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探索
时间:2022-09-26 03:06:57
导语: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早在2004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就“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作出指示,提出要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这些文件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促进自主管理,激发办学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是重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1],而重构这一关系的着力点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苏州工业园区依托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借鉴园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以及国外职业教育管理的一些先进经验,从2005年起就开始了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和试验。2005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联合发文成立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文件规定:“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专),为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文件还规定:“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行政上隶属园区管委会管理,业务上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过10多年的实践,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学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或许能够为职业院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某些借鉴。
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管理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并非简单地建立某种制度,而是形成何种关系。就外部而言,它涉及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关系的确定;就内部来看,它涉及学校自身各种关系的协调。[2]“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通过机制改革,促进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协调自身的各种关系。
(一)园区管委会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政策设计
园区管委会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推手,从管理模式、人事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对这种新型学校制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设计,力图简政放权,做好服务,促进自主办学。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1)正确定位政校关系。学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专)”。政府是行政机构,负有行政管理权;学校是独立法人单位,享有办学自主权。园区管委会将学校视为一个独立、平等的主体,学校为“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这表明,政府有权利、有义务管理学校,为学校发展服务;学校必须接受和服从政府的管理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2)创新管理模式。学校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事业单位”,明确了学校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是公办学校,而非营利性机构;“企业化管理”,是指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来进行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理事会由园区管委会主任、分管教育的副主任分别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园区教育局局长、财政局局长、组织人事局局长、园区教育发展投资公司总经理、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学校校长担任学校理事。学校理事会负责研究、决定、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校长接受理事会的领导,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对学校理事会负责。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校长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公开招聘。校长没有行政级别。2.建立灵活的编制制度园区组织人事局核定单位编制总额。学校在成立时,原苏州工业园区车坊职业中学建制撤销,在编教职员工转入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原车坊职业中学教职工为事业编制,共34个。学校新聘人员为企业编制,即须缴纳园区公积金,退休时领取养老金。如果新聘人员原来是事业单位编制的,则在档案中保留其事业编制身份,并按有关规定动态调整其档案工资,以保证他们今后如果离职或调动,其事业性质、工资级档能够与调入单位接轨。由于企业编制人员按园区公积金缴存的比例积累养老金,这对原在事业单位工作且入编时年龄偏大的人员来说,有一定的后顾之忧。2013年园区管委会研究决定,学校原有34个事业编制实行“退一进一”的动态管理,缺额在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教师中考核择优补充。这不仅增强了学校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对聘入时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3.赋予学校人事管理自主权学校每年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制定招聘计划,报园区教育局、组织人事局审批后实施。学校根据审批后的招聘计划,招聘启事,筛选应聘简历,审核应聘材料,在教育局的监督下自主命题、自主组织笔试和面试。每个岗位根据考核成绩按1∶3的比例遴选名单,报教育局和组织人事局确定录用人员。学校可从行业企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编或担任兼职教师。这些规定保证了学校所招聘的员工符合事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学校还有权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立内部机构,选聘中层干部。4.保障学校运行经费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由园区财政局投入。学校预算内收入全额安排人员经费、资产购置、学生助学金,预算内外各半保障公用经费和日常维保,预算外安排日常工程和专项业务费。生均财政拨款高于园区普通高中10%。这些政策保障了学校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及日常运营。人员经费按核定编制和人均标准安排经费预算,实行包干使用。核定编制为按实有学生数和核定师生比(1∶18)、教职工学生比(1∶12)计算的教职工人数。企业编制人员的薪酬,个人实得部分参照园区高中教师标准提高10%。校长可以在学校薪资总额中提取1%作为校长奖励基金。在组织人事局核定的薪酬范围外,可以发放超工作量补贴和培训课酬,发放总额不超过管委会核定在编在岗人员各级年薪的10%。相对于其他事业单位,学校经费改革的力度大。园区管委会充分考虑到了学校举办职业教育的实际,能够激发学校办学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5.支持学校创办企业由于职业院校设施设备的投入较大,2013年园区管委会同意由学校出资50万元,注册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成立3年来,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通过创造性的经营,年均营业收入521.6万元、净利润183.8万元。公司营业利润除维护自身运营外,反哺教育,累计为学校的设施改造与设备更新提供了400余万元。公司的成立与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稳定的资金流,也减轻了政府投入的压力。
