多维性和包容性的特性使之能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应尽可能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实现多因协动及多学科联动,深刻揭示案例教学和生活教育的多维联系。有人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教育观是开放的、系统的、动态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可构建开放的教育网络,可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10]。生活内容的广域性与基础性在小学各科的教材设计中已有所体现,而且常和具体的教学案例结合起来,与多学科联动的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开拓了生活教育理论视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自立和自主能力,也为学生协调各科知识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事实上,由于案例教学的自身特点,同一个教学案例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学科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学科的联动和各因素的协动,为教学效果最优化创造了条件。此外,学校可适时适宜的安排一些关于饮食健康、感恩父母、体育与卫生教育的专题活动等,采用问题、活动、广域、融合等现代课程模式,把家庭教育巧妙融入进去,积极调动家长参与,要求他们积极配合并完善自身。在此基础上,多维评价学生的生活素养,加强日常行为引导,在培养学生兴趣等内心的基础上为生活教育赢得更多助力。事实上,在当前教学手段日益发达,学生的生活教育也可借助网络视频等资源的背影之下,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更深刻认识生活教育及未来生活。3.2教会学生收集和分析案例并养成做生活笔记的习惯,使之深入认识生活。就案例教学本身而言,应以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为基础,教学生学会反思,引导他们科学规划并极可能以生活笔记的形式记录生活,尝试收集生活中的案例,这个过程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讲并不难。在此前提下,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开展个案研究,整合其教育功能,进而稳步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师生结合收集创编案例的活动对师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案例的收集与理解中成长,教师在案例的分析中实现和学生的互动,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程今吾结合生活教育实际曾倡导过类似的教育措施,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至今仍能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活教育提供参考。由于案例本身具有较强的价值、审美、教育等导向功能,所以,要求学生收集案例的同时也应积极鼓励家庭的参与,尽可能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学生案例收集和生活笔记的撰写在本质上是符合具身认知原理的,要求学生能更早的认识闲暇生活,更好的约束自己,正确理解学校教育中的各项制度及各种约束,促进素质教育各项计划更好的实施,也能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及家长的支持,保障各积极因素的协调配合。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闲暇生活的内涵,也可参照整体性原则、内外因结合原则、渗透性原则等合理开发闲暇生活的教育资源[11],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教育。

4结语

小学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德、智、体等素质构件中,案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活教育创新开展的一种科学化探索,尤其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生活教育都是特征非常明显的社会文化活动,都应调动更多的积极因素参与。立足案例教学的小学生活教育其实也是以日常生活为载体进行的对学生身心及人性的教育,更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应遵循保障学生成长健康、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并鼓励他们生活中的创造这一客观规律。如今,案例教学方法已逐渐成熟,其广域性、活动性和融合性特征也更加明显,能将各科知识融合贯通,在综合及集成效应的前提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常态下,案例教学更符合小学生活教育课程不系统及载体多样化的实际,其引入必将促进小学生活教育走向更新更科学的“案例化”开展。对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方面下足功夫,使案例的融入更轻松更巧妙。

参考文献:

[1]邹晓东,吕旭峰.陶行知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超越——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09(6):60-65.

[2]潘成广.程今吾生活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王建平,杨秀平.教育的原点:生活——一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10(5):132-137.

[4]项贤明.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J].教育研究,2013(8):4-9.

[5]孟建伟.教育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2(3):12-17.

[6]潘涌,王奕颖.论中小学案例教学[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4(4):33-38.

[7]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62.

[8]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0(3):6-18.

[9]钟波兰,崔志峰.走出案例教学的误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26-127.

[10]王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4-107.

[11]李灿灿.小学生闲暇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6):49-50.

作者:李晓通 单位:文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