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
时间:2022-10-30 11:41:40
导语:探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的补偿制度,制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跨学科共同关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更为理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乡村
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在加快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异化的人自身和物质世界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制度问题。在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必须更加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态文明补偿制度问题和乡村生态文明制度问题。
(一)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的复杂性
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涉及各种复杂关系,目前我国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党的报告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当前,虽然有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建造人为景观、节能减排等方式进行生态补偿,但是这些逐步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首先,生态补偿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施仍处于发展阶段,如生态补偿相关法规中各领域之间的标准差异、生态补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生态补偿的公平和可持续性等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其次,要正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正面影响,我们既要考虑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所获得的收益,从而加强对自然的补偿,也不能一味地认为人类对自然、生态只有破坏,因为无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基本不存在。再次,构建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关键是要加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仅环境污染造成的工人疾病这一项,对于其是否属于生态补偿范围及其补偿标准如何制定都需要各个层面来协调统一。可喜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今后的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二)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针对乡村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现阶段的一个短板。目前乡村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污染严重、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断排放、生活垃圾杂乱堆放等。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不例外,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我们大力推行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过程,即使达到70%的城镇化率,依然会有两三亿的农民,但是目前似乎没有针对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规章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明显变化,农民本身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全新的发展,这对乡村生态文明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生态文明建设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而农业就一定要发展,工业经济需要向农业经济转移。但是,随着乡村人员的增加、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本身就很薄弱的乡村生态文明会迎来更大的挑战。举例来说,如果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与城市接轨,那么城市人员回流、农业经济发展将会给乡村振兴注入一针强心剂;相反,如果因为制度不能接轨导致无法有效控制由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对乡村环境的破坏,那么这将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而影响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
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虽然在近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其复杂性,仍然需要从多个层面予以加强。
(一)制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我们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同时在现阶段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步伐。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育人们自觉、自律的生态意识,帮助人们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在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系统整体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因此,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对待自然,重点在于加快制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要积极引导公众在生活消费领域摒弃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扭转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比如,在土地、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高尔夫球场之类大量占用公共空间的高档娱乐场所却大行其道,这种异化的消费观念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价值论根源。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消除消费主义的危害,摒弃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进程,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下游效应,如果能减少一个产品的消耗和浪费,在进程的上游就有可能节省数十倍的资源投入。另外,要增加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途径,增强公众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给予公众一定的监督权。
(二)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
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同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建设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需要进一步明确赔偿的权责、标准和范围,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环境违法的成本。要进一步明确个人、企业与各级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明确赔偿义务人和权利人,合理界定赔偿的标准和范围。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在“谁受益”难以界定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政府补偿的方式,而在“谁受益”可以明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由企业或个人来补偿。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还包括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工人疾病和污染区域内居民失业等一系列损失,以及为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等费用支出。第二,需要拓展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如国内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捐助。构建多元化补偿机制应该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它既涉及多元的补偿主体,还涉及多元的补偿对象,如森林、草原、耕地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居民的补偿。第三,需要加强对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生态补偿测算方法和技术,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要对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确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款项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公众监督。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大短板在于乡村,所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以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而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这样,乡村生产才能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持久富裕,农村环境才能有效改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力推进”。城乡融合的制度要以加强乡村基础建设为保障。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步加快乡村的基本建设,加大对乡村修路、通水、供电等的投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加强乡村的互联网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引导各部门、各类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警惕绿色农业产业模式尚未完成带来的剩余劳动力增多、粮食产量减少、农民收入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重视对农业的技术性生态补偿,扩大惠农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要保护乡村土壤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修复,引导社会各方对乡村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乡村生态补偿范围,调动市场力量来完善乡村生态补偿机制。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离不开人的因素。城市人口的回流是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保证,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则是城市人口回流的原动力。随着新时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批的城市工人产生了做回农民的意愿;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希望能够回到家乡进行创业,如办老人院、卖有机农产品、卖民间手工艺品等;退休后的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也有回乡的诉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乡贤是最好的佐证。一旦城市人口大量回流乡村,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也应该得到构建。要尽可能地吸引社会系统融入,提高公众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度,让公众积极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另外,需要改善乡村干群关系和协调乡村振兴后多元的人员关系。
(四)跨学科共同关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虽然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加快,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等,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以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为基础,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比较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哲学、经济、法律和自然科学、生态学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完成,才能形成多元协作、良性互动的治理机制。以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依法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比如,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提升资源再循环利用率,保证生产全过程无毒化、无害化。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现实生态问题会随之出现,需要专业的自然科学、生态学工作人员加入进来。同时,现实的生态问题将会引发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果单独从自然生态视角出发而忽视社会科学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导致出现更大的环境破坏。所以,应该充分了解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构建更为理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常纪文.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N].中国环境报,2018-07-05.
作者:王思远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上一篇: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性监管的作用
- 下一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