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08 08:42:18

导语: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理论知识深度不够

单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分析效果是不明显的。教师案例选择时,会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广度进行分析,学生对法律学习的深度不够,很多时候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在案例分析时,抓不住深入点,对于观点不知从何入手,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2.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矛盾

经济法案例中会涉及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由于在课堂上要进行理论的讲解,传授知识。但不得不承认有些知识是很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不喜欢听。在知识和趣味的平衡中,如果过于强调趣味,而降低知识性,则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在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矛盾中,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严格要求和放松要求的矛盾

大学是一个以自觉学习为主的地方,老师不会再像中小学时候一样对学生多加管理和督促。没有监督,学生学习态度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课堂上纪律太过严格。学生不能交谈。结果就是课堂气氛低沉。这与大学自由和自主的学习管理不相符。但如果管理放松,学生各干各事,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中问题的对策

1.利用网络多媒体案例教学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已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经济法教学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搭建平台,帮助案例教学。老师依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课件;视听以及录像资料都可以在课堂上展现,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增加了案例讲解的实践性和生动性。形象、直观的教学,其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传统案例分析难以比拟的。

2.课堂案例立体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其他经济学教学的基础。传统案例教学是在老师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经济法知识的讲授与案例分析教学两种方式的结合,可以做到交融互补。但常常课堂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准备都不够充分,常常是教师占主导、唱主角,讨论也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只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立体案例教学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课堂气氛也更活跃,师生之间可以很好地互动和交流。经济法案例立体教学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明确,在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并重的,甚至学生比老师更重要。案例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独占课堂的情况,做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的角色,坚决反对把案例教学变成教师展示案例、分析案例、质疑案例、表现自己的舞台。

3.案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法,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学生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旁听的最好是典型性的疑难案例。旁听庭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了解诉讼案件的具体程序,各个审理阶段是怎样链接的;经济法基本理论是怎样在诉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法官在庭审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主导作用;各个诉讼者在诉讼中的地位是如何体现的。观摩庭审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教师点评总结,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分析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做到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立体化的教学方式,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这样在传统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量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应用性的训练。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学方式,尽量把枯燥难懂的理论形象直观鲜活地展现给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教学活动的主体还给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更多的思考,深刻认识理论问题的内涵,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作者:张彩霞 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