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与学科教学研究
时间:2022-01-30 04:04:31
导语:案例教学与学科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拓宽基础的途径,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因而,加强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锻炼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本科化”、“学术化”色彩较浓,与本科、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区分度不高;各高校培养目标雷同,缺乏自身特色,且缺乏可操作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性、理论性课程过多,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脱节;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评价主体单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1]鉴于此,研究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文件《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教育部文件明确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指出研究生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育部在2015年5月份出台了教研[2015]1号文件《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指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把案例教学作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论文的写作和专业实践,同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教育部文件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中的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实践也表明,当今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接并最有效的方法即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与现状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作为师生互动和新的教学方法,即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3]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切入,通过典型而生动的个案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采用讨论法,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个人学习阶段、小组讨论阶段、集体讨论阶段和教师点评阶段。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案例的收集、概括、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对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学模式单一。在能力培养方面,仍片面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专业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课程内容不分,多数情况是很多课程合上,教学内容创新意识不强。即使已试行案例教学的单位,案例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从已有的案例教学的情况看,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如案例教学重视度不够、本土案例较少且质量不高、案例缺乏系统性、缺少专业案例教学教师等。[4]二是从各专业方向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看,案例教学的学科分布不平衡,教育、思政两门学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语文、英语学科,而历史学科所占比例较低,只有3%,这说明案例教学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运用研究较少。[5]三是课程案例库建设严重滞后。目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的课程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案例开发的教材少;即使有,质量也不高。
三、《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
《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是贵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在系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熟悉中国历史的相关研究动态与研究史料,掌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理解中国历史争论的热点问题,揭示中国历史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以及逻辑分析的能力,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关注实践,既注重历史又联系现实的课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一)《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选择的原则典型案例的选择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中国史前沿问题专题》案例库素材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一是典型性,案例呈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即关注典型教育素材和有普遍意义的历史问题。二是前沿性,关注历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案例呈现学科发展最前沿的成果与研究动态。如大数据史学、环境史学、新文化学等。三是区域性,处理好区域性和通史性的关系。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关注西南或贵州本土的民族历史文化,精选在全国有影响、有说服力的特色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感到亲切、乐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也有利于配合以后中学乡土历史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亲切感。四是现实性,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等。五是实践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中学培养人才,因而《中国史前沿问题专题》案例库素材应紧密联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二)《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的基本类型《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包括经验型案例、实践性案例、理论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等。1.联系实际古为今用的经验型案例。历史的重要功能是借鉴功能,即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案例选择可借鉴历史成功的案例指导当前的社会发展。如当前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历史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或教训,这些案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历史发展构成的实践性案例。以精选和优化的中国史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作为对象,有利于以其案例说明论证理论知识,也有利于从实践中总结和升华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指导实践。如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对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有重要指导意义。3.史学理论案例。注重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案例的选取,为理论知识教学寻找理论依据和理论辨析例证。特别是针对古今中外的一些史学家提出的观点、命题、概念范畴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亦可针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热点、学术前沿的理论信息与成果、新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可精选史学名著或名家观点。如美国学者孔飞力《叫魂》为我们了解清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堪称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典型案例。4.综合性案例,即史学活动所构成活动案例。史学研究、批评、传播等活动环节构成的案例。科学发现的过程往往比发现的结果更重要。田野调查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展现了问题发现的过程,因此,很多田野调查发现历史或纠正历史记载错误的案例生动而有启发性。(三)《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的结构1.引言:介绍案例背景,导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对象,说明案例的个案价值和典型意义,这是理论分析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案例内容:教师概述案例情节,围绕主题展开描述,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启迪和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3.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做出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思考与联想,这个过程体现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4.案例解析:教师针对案例和讨论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归纳,并对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阐释。5.教学建议:说明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以及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6.参考文献:交代案例的来源以及相关成果,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四、《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是培养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较强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承担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教学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突出了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事实上,自高中试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加强“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同时还有培养“人文素养”的新目标。因此,加强主干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实行案例教学,对于作为主要以培养高中历史师资为己任的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共同构成非学术型硕士的质量特质。[6]《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作为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升。这些可概况为“学”、“才”、“养”等三方面。“学”指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案例选择的原则是典型性和前沿性,关注学术前沿,关注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其类型包括史学理论案例和综合性案例,这些案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增长学识的历史见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这些案例突出了中国史案例的知识性和理论性。“才”指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能力的培养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意在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归纳。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启发性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学习,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养”指即人文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或“价值观”。中国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思想。《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通过精选中国历史典型案例,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历史智慧,培养各种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学”、“才”、“养”等方面的培养贯穿于案例教学各环节。另外,重视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保证。教师在课前布置参考书目,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
参考文献:
[1]陈兴荣.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第3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5.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402.
[3]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7.
[4]于欣华,王涛.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未来与发展,2013,8.
[5]段晓战.案例教学法在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5,3.
[6]高桂娟.打造与职业准入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9-41.
[7]刘惠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培养的综合改革研究———基于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严奇岩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渔业政策学案例教学建议
- 下一篇:案例教学课程内容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