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信息化建设实践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06 10:18:59
导语:煤矿信息化建设实践应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潞安集团李村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对李村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功能目标、技术基础及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进行了阐述,实践应用效果表明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保障了李村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及日常经营,可以为同类型煤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李村煤矿;信息化建设;实践应用;技术基础
煤矿的信息化建设是现化化煤矿经营和管理的基础条件,是实现高效增产的必备手段。论文主要是对潞安集团李村煤矿的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应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为同类型煤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1李村煤矿及信息化建设
李村煤矿成立于2005年,地址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境内,属于潞安集团,设计产量为300万t/a。成立之初就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公司以“煤炭采掘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立项为标志,对李村煤矿从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管理、系统规划和设计、网络扩建和优化、数据规范和标准化、引进和开发应用系统等方面全面推进和展开。新型的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应该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与信息技术,对于新建的李村煤矿具有超前性和挑战性。李村煤矿人以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2李村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功能目标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体系,将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安全监测与监控、物资设备供应、产品运销、财务成本、基层企业管理等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集成起来,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功能目标如下:(1)制定并跟踪生产计划的设置、执行和完成信息,并能根据生产的产量和资源的状态等信息实施监督。(2)建立矿井安全、生产自动化检测、监督与控制系统,实现矿井数字化管理,实现井下人员的自动定位、指挥、紧急疏导与逃逸指示。(3)全过程控制成本,及时进行分析,强化业务过程中的成本计划与控制。(4)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设备管理。
3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分析
3.1硬件技术。李村煤矿的网络资源和硬件资源等已有一定基础。具有110km传输光缆资源,以及由千兆交换机、路由器、中、低端服务器组成的网络和硬件系统,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具有初级的防范体系。在网络结构上,已基本形成以公司机关为核心、各生产经营单位为周边节点的星型拓扑式架构;在局域网建设上,公司机关、各生产经营单位已基本完成各自局域网线路的铺设及相关的网络配置工作。从硬件系统的建设来看,李村煤矿是较为先进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硬件系统能够满足信息技术和网络运行的要求,也能够适应管理提出的技术要求。3.2软件技术。从应用系统的需要出发,李村煤矿的信息系统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数据库:分布于各个具体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和核心数据库。各业务系统是数据的来源和基础,核心数据库构筑于各业务系统的基础之上。技术框架的重点部分即软件系统,主要是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是整合集团内部业务运作流程,建立规范、高效的企业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集团财务NC子系统、集中资金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运销管理子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炽化,对决策准确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需求强有力的系统进行支持。首先,要解决信息的来源问题,通过核心数据库、数据集市和集团数据仓库的进一步实施,可以逐步提高信息的丰富度和准确度;其次,网络化的实时操作系统和数据共享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OLAP等技术,提高多样化的分析手段,深入支持辅助决策。
4李村煤矿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内容
4.1信息化建设内容框架李村煤矿为生产型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煤炭产品和生产技术工艺,因此工程技术系统的建立是第一步,结合李村煤矿的信息化特点和现状,公司所需建设的基础系统是生产安全调度信息子系统、生产技术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作业规程管理子系统和信息化示范矿子系统;其次,事务处理、作业控制和职能管理系统的建立易于产生比较大的效果,在系统框架中表现出来的是公司财务NC子系统、集中资金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和综合信息子系统等子系统的建立。具备了基础的工程技术系统,就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智能管理等信息化技术,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进一步决策管理提供保障。在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可分为生产安全管控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生产安全管控系统直接支持企业的生产安全业务流程,在流程运作中支持每个人的主要工作。经营管理系统是企业业务数据的来源,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基础。协同办公系统,使企业日常管理信息化,加快了来自具体业务系统数据的流转速度和效率。协同办公系统的信息系统位于最顶层,来自底层的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和汇总,最终到达决策层,生成有助于企业正确决策的信息。4.2信息化建设内容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体系由基础、常用和重要信息的编码体系模块,生产安全管理系统模块,物资供应信息系统模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模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以及协同办公系统模块组成。