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2-27 03:28:00

导语: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信息分割,形成信息孤岛,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大数据信息共享的效果。通过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各部门、各系统数据的无缝链接,科学构建综合性、服务型大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共享;高校管理

一、引言

高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学校为了确保教育事业经济活动有序运行、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与舞弊行为、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高校管理目标等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的提出,大数据发展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标志着21世纪真正走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给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方式和管理决策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所以高校作为中国科技人才辈出、知识变化翻新迅速、信息技术运用充分的场所更应当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进行并尽快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来实现高校长远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相较国内而言,国外信息化发展时间更早,并且其相关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美国莱蒙特大学KennethC.Green教授于1990年提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概念,并在当年开启了名为CampusComputingproject(CCP)的项目,进行一系列权威的研究来反映美国大学信息化建设进程。1993年,美国政府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正式把高校信息化发展纳入议程。1996年,美国在《教育技术规划》里提出“到2000年实现美国所有大学建立校园网,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连上因特网”的目标,同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推出校园“一卡通”,标志着美国高校信息化从理论走上实践。1996年,新加坡推行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因特网在高校普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从政府部门引入名为CIO(ChiefofInfromationOffice,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即由校领导担任CIO来对学校进行全面统筹与规划发展,参与高校的高层决策并进行实施。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虽然较晚,但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03年,李淑娟、张成洪、闫华等结合自身实践对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进展分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了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体会。2005年,史敏在《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提出,高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其次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第三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2006年,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通过对全国高校信息化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措施两方面的建议。2008年,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通过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不能照搬西方建设模式,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2015年,吴旻瑜、刘欢、任友群认为“互联网+校园”并非是单纯的叠加,而是将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高校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融入传统行业的每一条脉络。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95%的高校已经拥有自己的校园网,85%的高校提供无线网络服务,90%已经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88%拥有覆盖整个校园的安全监控系统,82%提供带有校名后缀的电子邮件系统,74%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科研管理数据库,65%建立了校园信息门户,63%建立了统一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58%在社会化网络上开通了官方账号,53%配备了可交互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信息化机制保障方面,91%的高校及时准确或基本满足学校领导决策支持,83%建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有超过80%的院校由副校长负责信息化制度保障,60%将信息化的规划单独成文,这说明从美国政府引入的CIO(首席信息官)模式在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网络设备先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平台基本建立,主要是信息化收费管理和信息化报账管理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烦琐,如今Internet迅速普及,“网上缴费”、“银企直联”、“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与服务方式已被众多企业和用户采用。为适应新形式的需要,高校将原有的“收费管理系统”在原刷卡收费、银行代扣等缴费方式的基础上,扩充最新功能———《学生网上缴费系统》。依托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保障,将基于Internet的网上支付技术引入到高校学生收费领域。该系统运行于校园网与财务专网之间,在财务专网、校园网与银行网站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按需、主动式的网上缴费平台。其应用可有效降低院校收费时的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成本,缩短集中缴费周期,方便院校及时掌握学生缴费情况。同时,学生也不必携带大量现金,在家便可完成缴费,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使学生缴费更加安全、快捷。同时,财务部门也避免了以往“银行代收方式”收费银行卡号管理方面遇到的诸多维护难题,尤其适用于多地域生源学生的缴费。网上智能报账系统为定制开发产品,为方便报账职工,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网上智能报账系统,与高校预算管理、额度管理、收入系统等互联互通,在职工网上根据预算额度限制填报的同时,智能提示相关项目类型与经济内容的报销要求、签字审批流程、相关财经法规与制度,采集职工报销支付信息与借还款信息。减少职工报账政策了解、预算审核、签字流程、报销附件的疑惑点,智能化区分提示或限制。最终与财务核算软件关联,自动产生财务记账凭证,在会计审核制单后,出纳与企业网银通过银行专线审核网银支付。报销流程在相关信息平台多终端(电脑、触摸屏、智能手机)同步展示进度流程,达到网上电子交易的智能化报销与进度关注效果。虽然,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没有搭建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等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每个系统又有独立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用户界面。