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探索

时间:2022-06-03 09:49:58

导语:高职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探索

摘要:近期教育部出台的“职教二十条”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将启动“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其中“1”是指学历证书,“X”则指与学习专业相关的某种技术技能资格证书。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基于政策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建设,合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下高职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1+X”证书;大数据;专业建设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第一,全国共各类职业院校1.17万所,中职和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2685.54万人。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职教二十条”中明确提出,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今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市场对大数据管理及其技术的发展应用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调查分析,我国在未来5年内将会有500万到1000万人从事大数据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大数据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在紧跟国家政策方针脚步,组织相关教师探究基于“1+X”证书制度下,制定符合本地经济市场人才需求的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高职大数据专业现状分析

2016年大数据技术应用成为高职高专新增专业以来,约有400多所高职院校对该专业进行了申报和建设。由于该专业相关知识技术新、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等特点,构建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是在原有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等专业设置基础之上进行翻新,或直接借鉴本科大数据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大数据行业及相关职业岗位的了解,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另外,高职学院普遍存在该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接触过大数据行业,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虽然通过短期业务培训或顶岗等方式能够了解一些大数据行业的技术内容,但离专业教学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还有就是实训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职业教育以动手实践为主,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实操能力。多数院校的计算机机房实训条件无法满足大数据相关新技术的实践教学需求,无法高质量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大数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通过对行业的线上和线下调研,按行业岗位或职能划分,大数据就业大致分三个方向:大数据运维管理、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处理分析。大数据运维管理人员主要在企业公司从事企业数据管理,包括对网络维护、数据处理、系统及设备管理,保障公司大数据平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安全性。该类岗位需要具备基础的知识技能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及相关设备的配置维护、大数据平台及相关组件的配置与维护、相关框架、软件的使用等等。大数据应用开发人员主要在IT企业从事相关数据的采集、汇聚、转换映射、应用等研发岗位,利用大数据相关知识技能对互联网数据进行采集,根据数据有效性进行清洗和汇聚,并开发相关数据应用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如表1)。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工作在大数据行业中位于顶层,主要是对大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抽取数据相关特征并研究设计相关平台架构,涉及到深度机器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残差网络、人工智能等高深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三、基于“1+X”证书的大数据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前面的调研分析,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特点,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应锁定在大数据运维管理及应用开发上。数据分析对学习者综合素质要求高,与高职学生特点不相符。

(一)专业线路的设定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落实“职教二十条”的相关政策,综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大数据专业的特征,在细化培养目标时预留了四条相关技术路线,并结合相关职业能力证书和职业能力素养进行专业培养方向设定。它们分别是web前端开发、web后端开发、大数据运维、大数据应用基础开发。第一学年以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课程为主,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素养。第二学年以大数据核心课程为主,培养学生软件设计开发以及大数据平台管理能力;第三学年上学期则以专业综合实训为主,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证融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数据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大数据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课程标准以培养满足岗位职能需求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大纲吻合,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并且认定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从制度上完善课证融合。为落实“1+X”证书制度,在课程安排和考核标准中加入了与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证书的考核内容及标准,例如网页设计师、软考、大数据工程师及部分知名企业的技术认证。与专业课程关联度紧密的证书,可要求学生努力通过。其他部分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特长,自主选择相应证书进行考证学习。

(三)课程体系设置对于新专业来说,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作为新兴信息技术类专业,相比其他传统老专业其技术更新发展速度很快。现阶段各大技术厂商也已经推出了基于Hadoop的差异化大数据平台,并且使用了不同的组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我们不仅需要根据专业职业线路和课证融合的角度去考虑,还要考虑今后专业、课程建设所涉及的实训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诸多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对于大数据主流设备和技术厂商要有所了解,并在设置课程中具备一定前瞻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借助成熟企业的力量,合理打造大数据专业建设。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校企互助、课证融合”的专业建设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学结合”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根据此原则,分析今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专业课程之间内容及能力培养的关系。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体系上加大实训课时的安排,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重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高职院校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对应市场需求,符合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规律。高职院校开设技术前沿专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教学从业者应该以教育主管部门政策为引导,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托,以助力学生对口就业为目的,定制落实符合本地人才需求,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新兴专业建设的先机,获得更多更好地发展机会。

作者:欧阳潘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