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思考
时间:2022-07-31 10:28:46
导语: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与国外农业信息化进程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问题,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立足我国实情,强化政府引领职能、加强农民信息化能力培训、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市场,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
我国依靠不到世界3%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球超过20%的世界人口,基本满足农业自己自足,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难得机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有效推进了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然而我国当前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依然偏低,2015年在农村全国的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1],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发展也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必然选择[2]。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3],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4],主要是指信息化渗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不断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进程。目前对农业信息化的定义较多,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如卢丽娜在论文《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苏郁在论文《农业信息化及其绩效研究》以及张爱桥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信息化均有详细的描述。综合理解,农业信息化有如下必备要素:(1)信息技术将渗透、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对象是农业生产;(3)农业信息化处于一个发展的不断积累的历史进程中;(4)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农业高速发展、高效生产。据此,农业信息化可以概括为:以信息网络为媒介,以农业信息的发展、传递、渗透为基础,将农业各项技术、科研成果、市场信息等传递给农户并应用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用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有效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过程。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实现以最小投人获取最大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5]。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主要指农业生产及管理过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及网络化。如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实行实时监测,实时控制生长环节温度,对发生的病害等问题通过向专家咨询获得解决方案,农户也可在网络平台上互相交流优秀的种植经验,提高自身的技能。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相关生产管理信息迅速传播,在不断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生产绩效的提高。二是农业环境和资源信息化。因地制宜原则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运用就在适宜的土地资源上生产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农业信息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地理测绘技术等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现时准确的资源和环境资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决策建议,因地制宜地选择播种、养殖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绩效。三是农业市场信息化。对于农户来说,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市场及农产品销售市场共同构成了农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出现为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方便,农户可以直接从网上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并在家中收货,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客户完成农产品交易价格、交易数量的确认。同时农业信息化也促进了农业市场信息的传播,包括农产品价格、需求量,这为农户进行生产决策提供了依据,有效预防了农产品大量堆积甚至腐烂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农业结构效率。四是农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信息化作用于农业生产必须要以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信息化的种种举措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的普及使更多人接触到了网络世界,也使沟通更为便利,促进了农业科技及相关成果的推广,农业信息化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农业信息化发展正式提出以来,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采取了积极举措,目前已在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信息资源丰富化、服务便捷化四个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6][7]。一是生产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主要指在现代农业中融入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自动控制、科学管理、精准运行,提高农业身材自动化以及组织化水平。近几年,农业物联网试点工作不断推进,黑龙江农垦、北京大兴、江苏无锡等地在农业各个领域推进物联网应用试验工作。二是经营网络化。经营网络化主要是指运用电子商务以带动农产品经营方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化流通方式的重要代表,在农业经营中的应用为农户拓宽了销售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甚至带动了“先产后销”向“先销后产”的转变。三是信息资源丰富化。丰富透明的信息资源能给为农户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故而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服务便捷化。2006年农业部构建了覆盖全国各个层级的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户可通过拨热线,向专家咨询关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专家会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解决方案,农业信息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和农业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先进程度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8][9],很多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才刚刚起步。其次,我国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户多为分散经营,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松散,导致农户对市场价格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再次,由于我国农村通讯设施以及交通条件不完善、缺少相关技术条件和必要物质基础,大量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文化素质能力偏弱,这些都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9][10]。
三、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措施的思考
当前伴随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和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大面积覆盖已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准备,加强农业信息化将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我国实情,借鉴以上各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对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及思考如下:
(一)持续加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
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加强基础建设、引领信息建设的重要作用。我国各级政府领导应当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抓手,通过政府部门的不断支持和宏观调控,引领农业信息化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建立起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型集合性系统工程,自上而下、分工合作、统一规划,同时加强监管和资源整合力度,由政府发力,推进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二)下大力培养农业信息建设人才,完善农民信息化能力培训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必然要求广大农民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和处置能力,这与我国当前农村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矛盾。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是关键,因而必须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科技人才,加大农民信息化培训力度和基层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
(三)借助国家推进信息化“东风”,加大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建设[15]。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步入信息化建设新阶段。在电子商务逐步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农产品网上交易已经成逐步成为现实并且快速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广大农民团体依然欠缺对市场变化的科学判断和有效应对,因而应当着力在加强基础资源建设、强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正确引导,改变过去农业生产中市场观念淡薄、风险意识淡薄、服务观念淡薄的状态。
(四)完善改革,支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
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应当加强市场参入引入市场竞争,在政府初期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发展秩序[16]。政府部门应当逐步放开农业信息机构,逐步改变现有农业信息机构完全过分依赖政府部门的现状,使信息机构面向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市场主体,服务并带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要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人与集体兴办农业信息企业,使农业信息产业实体化真正发挥好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带来农民增收。
四、结语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研究并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基于各国社会形态、基础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够直接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强化政府的推动和引领职能、加强农民教育和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加大并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扶持农业信息企业并完善农业信息市场,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作者:汤蓉 单位:韶关市农业教育与信息中心
- 上一篇: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设备使用与管理探讨
- 下一篇:“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探析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