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21 03:53:18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农村法治文化阵地不断加强,队伍不断壮大,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并为全国农村地区推广法治文化建设、普及法治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乡村;网格化管理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各地农村以此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入开展“建好一个阵地、用好一套机制、开展好一系列活动”法治文化建设,强化了村民的法治观念,有效化解了基层的矛盾纠纷,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巨大改变。

1加强新农村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是群众接收法治信息、感知法治文化的重要基地,是群众融入法治社会的窗口和有效载体。1)注重宣传内容“五结合”:一是将法治文化与乡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如诗乡文化、红色文化、寨规文化、优秀家风家训、法治典故等)相结合,既接地气,村民喜闻乐见,又有正气,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法治教育;二是将法治文化和当前专项行动及中心任务(如打黑除恶、禁毒、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相结合,使村民知晓并积极参与到当前的重点工作,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将法治文化教育和德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文尚信.自强奋进的城市精神等)相结合,在春风化雨中达到教化目的;四是将法治文化和法治实践(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警示教育、法律“六进”活动等)相结合,以案警世,以案释法,既宣传正面的护法行为和人物以弘扬正风正气,又坚决惩戒和曝光违法行为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五是将法治文化和殡葬、人情、土地、农权等农村改革相结合,促进村民转变落后观念,树立诚信、守法、科学的新型村民观。2)创新宣传载体多样化:一是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的“互联网+普法”格局;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板块,不断拓展宣传空间。除了现有的“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公园”、“法治课堂”等板块,还可以开拓如“法治角”、“法治案例墙”、“法治文化馆”、“法治新闻”、“现声说法”、“法治时空”等板块;三是构建通畅的法治宣传和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打造“自媒体”新时代法治村,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所需法规信息、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四是用好传统“乡村小喇吧”,根据农村时令,农村法律服务志愿者和村干部定期在农村集市、村委会、村民聚居地、村居广场等场所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3)开展专题或主题法治教育活动。根据国家法令,结合村情适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法治文艺汇演和法治灯谜竞猜活动和开学第一堂法治课;也可以针对农村的不法现象或行为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新时代法治人(村)评选”活动;“农村法治知识竞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特殊人员如留守儿童及年富力强的贫困群众、刑释人员、安置帮教人员、五保户等举办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

2推进农村法治文化主体队伍素质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在解决人的问题,法治乡村要成为常态或文化,关键在于以“法”化“人”,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人们的信仰。1)解决农村执法队伍“专业化”问题,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指出:“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新农村的执法工作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能担当起新农村执法和司法的重要职责,首先他们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行政执法和司法资格,并坚持持证上岗和资格动态管理。其次要规范执法和司法行为,实现农村执法司法正规化。行政执法司法既是行使公权利,也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他们的执法司法活动直接引领着农村社会的法治风尚,“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业务精湛、公正廉洁的执法司法人员引领着风清气正的法治风尚,而徇私枉法、乱处乱罚的执法司法人员将会严重消减法治的权威,带坏农村社会风气。所以,农村执法司法人员要秉持法治精神,带头学法守法,严格按照执法司法程序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尽量避免恣意性和偏颇性,树立法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让群众在执法司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此,一方面要注重向农村培养并输送专业、优秀法律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健全并优化推广农村执法司法的体制和机制,注重对农村执法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使农村执法司法人员做到严格执法、依法依规文明办事。2)解决普法队伍“知识化”问题,着力打造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先锋队。首先各村应成立一支活跃的法治文化宣传(普法)队伍,目前的农村普法队伍主要有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的相关干部、村支两委干部和法律服务自愿者等,他们不仅应当定期接受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的培训,而且其普法活动要形成记录痕迹。其次各村要对本区域的法治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如“法律明白人”、“法治宣传员”、“调解员”、社区(驻村)民警、法律援助联络点工作人员等培训,使他们熟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办事流程,提高村民对其宣传工作的认可度。3)解决村民素质“科学化”问题,培育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村民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也是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法治乡村建设的成败,所以必须努力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法治教育在一些山区农村还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村民对法治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知半解,更别说尊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价值这些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在推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法治教育成为一种全民性教育、全域性教育和全程性教育,使法治内化为村民素质,见之于村民行为。

3加快农村法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建好阵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起点,用好阵地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形成并完善用好阵地的机制,加快农村法治文化体制机制建设。1)精心搭建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完善农村民主制度,贯彻落实好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序开展法治乡村建设,一些民主法治示范行政村已经着手依法治理网格化管理建设,对相关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责任具体到人,并邀请镇司法所专业副所长进行工作指导。落实网格组长实体化,工作职责细化、具体化,对村民进行正面解释和宣传、传递正能量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过网格管理,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了有人管、依法管、有效管,逐步实现从人治、人情、特权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2)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制度先行。首先要建立一系列开展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度、综治中心首问责任制度和应急联动制度、警民恳谈制度、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制度、法律援助联络点工作制度、纠纷登记、排查、共同调解、回访制度等,做到涉法工作有人管,法治宣传有序干,法务职责有据担。其次要健全利益协调制度。无论什么地方,什么事情,利益问题解决不好,一切工作都白搭。在农村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法律援助相结合的机制,解决好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的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因生活贫困而形成的违法冲动。二是将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农村治理的“三创”工作一起抓。三是将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纳入财政体系统筹预算,落实政策、资金、人员等保障措施。四是将此任务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强化镇、村支两委班子对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也发挥村民和党员群众参与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和监督功能。3)不断探索、创新高效的农村治理法治化机制。一是健全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打造学法、守法、尊法的法治环境。随着天网工程的普及,解决了村民不敢犯法的问题,农村社会治安已有根本好转,但一些潜在矛盾和风险仍然存在,仍需要强化常态化打击和整治机制,同时融入一些人性化宣传以加强防范和化解这些潜在的风险和矛盾,增强群防群治、自主自治的能力。二是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农村,要针对民间纠纷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的特点,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机制,既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不断创新有效的法治化农村治理机制。如有的村在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中,通过“农村议事管理委员会”和“三长制”(三长即段长或片长、街长、楼长)进行自我管理,同时选优配强村干部,在人、财、物上向村委会倾斜,经济上保障村干部履职需要,解决村干部有权有钱办事的难题,干群合力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

4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谋划取决于党和政府的远见卓识,效果则取决于广大民众的内心认同,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努力打造并使用好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发挥好农村法治文化队伍的功能,不断健全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筑牢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基,就一定能成功构建新时代钢筋铁骨般宏伟状丽的法治大厦!

参考文献

[1]罗先泽,张美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9日,第1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183-193.

作者:伍良会 单位:中共绥阳县委党校