(1)基础、常用和重要信息的编码体系模块该模块是实现李村煤矿多种专用监测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和各种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重要保证。(2)生产安全管理系统模块该模块把煤矿的主要生产业务,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对日常的生产管理进行处理,对生产安全调度、生产技术、设备管理、作业规程、信息化示范矿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使公司可以及时获取通风、瓦斯、电网调度等实时信息,对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分析、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质量控制、开采规划和调度、保安矿图、生产技术、作业规程、综合报表、设备管理等基础管理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该模块大大增强了生产经营单位的管控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和调度生产、保障和控制安全。(3)物资供应信息系统模块该模块的数据采集和物流过程同步进行,及时准确地反映了集团内部物流业务过程;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及时传递,物资供应实行管控结合的管理体制,做到了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库存、统一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4)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该模块包括从凭证制作到报表打印和经济活动分析的全部财务工作,为公司集中管控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财务实现李村煤矿各生产部门账套“一本账”,财务管理从总账级延伸到凭证级,对资金监控到每一笔收支。(5)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该模块包括人事、考核和工资子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实现了全体员工的调配、统计等管理信息化,规避了用工、调配的不规范问题。人事系统功能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人事管理、人员业务考核、考勤管理、员工培训管理、招工招聘管理和职称评定管理等方面。将考核指标、考核体系规范和标准,通过建立考核数字化模型,由计算机实现琐碎、大量评估和运算工作,使人员考核方法更具科学性。工资系统可帮助人事劳资部门处理日常工资的结算和发放工作,并可自动计算社保金、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等。(6)协同办公系统模块协同办公领域有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综合信息子系统,变革了企业的办公流程和工作方式,节约了办公费用。集成的综合信息门户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决策管理信息支持。海量的基础管理数据,为建立基于企业数据和信息挖掘利用的知识管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李村煤矿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
李村煤矿信息系统的实施按照“三阶段”方式逐步推进。其信息系统主体内容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建立内部信息化平台,对煤矿各部门的经营数据共享、信息处理的有机集成和快速响应,使管理者能够迅速获得生产现场信息,及时掌握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第一阶段包括项目启动、项目总体规划、流程优化和信息资源准备。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目标完成后,得到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为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引入数据库和有关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应用,对用户进行角色定位,并实施操作培训、测试。通过信息化规划,利用信息处理流程和专家技能,在培训和测试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素质。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试运行、系统转换,并通过系统维护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和深化系统功能。重新审视各部门和矿厂的价值链,将内、外部资源协同考虑,通过网络平台的搭设使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企业的各个信息点,实现内部信息流、价值链的畅通,为中平能化集团的价值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企业高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6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
李村煤矿的信息化建设及实践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保障了煤矿的安全开采及企业的日常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综合调度监视监测、瓦斯监测监控、井下跟踪定位等系统的应用,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了信息支持。(2)经营管理方面。将科学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相结合,起到了强化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作用,增强了李村煤矿经营的执行力。(3)物资管理方面。实时监控矿用物资的发放、材料消耗的数量和去向,加快了材料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进程。(4)设备管理方面。通过引入设备管理系统,对李村煤矿的各类设备进行了综合管理,为设备的生产及各类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5)在生产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生产技术的全面结合,保障了李村煤矿的资源配置优化,提高了煤矿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书目】
[1]谭章禄,陈晓.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工矿自动化,2016,42(07):63-65.
[2]娄德元,董香梅.浅谈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5(03):96-97.
[3]郑向民,李志友.刍议煤矿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及挑战[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189-191.
[4]葛成林.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煤炭技术,2009,28(08):171-172.
[5]王强.煤矿信息化建设探讨[J].山西焦煤科技,2005(s1):29-31.
作者:孙树根 沈红波 单位:1.山西潞安集团李村煤矿建设管理处 2.北京中矿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上一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 下一篇: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