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学生信息化建设初探
时间:2022-07-31 03:33:12
导语:中美高校学生信息化建设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理念、机制、内涵及实践上的差异,探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美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2012年,教育部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让信息化成为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作为高校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事务管理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日益丰富的学生事务涵盖,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带来海量管理信息。仅凭传统人为信息处理方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信息化作为计算机智能化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全过程,成为高校学生事务处理的必然之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中美高校均十分重视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存在理念、机制、内涵及实践上的诸多差异。
一中美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差异
(一)理念差异
中国高校注重“管理”。受到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影响,中国高校在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中,始终体现出明显的集体意识和管理本位的价值取向。高校往往根据自身学生事务内容,围绕学生管理,规划和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也决定了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中心地位”。信息化建设主要服务于学生事务管理者。美国高校强调“服务”。美国社会倡导“个人”自由,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发展和价值实现。而这种“个体本位”价值观也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得到传承。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信息化建设,服务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学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和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二)机制差异
中国高校“各自为战”。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多部门分工负责和校院(系)两级共管体制。而不同部门职能分工不同,分管党委领导不同,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亦不同。这就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分管领导不同,缺乏统一决策;功能架构交叉重复,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系统条块化,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等问题。学生各项事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各部门统一协调处理。各自为战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没有给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便利,甚至可能增加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工作量。美国高校“CIO制度”。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即首席信息主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和企业中,是“负责制定组织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并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美国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CIO制度,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下设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信息管理、共享、协调等日常业务。CIO由最高决策层担任,直接参与高层管理与决策活动,直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确保了管理层和技术层沟通顺畅,实现了管理组织扁平化,让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加直接便捷。
(三)内涵差异
中国高校关注“多数”。根据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校—院系”两层组织结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设置学工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勤工俭学、学生组织、心理咨询、后勤保障和院(系)组织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机构,处理学生奖助贷勤、注册迎新、招生就业、职业辅导、实践创新、活动组织、食宿管理、心理辅导、安全健康等事务。信息化系统设置和功能设置,主要关注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大局和学校管理要求,偏向满足“多数”学生普遍需求。各类网上学生事务处理也主要围绕主流学生展开,少数弱势学生群体关注还不足。网上学生管理活动追求学生集体参与,提倡通过集体效应,引导少数。设置相应信息管理平台的部门也主要集中在学工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心理咨询等主流传统学工部门,学校其他部门如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健康服务等信息化程度还不足。美国高校照顾“少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基本内涵与中国高校差不多,但细节设置更加丰富,尤其注重“少数”学生利益。美国高校以服务学生为目标,更多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需求。尤其是对“少数”群体的信息化服务值得借鉴。针对新生群体,一般高校均有完善且丰富的在线新生入学教育资源,帮助准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之前,便可完成网上注册、预科课程学习、规章制度学习、校园概况了解、学习生涯规划等任务。另外,学校针对各类少数学生群体,如老弱病残孕学生、特殊障碍学生(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际交流障碍)、其他种族文化学生、同性恋学生群体等,均有信息化服务模块,为学生提供生活帮扶、学业支持、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和帮助。
(四)实践差异
中国高校侧重“单向”。注重管理的中国高校在学生事务信息化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信息的单向。面对繁杂的学生事务,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类通知、办事流程、校园活动、学业动态等的单方面传达和告知,对信息传达的效果,没有反馈和咨询机制,缺乏积极引导和良性互动,信息传达效果欠佳,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效果不佳。虽然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需要学生配合上报信息的功能设置较多,满足学生咨询互动的功能操作较少,系统利用率普遍不高,系统维护往往不及时,最终导致系统沦为事务管理信息端。美国高校重视“双向交流”。追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化平台两端的互动和交流。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方便学生事务办理的智能计算机工作方式,更是提升其学生事务服务水平隐形的手。通过这只隐形的手,集合学生所需的各类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在线完成网络学习、师生交流、反馈调查、投诉维权等双向信息互换,使信息化平台,不仅服务于管理者,更搭建师生交流和学习平台,为广大学生带来切实便利,真正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二中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国高校近年来,在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上取得不小进步,不少高校纷纷建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管理平台,甚至成立了单独的网络教育学院。但相较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我国仍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些差距,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和吸收美国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1.重视顶层设计,做好建设规划和政策决策。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上,借鉴美国CIO体制,由校领导统筹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至上而下做好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理清结构,完善政策制度,建立扁平化管理机制。2.培养人才队伍,强化信息化意识,培育信息化环境。针对普通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事务相关机关部分管理人员等,进行系列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信息素养;针对学生事务信息化专业部门管理人员,如信息技术中心人员、系统维护员、信息管理员等,则应畅通聘任和晋升渠道,明确考核制度,加强职业化培训,培养具有专业信息化利用、管理、创新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的专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从而不断强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意识,培育校园信息化环境。3.构建“云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加强与校内教学、科研、财务、后勤、图书馆等相关部门以及校外企事业协同创新,逐步构建高校学生事务信息“云共享”,实现高校学生事务信息资源最大化整合,科学分析和高效利用。同时积极运用其他信息化管理新技术,如新媒体、无线网络、设施互联和电子商务等,不断提升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水平。4.推进精细化管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围绕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关注和分析现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特点,不断完善高校学生事务信息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优化和最细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作者:唐洪伟 席敬 刘海蒂 嘉丽娜 单位:三峡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陈爱琴.大学CIO体制建立与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5).
[3]郭芳晴.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4]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0).
[5]刘宏达,许亨洪.以信息化推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论文
- 下一篇: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