各部门独自为政,不仅使得大量信息重复录入,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数据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四、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国家相关部门和高校自身的重视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只有重视并且积极处理这些问题,才能让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越走越远。(一)资金分配比例失衡。高校信息化建设需求和耗资巨大,资金来源主要是两部分:学校下拨的信息化经费和学校信息化常规经费。据不完全统计,有65.87%的普通全日制高校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加上高校缺少对资金的详细规划预算,导致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因为建设应用软件需要大量研发时间,不仅费钱见效还慢,所以比起软件和资源的建设,高校更加青睐于见效明显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这导致了资金分配比例的失衡。花费巨资搭建的硬件设施环境建设好后,却因为没有相应的软件的支持也难以发挥作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整合。就算此时再去开发相应的软件,却因为软件建设过程漫长,等到软件建设完成的时候很可能硬件基础设施开始过时,为了匹配高校不得不再次花费资金去购买新的硬件设施,结果成为了一个资金浪费的恶性循环。重硬轻软,资金分配比例的失衡,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二)信息孤岛导致效率低下。在我国高校与高校之间,校园内部学院与学院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由于其使用的应用软件和相关数据信息都是各自按照自身的工作性质需要来自行开发或者找第三方购买的,各部门的应用软件,数据接口和数据传输标准都是不一致的,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传输规范。这样不仅大量数据重复录入造成冗余,还会产生不同部门之间统计数据结果却不一致的现象,导致资源信息无法共享,互不兼容。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增加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在校内人为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数据准确性,增加了人力成本,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还使得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办公效率低下,阻碍信息化的发展。(三)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科学规划。大数据时代更新换代频繁,作为科技和人才发展前沿的高校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主动地抓住信息时展的机遇,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项目来完成。但仍有一些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意识淡薄,反应迟钝,被动接受,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的顶层设计,也没结合高校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色和发展路线的总体规划和相应政策措施,使得信息化建设只能流于表面,无法达到高校理想的效果和成绩。(四)员工信息化能力低。高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间接导致了高校老师和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无动于衷的态度。部分高校老师更趋向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善于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授、科研开发相结合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效率。这是因为他们意识不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低,信息化教学能力薄弱,办公效率低下,落后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步划。而高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大量冗长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因信息化处理能力不够而导致无法分析处理杂乱无章的数据,无法转换为有用的信息,最终影响管理人员处理繁杂工作的能力。有些高校甚至出现管理人员因无法熟练操作应用系统只能将数据信息一一手工录入系统的情况,这严重浪费了人力,降低了服务效率,无法适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多渠道资金投入,合理利用资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高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学术和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采取措施争取相关政策的倾斜和优惠以获取财政的稳定投入,也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开展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合作项目等多个渠道引入资金;另一方面要在实施投资之前,进行市场调研,从整个学校的角度来合理规划资金的运用,做好详尽的预算和购买事项的安排,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在合理的项目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高校应当认识到软件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资源,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业务效率,而软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在采买硬件设施时,高校需要注意并不是硬件设施环境越好代表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程度越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购买的硬件设施能否与应用软件匹配使用,能否最大程度地运用资源信息来实现高校信息化,而不是盲目地购买最新上市,价格最贵的硬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构建大数据共享信息平台。构建大数据共享信息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大数据共享信息平台是一个集大成者,包括建立共享的数据信息、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传输接口、统一的身份认证、能够兼容整合不同的应用系统。只要身份认证登录过一次,即使是不同的高校,部门与应用系统,在数据平台上也能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共享,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数据,数据通过统一的接口传输,并且因为标准一致而不会产生信息偏差,确保了数据之间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校之间,部门之间无缝连接,互通有无,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统计数据分析工作在现代高校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高校教务系统数据、人事系统数据、学生系统数据、后勤管理系统数据等与经济数据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把核算、决策等功能融入到经济管理平台中,以满足财务预算、控制、结算、监督、风险防控、工资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决策支持等需要,以实现经济管理与科研管理、教学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数据有效对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此,高校应统一整合财务数据和其它业务的基础数据,拓展经济管理的范围,细化预算管理,建立智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各部门、各系统数据的无缝链接,科学构建综合性、服务型大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如图1)。

作者:曹文明 刘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