(二)学校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主动实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除了要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外,还要调节好学校与其他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学校主动变革,推进管理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推进管理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主动协调学校与各方的关系。1.深入推进管理创新(1)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岗位考核制度,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高聘和低聘试行办法》《中层干部选拔与管理办法》,建立了教职工转岗制度,并对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提出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年限要求,从而真正建立了“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改革以来,累计有2名教师由助理讲师高聘为讲师,有5名教师由讲师高聘为高级讲师;提拔4名30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解聘2名中层干部;有4名教师由教师岗位转到行政岗位,1名人员由行政岗位转到教师岗位。还制订了《“双师型”教师和优秀“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星级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岗位成才。这些改革举措,调动和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创业氛围。(2)改革分配制度。学校打破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制定《绩效积分考核与薪资分配方案》,从学历、学位、教龄、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荣誉称号、岗位、兼职(办事员、班主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考勤、工作量、教科研成绩、参加竞赛或指导竞赛成绩等方面设置基础分值和考核分值,对每个岗位上的人员核定绩效积分,按积分兑现收入。这一改革体现了企业绩效评价的理念,真正建立了“工资能多能少”的分配机制。学校每年都有教师工资高于干部、低职称教师工资高于高职称教师的情况。即使是同一年进编、同一年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两名教师,收入也可能相差几万元。(3)改革经费管理。为推进系部二级管理,增强系部办学活力,学校制定了《系部经费预算与管理办法(试行)》。系部包干使用的经费包括公用经费、专项经费、设备购置经费、教师工作量工资等。在使用上,要求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运转所必需的开支,不能留有缺口。学校对系部经费实行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政策。经过3年的试行,这一改革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调动了系部的积极性。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1)规范决策程序与议事规则。学校建立了行政领导班子会议议事决策制度;成立了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领域的业务性问题按照专业人员的意见处理;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术领域充分尊重学术人员的决策。各类评优和荣誉称号评选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办法。(2)推进民主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提交教代会讨论和通过;成立了督导室,定期开展教学督导与行政督导,促进质量提高。3.主动协调学校与各方的关系(1)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学校按照企业管理的思维,将学生视为最重要的客户,提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的口号,创新学校德育,推进教学改革,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学校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权益,成立了学生代表大会,建立了听证会制度,成立了学生申诉处理机构,建立了校长座谈会制度。学校充分考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与家长保持经常而密切的联系,建立了双向参与、共同合作的机制,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信息制度等。(2)协调与企业、社区的关系。产业是职业教育的源头活水,职业院校的办学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学校秉承园区管委会的“亲商”理念,将企业视为客户,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了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形成了对话、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还注重与社区及周边单位建立良好关系,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3)协调与教师的关系。学校树立“员工第一”的理念,促进教职工与学校的共同成长。学校主动与园区管委会沟通,争取政策,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多种平台。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保障教师地位,不断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
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几点启示
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1.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是政府。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学校是受政府委托实施国民教育的机构。政府不能将学校视为自己的下级,也不能包揽学校应承担的职能。政府应主动调整与学校的关系,既要依法管理,又要充分放权,强化服务。园区管委会有两点做法值得学习:一是舍弃管得太多、管得太死的做法,强化业务管理与监督,确保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从经费下拨、人事管理等方面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支持学校发展。可见,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首先需要政府自我革命,并加强顶层设计。2.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主体是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政府赋予的办学自主权,推进管理创新,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经费使用制度,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要将目光专注到学生身上,专心面向学生办学,真正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促进学生适性多样发展;要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民主管理,保障民主监督,提高管理效能;要通过制度规范与机制建设,保护学生和教师权益,激发教师的热情、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要主动协调与企业、社会及其他学校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3.“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一种改革创新。学校和企业是不同性质的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并非要将学校变成企业,也不是“依样画葫芦”照搬企业的管理方法,而是要借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借鉴企业管理的运作方式来管理学校。[3]前者是体制改革的一种创新,后者是机制改革的一种创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需要政府和学校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共同发力,这样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
作者:何语华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2]陈家辉.关系: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J].江苏教育,2015(1).
[3]黄少琳.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6(61).
- 上一篇:眼科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 下一篇: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